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设计规范目录常用设计规范目录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制冷设计规范自动控制规范消声与隔振设计规范暖通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采暖通风设计规范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冷库设计规范氢氧站、供氢站设计规范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锅炉房设计规范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通风与空气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风空调风口标准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的检验评定标准压缩机的安装规定风机的安装规定泵的安装规定空分设备的安装规定常用设计规范目录基础类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第一节一般规定1、防空地下室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必须确保战时防护要求,并应满足战时及平时的使用要求。
当平时使用要求与战时防护要求不一致时,应采取平战功能转换措施。
2、防空地下室的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平时宜结合防火分区设置,战时应按防护单元分别设置独立系统。
3、专供平时使用的时的进风口、排风口和排烟口、战时采取的防护密闭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3.4节中的有关规定。
4、所有设备及材料的选用均满足防火、防潮及卫生要求,且便于安装和维修。
5、医辽救护工程、专业队队员掩蔽部和人员掩蔽所的战时通风方式,应包括清洁通风、滤毒通风和隔绝通风。
各类工程的战时人员新风量应按表 5.1.5采用。
战时人员新风量标准m3/(P·h))表5.1.56、防空地下室平时人员新风量的确定,通风时不应小于30(m3/(P·h))空调时宜按表5.1.6采用。
平时人员空调新风量标准(m3/(P·h))表5.1.6注:过渡季采用全新风时,人员新风量不宜小30m3/(P·h)7、防空地下室战时清洁通风的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宜按表5.1.7采用。
战时清洁通风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温度计表5.1.78、防空地下室内平时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宜按表5.1.8采用。
平时使用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温度计表5.1.8注:1.冬季温度适用于集中采暖地区。
2.车库冬季温度不应低于5℃。
9、防空地下室平时排风房间的换气次数,宜按表5.1.9采用。
平时排风各类房间换气次数(次/时)表5.1.9注:贮水池、污水池按充满后空间中。
10、防空地下室战时隔绝防护时间,以及隔绝防护时室内的容许含量,应按表5.1.10采用。
战时隔绝防护时间及CO2容许含量表5.1.1011.防空地下室的隔绝防护时间,应按下式进行校核。
τ=10·V(C―C0)/ N·C1(5.1.11)式中:τ- 隔绝防护时间(h);V-防空地下室密闭区容积(m3)C-防空地下室室内CO2容许含量(%),应按表5.1.10采用;C0-隔绝防护前防空地下室室内CO2初始含量(%),及其值宜按表5.1.1 1采用;C1-每人呼出CO2量(1/ h),对掩蔽人员宜取消20;对工作人员宜取消20-25;N-隔绝防护时室内实际容纳人数。
C值选用表表5.1.11O注:按新风量为2-3(m3/(P·h))对应的C O值计算出的隔绝防护时间,可低于表5.1.10 中的规定值。
12.防空地下室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宜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的有关条文执行。
13.有消声要求的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必要的减振和消声措施。
送风、回风和排风系统均应采取消声措施。
一般规定补充说明13该两条突出强调了防空地下室的通风设计应做到平、战兼顾。
为此提出,对于专供平时使用而开设的各种孔口,应保证战时防护的各项要求与平战功能转换问题。
平战功能转换主要指:凡属平时专用的孔口,临战时要有可靠的封堵措施;对战时需要而在平时没有安装的设备,不仅在设计中要明确提出在修建时要一次做好各种埋管、预留孔外,而且要做到能在临战时的限定时间内,及时将设备安装就位并能正常运转,达到战时的功能要求。
2本条强调通风及空调系统的区域划分原则。
即平时必须符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有关防火分区的要;在战时,应满足按防护单元的正常划分的独立系统要求,以免相邻单元受破坏而影响另一单元的正常使用。
对此,需要指出的是,平时的防火分区最好能与战时的防护分区协调一致,以减少临战转换工作,并保障战时的使用。
6考虑到目前国家对一般地下建筑的通风尚无统一标准,而防空地下室的通风条件是保证平时使用时内部环境质量的重要条件。
因此,向设计人员提供了几类平时使用条件下的新风量标准,设计中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用。
8本条与6条配合使用,主要考虑空调房间的热舒适条件参照了有关标准内容。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人们的生活条件、适应能力等均有差别,故在使用时应根据工程所在地区的实际条件、工程本身的使用标准以及可能采取的技术措施等项,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9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本条增加了对污水泵房的换气次数,同时也增补了汽车库及吸烟室的换气次数。
10本条对隔绝防护时间和CO2容许量进行了修改。
11为能更加准确地核算防空地下实际能达到的隔绝防护时间,按不同的使用情况,本条分别给定了室内CO2的初始含量。
