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荀子的法律思想

荀子的法律思想

己为其所从事的活动负责。如果他积极努力,天不 能阻挠之;而如果消极怠慢,天也不能保佑之。 ❖ C.制天命而用之 ❖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 无义,人有气有知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将人 超越于世间万物 ❖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 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 然,人何以胜天呢?
❖ “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虽博,每临事 必乱”
❖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
❖ (c)明德慎罚
❖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 慎刑,国家既治四海平。”主张先德而后刑。
❖ 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 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爵服赏庆以申重之, 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 养长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风俗以一, 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 孽,若柭不详,然后刑于是起矣。
❖ 亦说:“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 见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 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荣辱 篇》)
❖ 荀子的所谓的“性恶”并不是从人的本性立 论的,他只是肯定了本性中存在着恶的必然 性,本性的扩张,便沦于恶。
❖ 故在《性恶》中,荀子说:“故必将有师法 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 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和“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中的“伪”是“人为”的意 思
❖ 三、强调人治 ❖ (一)强调君主的决定性作用 ❖ (二)主张尊贤使能 ❖ (三)强调人对法的支配作用
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
❖ 一、儒家思维方式的特点
❖ 1、模糊性思维 ❖ 2、语言文字的简约性 ❖ 3、泛道德主义与泛刑主义相结合
❖ 二、儒家与当代中国宪法基本价值的对立
❖ 1、儒家人治观与宪法至上观的对立 ❖ 2、儒家民本观与宪法“人民主权观”的对立 ❖ 3、儒家义务本位观与宪法“权利保障观”的对立
❖ A.荀子主张君主集权。“人君者,所以管分 之枢要也。”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 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 有二隆相争而能长久者也。”。
❖ B.君主必须是“贤者”。“天下者至重也, 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之辨者莫之能 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 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
荀子的法律思想
❖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 名况,字卿,赵国人
❖ 他是先秦后期的儒家泰斗,其学 术集儒家之大成。又采百家之所 长。他立足于儒家,而有进行改 良;他批判其他各家,而又予以 吸收。尤其是对法家学说的吸收, 为后世儒、法合流的新时代之滥 觞。
性恶论
❖ 性者,本始材朴也。《礼论篇》 ❖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
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
❖ 一、推崇礼治 ❖ (一)维护礼的权威 ❖ (二)向往礼所规定的等级制度 ❖ (三)追求礼所包含的人道精神; ❖ (四)强调礼对刑法的指导意义。 ❖ 二、重视德治 ❖ (一)重视民众的价值 ❖ (二)重视教化的作用 ❖ (三)主张少用刑罚,反对滥用死刑
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
也。《正名篇》 ❖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篇》 ❖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
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 也。目辨白黑美恶,而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 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 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 同也。《荣辱篇》
❖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仪,礼仪生而制法 度,然则礼仪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性善》
❖ 孟子主张性善,人人皆可尧舜,荀子主张性 恶,同样也可以“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 对此解释道:“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 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 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 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 明矣。”
❖ 是养民富民的根本。用“礼义”节制人欲。 “故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 者,莫大乎礼义。”“则士大夫无流淫之行, 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俗百姓无奸怪之俗, 无盗贼之罪,莫敢犯上之禁。”
❖ 最重要的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君人者,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 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忘矣。”“隆礼,贵 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 荀子的“人治”与“法治”之争,是对在国 家治理中何者更为重要的争论。荀子在这一 问题上,坚持的仍然是儒家的“人治论”。 其在《君道》中开宗明义:
❖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 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 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 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 者法之原也 。”
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
❖ 三、儒家与民法基本价值观念的对立
❖ 1、儒家重义轻利与权利神圣原则的对立 ❖ 2、儒家的等级观念与民法身份平等的对立 ❖ 3、儒家的忠孝依附观念与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对立 ❖ 4、儒家家族本位、大同思想与民法“公共利益”原则既有
适应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 ❖ 5、儒家“诚”、“信”观念与民法“诚实信用原则”
❖ 但同时,《荀子 性恶》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 就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 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 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 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 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 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 (1)既然人性本恶,因而犯罪就有其内在的人性 依据。由此,荀子在犯罪原因论上不同于孔孟:肯 定人的恶的情欲是导致犯罪的原始的内在心理驱动 力。
❖ (2)预防和控制犯罪必须要正本清源,改造人性, “化性起伪”。但改造人性并非是去除情欲,而是 要节制情欲。
❖ (3)荀子认为矫治人性的最有力的手段是“礼 义”。这样子便确立了礼在治国中的地位,形成其 以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 “心虑而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 后成谓之伪。”即强调人后天的学习改造, 化性起伪。
❖ 而其化性的途径何在呢?
❖ 荀子在《性恶》中说,“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 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 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 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 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 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 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 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a)反对教化万能论
❖ “尧舜者,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听 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然 而朱、象独不化,是非尧、舜之过,朱、象 之罪也。尧舜者,天下之英也;朱、象者, 天下之嵬,一时之琐也。”
❖ (b)以礼统法 ❖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 “故非礼,是无法也。”
❖ 礼的作用
❖ 是“养”,即“养人之欲”。以使人有所节制,以 免“物”和“欲”不能“相持而长”。
❖ 是“别”。“ 贵贵、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 行之得其节,礼仪之序也。”
❖ 是人立命修身的标准和行为准则,人们必修按照礼 的规定安分守己以维持社会秩序。“礼者,所以正 身也”。“礼者,表也。”“故绳墨诚陈矣,则不 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 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于礼,则不可欺以 诈伪。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 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 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 B.重法 ❖ “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 “治之经,礼与刑”
❖ “法者,治之端也”
❖ “道之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
❖ “天子三公,诸侯一相,大夫擅宫,士保职, 莫不法度而公,是所以班治之也”
❖ 只有“起法正以治之”,才能建立“君上之 势”,进而使“人服而势从”,反之,则 “人不服而势去”,所以治国必须“重法”。
❖ 那么分的根据何在呢?
❖ “分何以能行?曰:义。”义即礼义也。即礼 起于分。
❖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 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 穷。先王恶其乱也,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 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 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 荀子也同样注重法的作用。
❖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故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 多力,力多则强,强则胜物。”这种“群”,就是 人类社会组织。
❖ “人何以能群?曰:分。
❖ “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 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 也。”
❖ 荀子说的“分”指的是社会分工,等级差别。既包 括“士农工商”的分,也包括“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兄兄、弟弟”,“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 智愚、能不能之分”的分。
❖ 荀子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取消了旧“礼” 中的除君主嫡系以外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将原 来的宗法制度变为非世袭的官僚等级制度。“虽王 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仪,则归于庶人;虽 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 之卿相士大夫”。从而达到“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荀子坚持的礼法,既不同于孔孟的“礼”, 也不同于法家的“法”。在荀子之前相互对 立的“礼”与“法”之所以能在荀子这里统 一,主要是他对“礼”进行了新的解释,做 了改造。
❖ A.隆“礼”
❖ 传统儒家“礼制”中的两个基本特点是“宗法制” 和“世袭制”。法家极力反对。要求代之以“不别 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
礼法论
❖ (1)礼法起源论:明于天人之分 ❖ A.天行有常。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起变化” ❖ 据此批判了社会的治乱源于天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