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旅游资源调查报告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古称雅州,现辖雅安市和名山、天全、芦山、宝兴、荣经、汉源、石棉七县,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147万。
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南北差异大,年均气温在14.1℃~17.9℃间,降雨多,多数县年降雨1000毫米以上,有"雨城"、"天漏"之称。
湿度大,日照足。
旅游景点如下:上里古镇上里镇位于川南著名雨城雅安之北26公里处,距成都约136公里,行程约3小时。
上里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
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如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成为影视作品的外景地。
上里镇有五大看点:桥、牌坊、泉、塔和工艺精湛的建筑群。
桥:古镇四周有10余座古代和近代古桥。
这些桥梁不仅是南来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现了古镇的历史和匠师的技艺。
代表之作为:明清乾隆41年的“二仙桥”;清乾隆14年的“立交桥”。
牌坊: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市级文化保护单位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
“双节孝”石牌坊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属石质门楼式建筑,四柱三间,重檐五脊,坊高11.25米。
牌坊上刻有戏曲故事20余组,人物100多个。
牌坊前树有全石双斗桅杆一对,高分别为11米,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
泉:白马泉、喷珠泉是古镇域内独特的风景区,也是迄今为止四川省境内最为奇特的风景区之一,与济南的“趵突泉”齐名。
塔:上里的古塔分为文峰塔(又称字库)、建桥塔、药王塔和舍利塔。
工艺精湛的建筑群全镇坐落有四处韩家大院,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展现出极高的欣赏价值和工艺水平。
上里位于雅安市以北约27公里,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上里初名“罗绳”,又称“五家口”,以“五子登科”而著称,这五大家族是:韩家的银子,陈家的谷子,许家的女子,杨家的顶子(官多),张家的子(好斗)。
古镇旧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
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背依名山,面向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
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
建于道光19年的"双孝节"牌坊为四柱三间出檐多脊石雕坊,高大,精细,梁上刻有20多组百多个戏剧人物故事,是石雕艺术的精品。
上里古桥中造型最美的是明清乾隆四十一年所建的"二仙桥",这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石拱桥。
清清的小河映着高高的圆形的桥洞,别有一翻情致。
古镇以北8公里处有白马泉和喷珠泉两处胜景,白马泉为间隙泉,水温常年在15℃左右,最特别的是泉水退去时要发出如马蹄奔跑一样的得得声,有时一天几个涨落,有时又等上一天也看不到,泉涌出的时候走廊遍地都是泉水,让人称奇。
碧峰峡碧峰峡位于雅安市北8公里,景区为两条峡谷,左峡长7公里,右峡长6公里,呈“V”字形,宽30-70米,海拔700-1971米,峡壁相对高度100-200米。
植被、峡景和瀑布是碧峰峡景区的鲜明特色。
峡内林木葱郁,苍翠欲滴,峰峦叠嶂,崖壑峥嵘。
时而奇峰耸峙,高插蓝天,时而两山并合天光一线,多类型的瀑布景观,更使双峡增添无限景色,令人陶醉。
谷底溪流奔泻,激发的银色浪花与山谷鸣响,别有一番意境。
沿1.5米宽的石板路在峡区内环绕旅游,可领略险、奇、秀、幽之原始风貌。
景区有黄龙峡、天仙桥、天然盆景、千层岩瀑布、白龙潭瀑布、女娲池、滴水栈道等景点60多处。
黄龙峡与碧峰峡相依,峡长4公里,最窄处仅30米,陇西河盘旋于峡谷之中,蜿蜒湍急。
两岸峭崖夹峙,苍岩壁立,山高谷深,林木蔽日。
峡内有龙女峰、虎啸峰、金猫峰、银鼠峰、小西天峰、形状各异,鬼斧神工,形态逼真。
悬崖峭壁间,飞瀑垂挂,山泉潺潺。
夏秋傍晚,峡谷深壑中,萤火飞纵,似繁星点点。
黄龙峡内巍然屹立着一座山峰,如一尊垂手端坐佛像,五官清晰,面容慈善,佛态可掬,人称天然黄龙巨佛。
峡内有瀑布、溪潭50余处,有的似银丝飞珠溅玉,有的如白练凌空下泻,或层层叠落,或一注到底。
构成了碧峰峡景区一道独特风景线。
白龙潭瀑布高30米,宽10多米,从悬崖奔涌而下,溅起漫天水花,如白龙腾飞,水雾扑面,寒气袭人,阴森幽邃,瀑声震撼峡谷,产生强烈共鸣。
谷底形成10米深潭,面积约100平方米。
千层岩瀑布高约100米,宽10米,瀑水悬空飞泻落入崖壁半腰台地茂林之中,再由山腰缓流,沿千层岩而下,无数银丝形成一幅巨大的银帘,如仙姬秀发,飘飘洒洒,常年从层层堆积的陡岩垂泻,形成两梯级台式瀑布。
鸳鸯瀑布高30余米,飞泻直下的溪水受高岩阻挡后,将其一分为二,形成左右两道大小不一,气势各异的鸳鸯瀑布。
青龙潭瀑布高约40米,宽6米,瀑布人峡谷丛林中飞流而下,穿数层怪石注入谷底,势如青龙下山。
谷底有一深潭,面积100多平方米。
滴水栈道位于右峡旅游栈道处,溪水从10余米高的裸岩上均匀洒落,游人到此,驻足栈道,仰望滴水岩,水珠飞溅,沁人心脾。
女娲池位于景区白龙潭瀑布下,为瀑布多年冲刷而形成的开阔潭池,传说为女娲沐浴之所。
长80余米,宽约30米,池周青山绿翠,花香鸟语,池水清澈见底,碧蓝如镜。
碧峰寺位于碧峰峡翠屏山巅,又名翠屏寺,海拔1250米,始建于唐,明代重建。
寺庙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依山就势,围绕中轴线原建有前殿、中殿、大雄殿、会灵阁、后殿等殿堂,但几经兴废,现存观音殿、石牌坊、石狮、香炉等。
