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外毒素 内毒素
特点:
具有菌种特异性,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高度特异性,可 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 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毒性不稳定,对 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毒素的组成
• 大多数A、B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为毒素的活 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B亚单位为结 合单位,能使毒素分子特异性地结合在宿主 易感组织的细胞膜受体,并协助A亚单位穿过 细胞膜,毒素的完整结构是致病的必备条件。 • B亚单位:可单独与细胞膜结合,并阻断完整 毒素的结合,B亚单位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阻 断完整毒素结合细胞,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
细菌是否具有毒力由哪些因素决定?
毒力因子和分泌系统
• Virulence factor:侵袭力、毒素、分泌系统 :侵袭力、毒素、 • 侵袭力 (Invasiveness) )
– 病原菌在机体定植,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 病原菌在机体定植,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 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 定植(colonization):粘附素:菌毛、OMP、LTA 定植( ):粘附素:菌毛、 、 ):粘附素 脂磷壁酸) (脂磷壁酸) – 粘附素的宿主特异性和组织嗜性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 牙齿表面粘连成菌斑,造成龋齿。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 牙齿表面粘连成菌斑,造成龋齿。 t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霍乱弧菌(Vibrio) t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造成溃疡: 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dysenteriae), t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 进一步扩散: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
• 破伤风毒素:选择性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 经细胞,引起肌肉的强直性痉挛 • 肉毒梭菌毒素:作用于眼神经和咽神经,引 起眼肌和咽肌麻痹 • 肠毒素:霍乱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气单胞菌等产生作用类似的肠毒素 。
破伤风痉挛毒素对中枢 神经系统有高度亲和力, 与其细胞表面神经节苷 脂结合,进入细胞后通 过轻链毒性封闭抑制性 突触的介质释放,导致 伸肌,屈肌同时强烈收 缩、肌肉强直痉挛。 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毒性 破伤风痉挛毒素 仅次于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当其 肉毒毒素 含量尚不能引起免疫时 即足以致病,而毒素与 毒素与 神经突触的结合是不可 神经突触的结合是不可 一般治疗无效, 逆的,一般治疗无效 一般治疗无效 免疫预防特 因此该病的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 别重要。
例如,破伤风梭菌的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min)和 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
(2)内毒素(endotoxin) )内毒素( )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菌体裂 解时释放,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 细胞和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骤减、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 碍,直至休克死亡。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没 有器官特异性。
(1)吸附和侵入能力 )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 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 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 产生毒素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殖,产生毒素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 淋病奈瑟氏球菌: 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 尿液冲走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1)侵袭力(invasiveness)
毒力(virulent)
侵袭力 毒素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展 开 t 吸附和侵入能力;(粘附素(adhesin:pili,OMP,LTA) t 繁殖与扩散能力;(胞外蛋白酶的作用) t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抗吞噬、抗体液免疫)
(2)繁殖与扩散能力 )
细菌分泌的蛋白酶为胞外蛋白酶(extracellular proteinase),具有多种 致病作用,如:激活外毒素、灭活血清补体、有的本身就是外毒素 。最主要的作用于组织基质或细胞膜,造成损伤,增加其通透性, 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的扩散性。 透明质酸酶:分解结缔组织的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酶:分解结缔组织的透明质酸,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可 产生。 产生。 胶原酶:分解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 梭菌、气单胞菌等。 胶原酶:分解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如:梭菌、气单胞菌等。 神经氨酸酶:分解肠粘膜上皮细胞间质,如霍乱弧菌及志贺菌等。 神经氨酸酶:分解肠粘膜上皮细胞间质,如霍乱弧菌及志贺菌等。 磷脂酶:水解细胞膜的卵磷脂,产气荚膜梭菌等。 磷脂酶:水解细胞膜的卵磷脂,产气荚膜梭菌等。 激酶:激活血纤维蛋白酶原,包括链激酶和激酶, 激酶:激活血纤维蛋白酶原,包括链激酶和激酶,分解血纤维蛋 白,防止形成血凝块。 防止形成血凝块。 凝固酶:提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原伪装, 凝固酶:提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原伪装,使之不被吞噬或机体 免疫机制。 免疫机制。