第三节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1、防空地下室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并结合地面建筑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组织、种用自然通风。
采用自然通风的防空地下室,其平面布置应保证气流通畅,并应避免死角和短路,减少风口和气流通路的阻力。
2、 5级和6级防空地下室宜采用通风采光窗时行自然通风,通风采光窗宜在防空地下室外墙的两面分别设置。
3、机械通风的时风口、排风口、宜采用竖井分别设置在室外的不同方向。
进风口与排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5m。
进风口应设在空气流畅、清洁处、其风口下沿高出室外面不应小于0.5m。
4、平时使用的进排风竖井,宜与战时使用的时排风竖井合用。
5、防空地下室平时和战时合用一个通风系统时,应按平时和战时工况分别计算系统的新风量,并按下列规定选用通风和防护设备。
5.1、清洁通风管管径、粗过滤器、密闭阀门和通风机等设备的选择,按最大的计算新风量确定。
5.2、门式防爆波活门按战时清洁通风的计算新风量选用。
5.3、过滤吸收器、滤毒风机、通风管及密闭门按战时滤毒通风的计算新风量选用。
6、防空地下室平时和战时分设通风系统时,应按平时和战时工况分别计算系统风量,并宜按下列规定选用通风和防护设备。
6.1、平时使用的通风管、通风机及其它设备,按平时工况的计算新风量选用。
6.2、防爆波活门、通风管、密闭阀门、通风机及其它设备,按战时清洁通风的计算新风量选用。
6.3、过滤吸收器、滤毒风机,通风管及阀门,按战时滤毒通风的计算新风量选用。
7、通风机应根据不同使用要求,综合考虑选用节能和低噪声产品。
战时电源无保证的防空地下室应采用电力、人力两用通风机。
8、通风管道宜采用建筑风道、镀锌钢板或符合卫生标准的不燃材料制做的风管。
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补充说明1、为在平时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防空地下室的平面设计,应尽量适应自然通风的需要,减少通风阻力,平面布置应力求简单,尽量减少隔断和拐弯。
当必须设置隔断墙时,宜在门下设通风百页,并在隔墙的适当位置开设通风孔。
各地的工程实践证明,按以上方法设计的防空地下室,其自然通风效果均较为理想。
但指出,有些已建防空地下室由于开孔过多、位置不当(如将进、排风口设在同侧或相距÷很近),以致造成气流短路而未能流经新风需要的地方。
故在设计中应注意根据上部建筑物的特点,合理地组织自然通风。
4、6 随着人防工程建设的发展,防空地下室的平时使用功能差异较大,为确保平时和战时的通风需要,该两条内容着重规定了平时使用的风量远大于战时所需风量设计中应加以注意的有关问题。
特别是对专为平时使用的室外进、排风口、应采取可靠的战时防护措施。
第四节空气调节1、防空地下室采用一般通风不能满足温、湿度要求时,应进行空气调节设计。
2、空调房间的计算散湿量,应根据围护结构传热量、人体散热量、照明灯具散热量、设备散热量以及伴随各种散湿过程产生的潜热量等各项因素确定。
3、空调房间的计算散湿量,应根据人体散湿量、围护结构散湿量、潮湿表面和液面的散湿量、设备散湿量以及其它散湿量等各项因素确定。
4、空调系统的冷负荷,应包括消除空调房间的计算得热量所需的冷负荷、新风冷负荷、以及通风机、风管等温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
5、空调系统的湿负荷,应包括空调房间的湿负荷与新风湿负荷。
6、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的平均散湿量,根据实际情况可取0.5/(h·m2)---1.0/(h·m2)。
由室内人员造成的人为量散湿量(不含人体散湿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对于全天在内部工作、生活(如医院、病房等)的人为散热量,可取30g/(P·h)。
7、围护结构传热量应根据埋深不同,按不稳定传热计算。
7.1、对于埋深(指顶板底面至室外地面距离)小于6m的(浅埋)防空地下室,宜按附录E计算。
7.2、对于埋深大于、等于6m的(深埋)防空地下室,宜按附录F计算。
8、冷负荷和服务半径较小的空气调节系统,宜选用整体式空调机组,并对其风量、风压、冷量等进行校核。
9、全年使用的集中式空调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9.1、冬、夏季在保证最小新风量的条件下,宜增大回风量。
9.2、过度季节使用大量新风或全新风的空调系统,其进风和排风系统应适应新风量变化的需要。
10、新风和回风应设置符合卫生标准的除尘装置。
空气调节的补充说明1、鉴于防空地下室平时使用功能的需要,本条规定了进行空调设计的原则是采用一般的通风方法不能满足室内温、湿度要求时实施。
本条是本节的导引。
执行本条规定时,应注意到防空地下室的当前需要,并考虑其发展需要。
2、本条明确规定了空调房间内计算得热量的各项确定因素,以免设计计算中漏项。
除围护结构传热量计算不同于地面空调建筑外,其它各项确定因素的散热计量方法均与地面同类空调建筑相同。
3、本条明确规定了空调房间内计算散湿量应包括的各项因素。
其中围护结构散湿量因有别于地面同类空调建筑需另作规定外,其它各项散湿量计算方法均与地面同类空调建筑相同。
4、本条所指的“空调冷负荷”在概念上与地面空调建筑中所引入的概念虽基本相同,但在具体计算方法上则不能直接套用。
因为地面建筑中所采用的“空调冷负荷系数法”中关于外墙传热的冷负荷系数不适用于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而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传热的冷负荷系数尚无可靠的科学依据。
为此,本规范另规定了传热计算方法(第5.4.7条),并建议以此计算得热量作为外墙冷负荷,虽不尽合理,但现阶段还无其它更好的方不。
至于其它内部热源的计算得热量造成的空调冷负荷,原则上也不能采用地面同类的空调冷负荷系数,因为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的蓄热和放热征别于地面建筑,为此,在这部分得热形成的冷负荷计算中,可暂时采用下述方法:(1)取该部分的计算得热量作为相应的空调冷负荷;(2)取同类地面建筑的空调冷负荷系数来计算相应的防空地下室的冷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