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妆品不良反应-2015 1-27 修改

化妆品不良反应-2015 1-27 修改


销售过程:
提醒顾客,既往有无过敏史?有无用产品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 不过分夸大产品的作用,推销产品时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得过满
出现问题:
停止使用疑似致敏的产品
轻者冷敷、重者及时就就医 切忌自行主张,乱用药
消费者理性选择:
根据自己的皮肤类型选择产品,作为基础护理:保湿、防晒两 大要点最重要;化妆品没有最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不要被天花乱坠的广告忽悠:学习了皮肤知识、化妆品的知 识,就会发现,很多广告是荒唐可笑的; •不要在面部涂抹过多的产品,想一次解决全部问题,会让皮 肤不堪重负; •不要过度清洁:皮肤有自洁作用,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脂膜。
换用不含硫柳汞及甲醛释放防腐剂的保湿乳液
20
2月后随访
21
例7 化妆品光感性皮炎(XX唇膏)
化妆品中的光感物质
防腐剂 染料 香料 唇膏、口红中的荧光物质 防晒剂 ......
例8 色素异常
例9 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XXX护肤底霜﹚
常见原因
化妆品中所含的不纯石油分馏产品、某些染料
医院的职责:
接 诊 诊断与治疗
Add Your Title
上报及存档
化妆品皮肤病诊断医院
医院哨点监测
散发的化妆品不良反应个案收集、记录、上报 群发和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调查,提交药监局做处理
发生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原因
• 第一类:因产品质量不合格,引起的过敏。
参照《产品质量法》,生产者和销售者不仅应
一般为干燥性红斑、细屑,也可发生水疱、渗液。
初次使用化妆品后即发生,多见于劣质化妆品。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2.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化妆品过敏)
是由于接触致敏原所致的化妆品皮炎
仅发生于少数对化妆品中某一成分过敏的患者。
出现反应以前有潜伏期(几天或几年)
表现红斑、丘疹、水疱、渗液及结痂,伴瘙痒。
14
+
++
+++
15
例4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XX染发膏﹚
例5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XXX修复精华液、保湿霜﹚
应用试验
即重新使用该化妆品看是否发生反应。本方法可以 发现包括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以内的多种皮肤反应。
反复开放应用试验(ROAT)
斑贴试验阴性,患者不愿复时,可以使用本试验。 适用于变应原浓度低,皮肤反应弱的化妆品皮炎的检测。 方法:
痛、红斑、丘疹、脱屑、色素沉着、粘膜干燥、毛发
及甲损害,严重时可造成系统损害... ...
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发病情况
由于使用人数多,且大多数人在使用化妆品出现轻 度皮肤反应时,往往不就诊,仅仅自己换一个化妆品了 事,因此,实际工作中,很难确切统计化妆品不良反应 的发病率。
化妆品不良反应分类(中国)
烫发(药水、热铁钳、电热烫)、拉直、热吹干、漂白和
染发可造成头发本身的损伤。
表现为发质的改变和断裂、分叉和脱色、质地变脆、失去
光泽等,也可发生程度不等脱发。 多为物理性及化学性损伤,停用毛发化妆品后可逐渐恢复。
例11 化妆品毛发损害 XXX离子烫发致脱发、断发
30
例12 化妆品毛发损害离子烫引起头发损害
1. 源头上:颁布严格的原料清单:限用、禁用、
严格的新原料审批程序
2. 上市前:分类管理: 特殊类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和审批、 非特殊类产品的备案制度 2. 上市后:不定期的抽查、监督
上市前安全性检验(疾控中心、药检所) 毒理学
急性眼刺激性试验 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 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例13 化妆品毛发损害(脱发)
例13 化妆品毛发损害 (脱发)
化妆品痤疮
约占化妆品不良反应的3%-10%
系由于应用某些化妆品后造成的皮肤痤疮毛 囊炎性改变。多见于接触部位。如由发膏剂引起 的痤疮主见于额部,由于面部化妆品引起的痤疮 可见于整个面部。
发病机理
某些化妆品中的微粒成分 机械堵塞皮脂腺毛囊开口
消费者:出现不良反应
• 立即停用可疑的化妆品,尽快去掉皮肤上的残留物 • 轻者可以冷敷,缓解皮肤红肿 • 重者及时到皮肤科治疗 • 带上可疑的化妆品以便做皮肤斑贴试验 • 千万不要相信:红肿是体内的“是毒气排除来了”等胡言 乱语、不能在没有行医执照的美容院使用药物、注射等治 疗
有化妆品不良反应的人群
使原有症状加重,要根据病史和症状加以区别。
化妆品甲损害
(Nail damage induced by cosmetics)
甲化妆品分类 · 修护用品 · 涂彩用品
· 卸除用品
甲化妆品成分 ·有机溶剂
·有机染料 ·合成树脂 ·色素
·限用化合物(丙酮、氢氧化钾硝化纤维等)
甲板损伤 · 甲周围软组织损伤
甲板损伤 ——质地脆裂、失去光泽、 甲板变形、软化剥离
原发性 刺激性皮 炎
变应性 接触性皮 炎 可由甲板清洁剂、表皮去除 剂中的某些成分引起 可由指甲油中的树脂类、指 甲硬化剂中的甲醛等成分诱 发
甲周围 软组织 损伤
光感性皮 炎
可由指甲油中的多种荧光物 质引起
例15 化妆品甲损害
鉴别诊断
在诊断化妆品甲损害时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 甲病变或甲周病变,如营养缺乏、内脏疾病、 高原气候、物理因素、真菌及细菌感染等。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contact dermatitis due to cosmetics)
• 是指接触化妆品后,在接触部位或其邻近部位发
生的皮肤炎症。有两种机制:
1. 原发刺激
2. 变态反应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此类损害约占化妆品不良反应的70%以上
1.化妆品刺激性皮炎
皮疹局限在使用化妆品的部位
主要表现为疼痛或烧灼感皮疹
基 本 原 料


