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价值论概述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

依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效用,并以稀少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被用来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

其特点是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它还提出了市场价格论,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

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

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里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

效用论者是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的: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

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

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

于是,物品的边际效用,从而它的价值会随供给增加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

边际效用论者还提出了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论,并称之为“客观价值论”,并将主观价值论与供求均衡论结合起来。

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价值论,它割裂了商品的价值与劳动过程之间的联系,将价值这一客观历史范畴说成一种自然永恒的心理范畴,妄图以主观评价做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他们声称劳动无法衡量,却不知主观评价更无法衡量。

显然,效用论者歪曲了市场价格理论和商品流通的客观规律,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1]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并不是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它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

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大则价值大,反之,价值则小。

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主观价值论,充满了唯心主义色彩,因而是错误的。

不过,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某些具体理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首先,边际效用价值论探讨了效用(即使用价值)的本质。

对于使用价值,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但“有用性”(即效用)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未作深入分析。

而杰文斯则指出:物的效用就在于对人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

虽然这样解释不见得全面、深刻和规范,但毕竟对“效用”的本质作了探讨,因而是有价值的。

须知,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所以经济学必须高度注重对“人的需要”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效用”的研究。

其次,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提出以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评价来测定商品的价值大小的观点完全是荒谬的、唯心主义的。

但却不能否认,人的主观心理评价是测定使用价值即效用大小的基本标尺。

在这一点上,绝不是唯心主义的,而是唯物主义的。

因为,人的需要可以具体划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日精神需要),而人的生理需要又总要以人的心理需要外在地表现出来,所以说,“使用价值大小主观评价论”是成立的。

当然,由于每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都是有差异的,所以每个人对同一使用价值大小的评价就不会完全一致。

显然,在这一领域,马克思也未给予深入探讨,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这一方面作了分析,因而是有贡献的。

再次,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提出的“基数效用论”的确难以成立(因主观感受无法定量测定),但提出的“序数效用论”却有实用性。

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提出的必要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的概念,认为工人阶级在经济繁荣时期也会涉及奢侈品的消费,以及恩格斯在(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序言)中所谈到的消费资料可以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观点不也隐含着“序数效用论”的思想吗?从这点来看,边际效用价值论所提出的“序数效用论”是有价值的。

最后,边际效用价值论所提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马克思对此种现象也未深入展开分析)。

由于这一理论反映了客观事实,因而我们不能断定它是“庸俗的伪科学”。

事实上,正是因为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现象(这一现象可以通俗地表述为“喜新厌旧”),才推动人们努力研制新产品以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的需要,并由此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的关系对三种价值论的比较与分析一、区别与对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对立在于价值本质和价值决定问题上的对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价值的实质是处于凝结状态的人类抽象劳动,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或者说是由供求所决定的商品的均衡价格所决定的。

马歇尔主要是通过分析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下的均衡价格来分析商品价值的。

马克思则是从生产领域入手,对价值的形成、决定,表现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

马克思并没有否认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这一点不仅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中有过论述,而且在第三卷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中在关于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部分也有过论述。

可为何马克思没有反对的供求关系作用会成为马歇尔批驳劳动价值论的根据呢?对均衡价值论者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分析:首先,均衡价值论者以价格的概念替换了价值,而他们所谓的价值是没有价值实体的。

他们认为“价值”是由供求决定的,而供求作用直接决定的又是市场价格。

他们通过对供求作用的分析得出了市场供求均衡时的价格,发现该“价格”是最完美的,是价值最充分的表现,从而提出市场价格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

显然这里均衡论者只在对价格进行分析而不是对价值的分析,因此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

其次,均衡分析是一种停留在事物表面的分析。

价格受供求影响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一切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直接合而为一,那么科学的存在就会成为多余。

价值与价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均衡论者显然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只是对市场价格做的一种现象形态的分析。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区别边际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于其价值观的根本对立。

效用论者认为价值不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而是人对商品的感觉与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

由于效用论者将效用衡量的标准主观化从而使边际效用价值实际上成为主观的产物,将价值的形成与决定同劳动生产完全割裂,使商品价值成为纯粹意义上的一个心理范畴。

马克思劳动价值则是客观的价值论,它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客观性出发,系统阐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劳动的凝结。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有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是人对商品满足欲望程度的感觉和评价。

由于主观评价常因主题不同而迥异,必然使价值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

第二:对价值来源认识上的不同。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即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活劳动。

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由于商品效用与人的欲望之间的满足关系而引起的感觉和评价,即价值来源于主观评价。

第三;对价值实质认识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价值在实质上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商品带来的满足程度,与生产者的劳动、社会关系毫无联系,只是效用的主观体现。

均衡价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区别均衡价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较为重要的两大学派。

他们的区别在于均衡论主要从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供求对价格的影响和价格如何在供求作用下达成均衡价格,从而提出均衡价格决定商品价值。

均衡论者主要是对市场供求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分析。

边际效用论者则从商品的稀缺性和商品效用入手,分析效用对消费者的作用,从而得出效用决定价值的结论。

这一观点单纯考虑了效用与价值的关系。

此外,均衡论与效用论的区别还明显表现为客观和主观的区别。

如果说均衡论只是一种未深入实质的现象分析,那么效用论者的价值观则纯粹是一种心理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强调了价值的社会经济关系含义;均衡价格论侧重于将价值分析看作商品价格的分析;效用价值论则主张将价值列为主观的感觉评价或称心理感受。

二、联系劳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在根本观点上的对立之外还存在着联系。

首先,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在供求作用与价格的关系上有共同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它是就价值量的决定从商品单个量的角度来分析的。

而第二种意义则指由社会需求决定的该行业生产社会所需该商品总量所需的劳动时间。

这一含义的劳动时间是总量的分析,它对价值的实现起决定作用。

而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分析,实质上讲就是社会总供给要与总需求相一致,只有这样,商品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这一点与均衡论者的观点并不矛盾。

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关于商品使用价值(效用)作用的问题上有共同之处。

二者都承认使用价值对价值有重要作用,但二者区别在于“如何作用”。

马克思认为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与商品体内的两因素,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使用价值是价值存在的前提,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没有使用价值则失去了价值存在的基础。

可见马克思和边际效用论者几乎同样重视使用价值。

但遗憾的是边际效用论者在这一问题走上了歧途。

他们过于强调商品效用带给人的主观上的满足,而忽略了交换和交换背后的社会经济关系,并倒向了唯心主义价值观,过分夸大了效用的作用,认为效用决定价值,效用是价值的源泉,只讲效用而抛弃了生产效用的劳动。

此外,均衡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间也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分析方法上的互相引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