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的自然地理环境
丹麦为欧洲北部国家。
位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
领土由日德兰半岛的
中北部以及半岛东侧的西兰、菲英、洛兰、博恩霍尔姆等483个岛屿组成。
南
与德国接壤, 北、东两面隔斯卡格拉克、卡特加特、厄勒3海峡同挪威、瑞典相望。
面积43080平方公里, 岛屿部分约占40%。
人口531万(1999)。
首都哥
本哈根.
日德兰半岛南部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半岛两侧沿着海岸线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城镇,它们为数不多,规模不大,充满着海洋的景色和气息。
南日德
兰在地理上是丹麦心脏地区的外缘,资源盆乏,但在历史上,它曾经是一个重
要地区,是欧洲的十字路口。
作为人口迁徙的真诚廊地带和早期贸易通道,它
在政治与军事上都曾是必争之地。
日德兰半岛西部是起伏低缓的冰水沉积平原,北海沿岸有着宽阔的沙滩,沙丘上长着丛丛灌木。
这里海风习习,景色迷人,
是著名的旅游度假区。
日德兰半岛东部和中部是欧洲研究冰河期沉积地形最典
型的地区之一。
广阔的丘陵几乎纵贯整个半岛,东部沿岸夹湾和沟谷横切其中,有些沟谷又宽又长,两壁十分险竣,谷底流淌着弯弯曲曲的河水。
东海岸没有
直接受到强风浪的冲击,保护得很好,所以形成许多深湾和优良港口,如奥尔
堡港、腓物烈港、奥胡斯港等。
半岛中部到处是沼泽地、湖泊和突起的丘陵地。
首都哥本哈根所在地西兰岛是丹麦众岛屿中面积最大、人口最稠密的一个,面积为7548平方公里,人口为218万(1996年统计),其中大多数人居
住在哥本哈根。
西兰岛隔厄勒海峡与瑞典相望,最近处从丹麦的赫尔辛格坐船
20分钟便可到达瑞典。
菲英岛是丹麦第二大岛,面积为3486平方公里,人口为47万(1996
年统计)。
它介于日德兰半岛与西兰岛之间,旁边是连接卡特加特海峡与波罗
的海的大小贝尔特航道。
洛兰一法尔斯特双岛面积共计1795平方公里,人口为11.5万(1996
年统计)。
这两个岛几乎连接在一起,只被狭窄的古尔堡海峡分开。
这里气候
条件得天独厚,广阔的土地有利于实行机械化耕作,所以农业产量在丹麦是最
高的。
洛兰一法尔斯特双岛常被丹麦人称为“微笑的内地岛屿”。
博恩霍尔姆岛,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地理上都远离丹麦的其他岛屿,它位于
哥本哈根东南136公里的地方,距离瑞典海岸却仅有40公里。
它的面积是588
平方公里,其地理特征与瑞典更为相似,岛上重叠的岸石、海边的悬崖、青松
覆盖的山丘和柔软的沙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博恩霍尔姆岛历史上是
丹麦防御瑞典的海上前哨,一种白色黑顶的圆形碉堡是岛上的特色。
笔者曾两
次去博恩霍尔姆岛旅行,踏上这个小岛的感觉恰如走进了世外桃源,不过不会
“流连忘返”,因为它实在太幽雅、太宁静了,使我这个没有忘怀人间烟火的
人竟向往起繁华世界来了。
\
物质资源
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0米左右,最高点海拔仅173米。
第四纪时全境被冰川覆盖,冰川消退后留下的冰碛物,形成低缓起伏的冰碛平原和为数较多的冰碛湖,最大的阿勒湖面积41平方公里。
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加上局部地面沉降,使原来的陆地分为半岛及岛屿,半岛东部还形成峡湾。
海岸线比较曲折,总长达7474公里。
陆地距海最大距离不超过52公里,并有优良的天然港口,为航运和
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矿藏贫乏,仅有少量的褐煤、高岭土和海底石油及天然气。
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估计为2.9亿吨,天然气蕴藏量约2000亿立方米。
1972年起开采石油。
探明褐煤储量9000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面积48.6
万公顷,覆盖率约11.4%。
北海和波罗的海为近海重要渔场。
水文气候
冬温夏凉的温带海详性气候, 1月平均气温0一1摄氏度, 7月15一17摄氏度, 生长期较长。
霜冻期西海岸每年70天,内地120天。
生年大部分时间盛
行来自海详的西风,空气潮湿。
年降水量450一750毫米,大致由西向东递减。
全年有雨, 夏、秋两季较多。
自然植被以阔叶林占优势,主要树种有山毛榉、栎、榆、椴等,北部地区向针阔混交林过渡。
因原始森林受破坏,19世纪初森林覆盖
革己降至4%。
此后通过护林造林,森林面积不断扩大, 覆盖率己达11. 4%。
在
日德兰半岛中部营造的大片人造云衫林, 改变了昔日石楠荒地的面貌, 对防止
风蚀、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东部和中部为棕色森林土, 西部为灰化土, 此外,滨海盐土和沙土亦有一定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