《渔夫》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
为什么要以“渔父”为题?
①线索作用,本文由三次对话构成,都 是渔父主动发问,他的问话贯穿了全文。
②对比、衬托作用,两者的形象特征与 处世态度明显对立。
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 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 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 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 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 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 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 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 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 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 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 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 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 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 项羽 • 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 均。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 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 (9篇)、《招魂》,凡23篇。屈原的作品开创 了我国抒情诗浪漫主义的新时代。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皓皓 洁白光亮
我宁可投入那湘江水中,葬身于鱼腹之中。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 的玷污呢?”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 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 俗之尘埃乎?”
三个反问句,渔父启发屈原学习圣 人,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 保护道路。
概括本段内容
渔父诚心劝告屈原 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新:刚刚 沐:洗头 浴:洗身 安:怎么。
以:用,让。
察察:清晰的样子。 汶汶:玷辱,污浊。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 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上的尘埃,怎么能让洁 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有人忍辱负重,选择 坚强地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两千多年 前的汨罗江畔,一位憔悴枯瘦的诗人纵身一跃, 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就是屈原。今天走进屈 原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人生选择。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
渔翁听了微笑起来,敲着他的船桨离开,一边走一边唱: “沧浪的水啊清又清,可以洗一洗啊我的头巾。沧浪的水 啊浊又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双脚。”他离开了,不再 与屈原说话。
第三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回答,渔 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 的歌,“鼓枻而去”。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举:全,整个
见:被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 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概括本段内容
屈原流放江潭 渔父见而问故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凝滞:拘泥。 淈:搅浑。
渔翁劝他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 着,并能够随着世道变化推移。如果世上人人都肮 脏龌龊,你为什么不搅浑泥水推波助澜呢?
• 圣人不凝滞于物
解题:
《渔父》:
渔父fǔ:渔翁,“父”同“甫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听录音 给下列词语注音
渔父 憔悴 枯槁 淈其泥 餔其糟 啜其醨
fǔ
弹冠 Tán guān
qiáocuì 汶汶 mén
kūgǎo 皓皓 hào
gǔ
莞尔 wǎn
Bū zāo 鼓枻 yì
Chuò lí 濯我足 zhuó
古
(•(1颜)颜色:色脸憔色悴,,今形多容指枯色槁彩)
•(形容:形体容貌, •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今 词 :
(2•()凝圣滞人:不拘凝泥滞,于执物著。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于: 圣何葬人故于不至江凝于鱼滞斯之于腹•)物中(介词••)(介(,介词引词,进,在动表)作被对动象关,系到,被
宋玉为代表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屈原 吸取楚地民歌营养而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又称“楚辞体”、“骚体”。
《楚辞》:《楚辞》是
问一本与书“,楚西辞汉刘”向是编否辑相 同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
一本诗集。是我国第二 部诗歌总集。
“楚辞”的特点
• 句子长短不一; • 形式灵活; • 多用语气词“兮”。
大风歌
文本解读 之重要字词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 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 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 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既:已经。 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和容貌 子:您。 与:通“欤,吗。 至于:到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 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 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的影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吸收民间 形式,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 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楚辞突破了 《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诗 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
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
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
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
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 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 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以 是安以能见以放身之察••((察介介词词•(,,介因表词为目,)的拿,、用用来)) 可以濯吾缨
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
•(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
•(被动句) (状语后置)
• 游于江潭 •(被动句)
• 是以见放
•(省略句、状语后置) •(被动句)
• 行吟泽畔 •(被动句)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 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 。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 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 道扬镳。
概括本段内容
渔父在歌声中离去
文言知识整理: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 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 这一形象?
渔父是一个主张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知天
达命的隐者高士。他的看法有消极的一面,也有
积极的一面。如与世推移,变换角度,灵活处理
世事在保持自己品性不变的前提下,做出更有利
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必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理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 屈原怎样的人格?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 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年轻时受怀王高度信任,官为左徒,是楚国内政外 交的核心人物。他当时仅二十岁,可谓少年得志。后遭 旧贵族谗言攻击,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以后,楚 国内政外交发生了一系列问题,屈原屡谏不听,反而被 流放到汉北。楚顷襄王时,屈原遭第二次流放,被放逐 沅湘流域,国的形势越加危急。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 起攻破郢都。屈原眼看祖国灭亡,悲愤交加,于是自沉 于汨罗江。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 令放为?
餔:吃 啜:饮。醨:薄酒。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既然大家都醉了,您为什么不吃酒糟饮薄酒呢?为什 么遇事深思,行为高出于世俗,以至使自己被放逐 呢?”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 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 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 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显示了屈原宁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 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 找出游,于并江说潭明,其行作吟用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 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 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 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 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 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 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 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 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 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 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