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Araby两个译本之评析_以翻译的标准为视角2010-12-01 20:35:34 作者:Lauren来源:浏览次数:126 网友评论 0 条[摘要]本文从语言、风格等方面对小说Araby 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阐明翻译应遵循的“信、达、雅”这一原则标准。
[关键词]忠实;通顺;得体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认为翻译即交际,“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1 ]苏联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2 ]要定夺一篇译文,我们再来看一下翻译的标准。
奈达的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对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而像是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在写作。
中国近代翻译大家,近代最杰出的翻译学理论家, 清朝末年的严复先生在《天演论》(1898 年) 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这一说法,“信”是意义不倍(背) 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
“雅”是要讲究语言文字的文学艺术价值。
其中对于“信”———译文忠于原文“, 达”———译文通顺、流畅,没有多少异议,而对于“雅”却一直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雅”理解为“译文要典雅,优雅”。
田德望先生现在《翻译体会点滴》(1982 年) 一书中说“我们今天在文学翻译中要求的“雅”,不是处处使用典雅的词,而是要根据原文的风格,措辞应该典雅的场合,就用典雅的词,应该用俗语的场合,就用俗语,力求译文能在较大的程度上表现出原文的风格,富有文学韵味”。
周仪先生在《翻译与批评》(1990 年) 一书中谈到“雅———注意文字的润色和得体,与原文的内容和体裁相称。
”周煦良先生在《翻译三论》(1
983 年) 一文中也说“雅就是要和原文的内容和体裁相称、要得体。
”由此可见,集各家观点之精华,译文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忠于原文,语言流畅,并充分体现原文的文体和风格, 即要使读者有“原汁原味”的感觉。
小说Araby 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 乔伊斯的名篇之一,选自《都柏林》(Dubl iners ,1914) , 是一篇描写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但乔伊斯的现实主义也带有象征主义的倾向。
这篇小说交叉描写了理想与现实两个世界,理想中,少女的形象宛如贞洁的圣母,阿拉比成了富有东方魅力的圣地。
而现实世界却是那么的平庸,处处散发出浓厚的市侩气息:朝圣的少年捏着银币,穿过五光十色的大街;在“神圣”的集市大厅里观望英格兰男女调情,聆听“演唱餐馆”的伙计数银盘中的硬币。
作者要表现的主题也不仅是一个初恋少年的惆怅失意,也隐含着对宗教和爱尔兰民族精神的失望、对金钱和商业文明的痛恨与仇视。
原文作者对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写细腻、深刻,并对街道、市民、风俗和世态都刻画得尤为具体、真切,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20 世纪初都伯林的风土人情。
我拜读了关于Araby 的两个译本,一个译本是收集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年出版的《英美短篇小说荟萃》一书中,译者为黄勇民(以下简称“黄本”) ,[3 ]另一个译本收集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年出版的《二十世纪英美短篇小说选1》一书中,译者为钱兆明(以下简称“ 钱本”) ,[4 ]两位译者的译文各具特色,自有风采。
下面我们对Araby 的两个译本进行一番比较。
1.Araby
黄本《: 初恋》
钱本《: 阿拉比》
Araby 是小说的标题。
这里可以看出钱本译为《阿拉比》是音译。
阿拉比是一个富有东方色彩的大集市,也是小主人公希望达成他初恋心愿的一个神圣的地
方,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黄本译作《初恋》的原由,尽管从字面上看它们毫不相干,这一点使我想起名著Gong with the Wind ,一种译法是《飘》,另一种译法则是《乱世佳人》,其实两种译法都未尝不可。
前一种译法可以说是直译,后一种译法是译者在了解了作品内容之后的意译。
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在讨论文学翻译时,对直译和意译有这么一段精彩的论述:“直译,意译,各有千秋,译者依据功能、审美、读者层三要素,宜直译就直译,宜意译就意译,能神游于规矩之内,亦能神游于规矩之外,能循规蹈矩,亦能叛道离经,方称得上翻译的行家里手。
”当然意译必须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的。
2. North Richmond Street , being blind , was a quiet street except at the hour when Chri stian Brothers’ school set the boys free. An uninhabited house of two storey’s stood at the blind end , detached from it s neighbors’ in a sq uare ground. The other houses of the street , conscious of decent within them , gazed at another with brown imperturbable faces.
黄本:北里奇蒙大街是一条死胡同。
因此,在每天基督徒兄弟学校放学以前,
它总是静悄悄的。
死胡同的尽头有一所无人居住的两层楼楼房。
它坐落在一块四方形的场地上,与其他房屋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
街上的其他房屋都呈棕褐色,也许是意识到它们里边居住的都是一些体面人物,它们都以冷静严肃的目光相互凝视着。
钱本:北利奇蒙特街的一头是堵死的,除了基督教兄弟学校放学那段时间外,
平时街上都很寂静。
街的尽头是座无人居住的两层楼房,它同相邻的房子隔开,坐落在一块方地上。
街上别的房子,仿佛自知住着体面的人家,都沉着棕色的脸,相互对峙着。
很显然,钱本更忠于原文,而黄本不但做到了“信”,更做到了“雅”,许渊冲先生
在《翻译:美化之艺术———新旧世纪交谈录》(1998 年) 一文中说“在翻译中做到“信”是有标准,做到“雅”才是高标准。
在奈达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这一概念中,
他认为译文在形式上的对应是机械的,表面上和原文一样,但由于语言系统不同,相同的语言形式并不一定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黄本在不违背原文的条件下,语言自然流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充分体现了原文的风格。
3. Air , musty from having been long dosed ,hung in all the rooms , and the waste behind the kitch was littened with old useless papers.
黄本:由于长期关闭着,所有的房间都弥漫着霉臭的空气,厨房后边的杂物间里丢满了杂乱的废纸。
钱本:由于长期关闭着,所有的房间都散发出一股霉臭味儿,厨房后边的杂物间里乱糟糟地堆放了好些无用的旧文件。
“papers”一词是“文件、试卷、论文”,而非一般的“纸”,而且,此间房里住的曾是为教士,因此“olduseless papers”我认为钱本译为“无用的旧文件”更准确。
4. Her dress swung as she moved her body and the soft rope of her hair tossed from side to side.
黄本:她的衣服随着她的身子的摆动而飘动,她那柔软的束发带来回晃动着。
钱本:她身子一动,裙子便摆动起来,她那松软的辫子也随之左右摇摆。
在这里,两位译者对”rope”一词的理解不同,“rope”原意为“粗绳、索”,亦可译为“被扭在、穿在或串在一起的东西”,因此,把“rope”译为“束发带”我认为不太适合,而译为“辫子”则比较准确。
5. And yet her name was like a summons to all my foolish blood.
黄本:然而,她的名字宛如战斗的号角,会使我这个愚蠢的家伙热血沸腾。
钱本:可是她的名字却好像能召唤我全部幼稚的情感。
“summons”一词意思是“召唤”,显然黄本译为“战斗的号角”太过于夸张,而钱本又未能准确地表达出小主人公对初恋对象的那种强烈的爱慕之情。
我想译为“然而,她的名字总如一声召唤,会令我这个蠢家伙热血沸腾”更恰当些。
6. These noises wnverged in a single sensation of life for me : Imagined that I bore my chalice safely through a throng of foes.
黄本:在我心目中,这各色各样的声响汇成了一股生活的激情:我想象着自己捧着圣餐酒杯,安
全通过了一大群敌人的包围。
钱本:这些声音在我耳中汇成一种单纯的人生感受:自己仿佛捧着圣餐酒杯平安地穿过一群仇敌。
关键词:小说两个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