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说起小说结尾的作用,很多高中老师一下子会说欧亨利的结尾,并如数家珍地列举出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仿佛这个知识点尽在掌控中,1.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作者并没有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情景,只是在结尾以苏艾之口转述。
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结尾。
作者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叙述这个故事。
而这一切又在情理之中,这得益于作者在此之前的铺垫。
小说写了贝尔曼的自视甚高与无所作为,比如他老是说要画那幅杰作了,还有他对女画家的同情,认为她不应该在这个地方生病。
正是由于爱,他才毫不犹豫地走向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用他的生命创造了与大自然永远共存的杰作。
所以欧亨利的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那出人意料的结尾,既让我们惊讶又引人无尽的深思浙江省许多高中优秀教师猜测到浙江省一定会在这个考点上出题,为此出现了很多模拟题,但是一年又一年的失望,这真象2012年地球要毁灭的猜想一样,2012年真的到了,这题会在高考中出现吗看护父亲的孩子[意]亚米契斯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
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
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
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
孩子叫着:“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
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
“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
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
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
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
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
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
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
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
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竞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
”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
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
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
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
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
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
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
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
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
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
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
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
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
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
“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
”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13.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最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4分)13.(4分)开头“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烘托了主人公焦急、忧虑的心情。
(2分)结尾“外面天亮了”象征着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2分)2.2011学年余姚中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美]欧•亨利14.欧·亨利短篇小说结尾的特点往往是戛然而止,余味不尽,有人说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就更能体现这一特点,你赞成这一看法吗?(4分)14.◎可以删去。
因为小说倒数第二段已经交代了结局,玛莎的反应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不只局限于最后一段玛莎的行为。
◎不可以删去。
因为最后一段对玛莎的行为描写与前文的描写照应,前后行为的反差,突出玛莎的失望心情,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成理即可)衡水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五调考试《母亲的来信》(3)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
(6分)(3)(6分)①情节设置出乎意料:前文用不少篇幅铺陈以前母亲来信的“千篇一律”,读者以为此信亦然,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及小说的可读性(3分);②内容表达含蓄隽永: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文卡对这三卢布的纸币作何感想,作者并未交代。
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
(3分)。
杭州市2012年一模题15•“乔治想说的那些话又凝滞不动了”,小说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主题的2011年很多省都考到了结尾,让我们审视一下这些题,找出它的奥秘2011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解析]示例: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
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尝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小说主题更加丰富。
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
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天津卷)1.请细读最后一的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
(5分)【参考答案】(1)借助传说,进一步领悟到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题;6.船员的话增添了浪漫色彩7.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8.联想沈从文,首尾呼应2011年山东省21.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答案: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
无定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还是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恨小臭儿的不孝,却仍然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相。
(四川卷)17.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6分)答案: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深化意蕴,余味无穷。
解析:从内容、结构上加以思考。
挑山的男人说着他又背起了煤气罐,一只手紧紧抓住铁链,弯腰驼背,像一张拉满的弓,艰难地往上爬……2、简析第⑧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答案①这里是文章的尾声,通过“又背起“手紧紧抓住”艰难往上爬的形象描写和“腰背像一张拉满的弓”的比喻,进一步表现了这位挑山的男人为家庭尽责而敢于直面生活的艰辛,勇于同厄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4分)②末尾省略号的使用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分)浙江省到底在结尾上考过没有?20.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共6分) 答:、参考答案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
表达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结尾的作用有四个方面:1、情节角度 2、主题角度3.3、手法角度4、情感角度)2007年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7分) [答案]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
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
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能力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里应从全文结构安排、语句艺术手法和文章思想内容等方面考虑。
]浙江省考到的结尾的题,更多的是从句子角度出题,但同时考到了结尾的四大作用中的照应前文、深化主题、强化感情等,我们必须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小说阅读结尾题出题格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
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