蒙山,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
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
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
蒙山蒙山麓有着浓郁的川西乡村景色,茂林修竹,水桥流水,环抱农舍。
从海拔80-1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由西向东,片片茶园,堆青叠翠,绿浪翻涌,苍翠宜人,蔚为壮观。
现存古刹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座落于茶园翠霭茂林间,红墙梵宇,别增情趣。
中山以上是森林地带。
林木覆盖,绵延至整个后山。
这里是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四季葱茏,春夏之际益发秀丽。
主峰蒙顶的古银杏群,树龄超过千年,高大挺拔,春夏有如青盖,秋日宛若金云,十里可见,煞是奇特。
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
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
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
春夏秋季,从山巅俯瞰,云雾飘浮于山岭沟壑之间,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琼阁。
冬天从山下仰观,冰丝雪挂,山岗云绕,亦真亦幻。
日出时金光漫射,红云飘浮。
小山座座,亦如只只凤凰,沐浴着初升的朝阳。
傍晚远望名山、雅安两城万家灯火,如繁星落地,景象万千。
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由于蒙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好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对象。
为了宏扬蒙山茶文化,当地政府从1993年起连续开展了围绕茶文化发展旅游业的一系列活动。
风景区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和茶文化给蒙山留下了许多令人向往的史迹,主要有:1、天盖寺位于蒙山顶,创建于汉代,宋代重修。
寺占地8000平方米,遥对群山,四周环绕10余株千年古银杏,中间为明代建筑石柱大殿,系蒙茶祖师吴理真结庐种茶处。
大殿塑有吴理真大师全身座像,周围有展示蒙顶茶史的图文、实物等。
此处为蒙顶品茶最佳去处。
寺前殿后,古坊碑林,题刊较多,以《天下大蒙山》碑为最。
2、皇茶园座落于蒙顶主峰的五个小山头之中,因周围山峰形似莲花,皇茶园正落于莲心而成“风水宝地”,汉代甘露大师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七侏于此。
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
园以石栏围绕,正面双扇石门,两侧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3、甘露石室位于皇茶园左侧甘露峰,明代双坡顶单间全石结构建筑。
石柱、石殿、石斗拱、石屋面,漏光不雨,建筑风格甚为独到。
4、蒙泉井位于皇茶园旁,又名“甘露井”,侧立“古蒙泉”二碑。
石栏镌刻二龙戏珠。
为甘露大师种茶时汲水处。
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
取此井水烹茶则有异香。
5、永兴寺座落于蒙顶西侧山腰,海拔1000米。
依山向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山门石雕,有九龙蟠绕,透雕“永兴古寺”,有麒麟浮雕一对。
大雄殿为重檐悬山式,石楼三间,面阔12米,柱、梁、壁、楼等皆为全石结构,气势凝重。
寺周有清剑南观察使黄云鹄诗碑、告谕、楹联等石刻十多幅。
寺内植有七心茶花和红、白玉兰等珍稀花木,其中一株红杜鹃,植于明代,春末夏初,花朵满枝。
6、盘龙亭位于蒙山山脊东侧。
系木结构六角亭,内塑有一长36.7米的石刻盘龙,造于明代,刻工精湛,造型生动,亭内镌刻有218个造型不同的“龙”字。
7、天梯古道位于山腰禹王宫至天盖寺,有1430级石阶,沿30°-50°的坡度上升,宛如云梯,故名“天梯”。
8、茶史博物馆位于天梯古道起点处。
由张爱萍题写馆名。
馆内存列着有关蒙顶茶的文献、诗词、标本和茶具。
记载蒙茶的碑碣,是历史的佐证。
各类名茶、边茶的实物与历代形态各异的茶具相映生辉。
徜徉于茶史博物馆,陶冶于茶文化,是一种高雅的享受。
百丈湖百丈湖景区由百丈湖、桂花岛、茶马司、清漪湖四景点构成,位于蒙山东麓,紧傍国道108、318线。
百丈湖湖面200万平方米,常年蓄水2000万立方米,湖岸蜿蜒曲折,小岛座落其间,山光水色,淡雅宁静。
水碧如蓝,宛若平镜。
湖水源于夹金山下的玉溪河,碧水长流,进出不断,水质优异,清澈可鉴。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百丈湖成了水禽乐园。
冬春有万千野鸭嬉水,夏秋有成群白鹤翔空,宛若云团覆落。
湖周浅山环列,林木葱茏,倒影湖中,无限诗情画意。
近年沿百丈湖周新建的一些度假村等建筑组群,因各有风格特色,已成为湖区新景点。
桂花岛因桂花遍野而得名。
岛上四季浓荫碧翠,花香四溢。
岛内林荫小道纵横交错,曲径通幽,尤显宁静;竹篱茅舍座落其间,风格卓然,古朴雅致。
茶司马位于百丈湖之西5公里处,108国道旁,即南丝绸之路的商业通道上。
建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2年),并“遣官以主之”,专司茶马事宜。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的茶马司遗址系纪念性建筑,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一座石料檐柱的砖木结构四合院。
历史上的茶马司主要与藏族为主的各民族进行以茶换马交易,而用于军事,鼎盛时期达到“岁运名山茶二万驮”之多,有时接待民族茶马贸易通商队伍人数一日竟达2000余人,盛况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