毒素的分类
• A-B型毒素:具有典型的A-B亚单位,霍乱毒素、志贺 毒素、破伤风毒素等
–A亚单位:毒素活性中心;B亚单位:结合单位,使毒素分子 结合到宿主细胞受体,并协助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 –B亚单位:可单独于细胞膜结合,阻断完整毒素的结合,可 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可作为亚单位疫苗
• 攻膜毒素(membrance disrupting type):又名穿孔 毒素(pore-forming toxin),在宿主细胞膜上形成小 孔,造成胞内液流失而使细胞破坏。溶血毒素和磷酸 脂酶等,葡萄球菌a毒素大肠杆菌溶血素等。 • 超抗原毒素(superantigen):缺乏典型的A-B亚单位, 与T细胞结合,释放出细胞因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 素休克综合征毒素I。
c)内化作用:进入吞噬细胞和非吞噬细胞的能力,使细 内化作用:进入吞噬细胞和非吞噬细胞的能力,
菌逃避宿主的免疫机制, 菌逃避宿主的免疫机制,很多胞内寄生菌和胞外寄生菌 的感染都离不开内化。 的感染都离不开内化。 内化的意义:细菌进入深层组织或进入血循环, 内化的意义:细菌进入深层组织或进入血循环,细菌 扩散只全身或较远的靶器官, 扩散只全身或较远的靶器官,使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 的杀灭。 的杀灭。 d)体内增殖:增殖速度与致病性极其相关 体内增殖: 体内增殖
–Kock’s postulates(重要性) Kock’s postulates(重要性) –Kock’s postulates for genes Kock’s
• 细菌毒力的测定
–LD50 LD –ID50 ID –CFU CFU –PFU PFU –CPE CPE
Koch 法则的重要性
•2003年1月2日,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来自河源的 病人被确认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非典型性肺炎病人。 •2月21日,由广东传至香港,随后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州病人不断增多,3月1日北京发现第一例病人,全国 也开始爆发。 •7月5日:全球8439感染,812死亡 •鉴于意大利的乌尔巴尼在控制SARS的贡献,采用他使用 的名称“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以 表永恒的纪念。 •病原的确定
2)毒素(toxin) )毒素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
(1)外毒素(exotoxin): )外毒素( ): 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 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 也有存于菌体细胞的胞周间隙,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 志贺菌的肠毒素。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和造成病变的方式:
细胞外感染 细胞内感染 细菌和寄生虫 兼性细胞内感染 专性细胞内感染 某些细菌、真菌、弓形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反而在细胞 内增殖,称为兼性细胞内感染 兼性细胞内感染 所有的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少数细菌和原虫只能在靶细胞 专性细胞内感染。 内增殖,它们必须存在于细胞内才能引起感染,为专性细胞内感染 专性细胞内感染 E.coli O 157 许多病原体有亲器官性: 许多病原体有亲器官性: 与细胞表面的病原受体有关 肺炎球菌 肠细胞 呼吸道粘膜
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Botulinus) )
• 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可逆地与突触前受体结合, 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可逆地与突触前受体结合,
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产生可逆性的横纹肌弛 乙酰胆碱的释放 缓性麻痹,直至受体重新表达。 缓性麻痹,直至受体重新表达。 •肉毒毒素在美容医学中能用 于除皱已是一件奇事, 肉毒毒素在美容医学中能用 于除皱已是一件奇事, 还可治疗面肌痉挛、 还可治疗面肌痉挛、眼肌痉挛是安全有效的 ,持续 仅4~6个月 , 科学家发现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以帮助中风病人 。
(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a)抗吞噬作用:不与吞噬细胞接触,通过外毒素破坏 抗吞噬作用:不与吞噬细胞接触, 细胞骨架以抑制吞噬细胞的作用,如链球菌溶血素; 细胞骨架以抑制吞噬细胞的作用,如链球菌溶血素;抑 制吞噬细胞的摄取,如荚膜、菌毛、链球菌M蛋白等; 制吞噬细胞的摄取,如荚膜、菌毛、链球菌M蛋白等; 在吞噬细胞内寄生,如李氏杆菌、沙门菌、葡萄球菌等; 在吞噬细胞内寄生,如李氏杆菌、沙门菌、葡萄球菌等; 杀伤和损伤吞噬细胞, 杀伤和损伤吞噬细胞,诱导细胞凋亡或直接杀死细胞 b)抗体液免疫:抗原伪装或变异;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 抗体液免疫:抗原伪装或变异; 球蛋白;破坏粘膜表面的IgA 通过LPS OMP、 蛋白、 IgA; LPS、 球蛋白;破坏粘膜表面的IgA;通过LPS、 OMP、S蛋白、 荚膜逃避补体, 荚膜逃避补体,抑制抗体产生
透明质酸酶:分解结缔组织的透明质酸,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胶原酶:分解胶原蛋白,梭菌和气单胞菌等,食品微生物中多见 神经氨酸酶:分解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间质,霍乱弧菌和志贺 菌等 磷脂酶、卵磷脂酶:水解细胞膜磷脂、卵磷脂,产气荚膜梭菌等 激酶:将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凝固酶:为细菌提供抗原伪装,不被吞噬或机体免疫机制所识别, 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