添加剂
1. 清洁 2. 保湿 3. 防晒 4. 美白 5. 控油 6. 舒敏 7. 嫩肤 8. 除皱 9. 赋香 10. 除臭 11. 瘦身 12. 育发 13. 染发 14. 烫发 15. 彩妆
功 效 原 料
概念——
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adverse skin reactions induced by cosmetics)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化 妆品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的损害。如瘙痒、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光感性皮炎 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化妆品毛发损害 化妆品痤疮 化妆品甲损害 准《 及化 处妆 理品 原不 则良 》反 应 诊 断 标
⑦ 化妆品荨麻疹
例1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例2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绿色果品植物染膏)
例3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XXX收缩水﹚
当退换,还应当赔偿消费者的相关损失。
• 第二类:消费者使用不当造成的过敏。不能要 求经营者和生产者退换和赔偿。
发生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原因
• 第三类,因消费者个体差异引起的过敏。 根据《消法》规定,商家应当履行警示义务。 如果商家未对产品作出诸如“有过敏史者慎用”
等类似说明的,商家也应予以赔偿。若是商家
《化妆品赏析与应用》
第15节 判别与警示——化妆品不良反应
李 利
Ph.D M.D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皮肤科教研室-化妆品评价中心
化妆品原料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油类 粉类 溶剂类 胶质类 抗氧化剂 防腐剂 保湿剂 乳化剂 香料 色素 螯合剂 pH调节剂 其他添加 剂
接触性荨麻疹
使用某些化妆品后数分钟出现的皮肤反应: 局部瘙痒或刺痛、烧灼感、皮肤发红或出现风团。 乙醇、橡胶乳、染发剂、对苯二胺、漂白剂等可 引起此类反应。
例16 化妆品荨麻疹
化妆品不良反应分类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光感性皮炎 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化妆品毛发损害 化妆品痤疮 化妆品甲损害 准《 及化 处妆 理品 原不 则良 》反 应 诊 断 标
劣质油脂含量过多特别是矿物油 对毛囊口上皮细胞的刺激 原有轻微痤疮或炎症存在 经化妆品刺激加重
化 妆 品 痤 疮
例14 化妆品痤疮(xxx盈白洁面乳)
鉴别诊断
化妆品痤疮应与寻常痤疮、玫瑰痤疮、其他外因
引起的职业性及焦油类痤疮、多囊卵巢综合征引
起的痤疮等相区别。
化妆品痤疮有时可在寻常痤疮基础上发生和发展,
1. 使用新产品:先涂抹少许于耳后、或上臂内侧,观察
3天无反应再应用; 2. 选择配方原料精简的护肤品,尤其选用专为敏感性皮 肤设计的产品; 3. 选择无香精配方; 4. 使用不起泡的清洁剂; 5. 选择质地柔和的保湿剂;
6. 选用含有无刺激性表面活性剂的护发用品;
7. 避免使用清洁剂或撕拉型面膜。
及有光感性的香料等。
常见的致皮肤色素异常的化妆品成分有:
苏丹1、水杨酸苄酯、依兰油、卡南加油、茉莉精油、 羟基香茅醛、檀香精油、苯甲醇、肉桂醇、薰衣草 精油、香叶草醇、天竺葵油等。
例10 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色素脱失
27
化妆品毛发损伤
指应用染发剂、洗发护发剂、发乳、发胶、眉笔、睫毛油
等化妆品后引起的毛发病变。
人体斑贴试验 人体试用试验
实验室/动物
临床/人体
二、化妆品企业自律
一、质量关
1. 原料:不含杂质、农药 2. 配方:配伍合理、总数精简 3. 工艺: 4. 环境:
二、建立不良反应咨询和处理部门,关注自家
的产品有哪些不良反应,及时召回和改进
三、销售人员合理推销
上岗前培训
应该具备一些皮肤科、化妆品相关的知识
②长期使用劣质产品的患者:
如pH过高或过低,美容护肤不当,频繁皮肤按摩、去 角质等使本来完整的皮肤屏障功能受到损伤,皮肤长 期处于亚临床炎症状态,也造成化妆品不耐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