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主张《学习方面的》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
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习文化知识,又是接受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但荀子说学习的意义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可见荀子强调学习,是偏重于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的。
荀子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于动静。
端而言,儒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又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主张学习圣贤之道,要在思想上扎根,要落实到行动上,一言一行要能成为人们的法则。
荀子认为,古代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修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而后来人们学习圣贤之道只是装样子给人看,取悦于人。
对于后人这种脱离思想品德修养的学习态度,荀子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荀子十分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荀子认为,学习圣贤之道最方便的办法是接近贤人,以贤人为榜样,处处向贤人学习,其次才是学习礼法条文。
荀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接近贤人,爱慕贤人,向贤人学习,又不能学习礼法,以礼法约束自己,那么他不过是学了些杂乱的知识,会训释《诗》、《书》的句子罢了。
这种人一辈子不过是“陋儒”而已。
由此可见,《劝学》的主旨并不是讲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着重阐发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问题。
荀子看来,学习的第一要义就是做一个思想品格高尚的人。
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改造自己,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荀子认为,学习不学习先王之道,关系着培养什么样人的重大问题。
地处东南的吴越与地处北方的夷貉,他们的孩子落地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呱呱啼哭,长大以后语言和风俗习惯却不相同。
这是由于受到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
可见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因此,荀子接着援引《诗经》的话,勉励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而要克尽职守,向正直的贤人学习看齐,这样神明会审察一切,赐给你大福的。
荀子说:“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意思说,最高的智慧就是按先王之道来立身行事,最大的福分,就是没有灾祸。
这就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聪明起来,免灾远祸。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所谓“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善于学习罢了。
谈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荀子说”兰槐之根称为芷,芷本来是君子所爱佩带的饰物,可是如果芷浸泡在臭水之中,君子就不会接近它,连老百性也不愿佩带它。
这个比喻告诫人们,不可不注意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荀子最后概括说,人们应当选择环境好的居处,应当选择贤士交游,这样才能防止受到邪恶小人的影响,才能受到正直君子的感化熏陶。
在劝学中,荀子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注意品德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蒙受耻辱和灾祸。
荀子还讲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他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圣心备焉。
”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崇高的德行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
一个人不断行善,就会形成美德,就会得到高度的智慧,就会具备圣人那样崇高的思想道德。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组排比句,更生动地说明了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在前面解说的基础上,还应当说明以下一些问题。
荀子的生平荀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
但史书对荀子的生平经历记述不多。
在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荀子的记述只有220字。
在荀子的《儒效》《议兵》《强国》等几篇文章中,反映了荀子劝谏齐相、论政于秦,议兵于赵的一些事实。
但都对荀子的祖籍、经历和生卒年没有明确记载。
而在后来研究荀子的一些书籍中众说不一。
我在编辑《苍山名人》时,对荀子这个名人进行了认真负责地考证和研究。
一,荀子的祖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荀卿,赵人。
”1999年版《辞海》记:“荀子,赵国人”。
都没有注明具体的属地。
但是人们公认荀子是今山西人,可是在什么县却说法不一。
有的说在今临漪县的,有的说在今安泽县的。
然而,从近年来出版的《临漪县志》和《安泽县志》中,却找不到荀子的名字,而在1997年11月出版发行的《新绛县志》人物卷第一节人物传中,列有42名古今人物,第2位即是荀子。
传中对荀子的祖籍,作了这样的记述。
荀子祖籍古荀国,现今新绛县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
春秋时被晋国所灭,战国时三家分晋后,绛州一带本属魏国。
但因秦、赵、魏之间连年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
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
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和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国人。
新绛城内龙兴寺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一块。
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荀子的许多传说。
再据1999年版《辞海》记:“郇,古国名。
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此。
在今山西临漪。
春秋时为晋地。
”又记:“荀,古国名。
姬姓,春秋时为晋所灭。
在今山西新绛”。
这就充分证明,郇国的都城在今山西临漪。
晋武公三十八年(公元前678年),晋武公吞并了郇邑,不许郇侯的子孙称公孙氏。
于是郇侯的后裔就按宣帝以来的旧传统以“荀氏”行世了。
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荀氏迁徙到距临漪东北约80公里的新绛另立荀国。
春秋后期,荀氏又在地主阶级的武装割据中失败,被晋所灭,荀邑属绛州,荀氏家族部分成员逃离晋国,依附赵氏。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荀邑绛州属魏地,但也曾属赵国。
因此,可以认定,荀子的祖籍为今山西省新绛县,较为确切。
至于有的出版物上,把荀子说成是赵国邯郸人,则属附会之说。
二、荀子的经历在荀子的经历中,争议的焦点,就是荀子的始游齐年龄。
但主要有二说。
一是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年五十始游学于齐。
”二是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荀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
”在以后的一些书籍中,凡涉及荀子始游齐年龄,均引自这二说。
但这两种说法,都与荀子的生平和经历坐标不相贴合。
据史书记载,齐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将领乐毅率领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先后攻下70多城,齐湣王逃到莒城,又被楚将淖齿杀掉,齐国几乎到了亡国的地步。
于是稷下学宫的学士纷纷离散,荀子也投奔楚国最有权势的大家族之一黄歇的门下。
又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襄王时期是在公元前283—前265年,但他真正由莒国入临淄而听政是公元前278年,也就是齐襄王六年。
史书记载齐襄王六年(公元前278年),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诱使燕惠王罢乐毅,以骑劫为将。
接着,田单借燕军麻痹之时,用火牛阵向燕军发动猛攻,一举收复齐国70多城的失地。
随后,田单亲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
齐襄王复国后,希望恢复霸业,重振齐国雄风。
同时,齐襄王还承继先祖遗风,重整稷下学宫,并四处诏集亡散的学士。
荀子是在这时由楚返回齐国的。
由此,可以说明,荀子是在公元前284年前后始来齐国稷下游学的。
这时,荀子在30岁上下。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这句话,是荀子在齐国游学的重要根据,也是荀子经历的第一个时间坐标。
荀子经历的第二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这个时间,是公元前255年。
史书记载,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正当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时,楚国乘机兼并了鲁国。
楚国为了控制北部边防,始设兰陵县,楚相春申君黄歇聘用荀子为第一任兰陵县令。
这一年,荀子为59岁。
荀子经历的第三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春申君相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春申君也于同日被李园所杀。
因此,荀子受到牵连,兰陵令被废除了。
这一年,荀子已经76岁了。
于是,荀子因家兰陵,专心著书讲学,教化百姓。
兰陵故城西北角的“学子汪”,曾是荀子讲学的地方。
古文诗学的开创者毛亨,秦汉时著名儒生浮丘伯,《易》学大师缪和,汉初政论家、辞赋家陆贾,汉历算家张苍等,都是在这个时间里慕名来到兰陵从师荀子的。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还记载,荀子“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
所以,我把荀子的卒年界定为约公元前230年,就是依据这个时间坐标进行推断的。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文案拼音:wén àn现代文案的概念: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
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在中国,由于各个行业发展都相对不够成熟,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文案"的概念常常被错误引用和理解。
最典型的就是把文案等同于"策划",其实这是两种差别很大,有着本质区别的工作。
只是由于文案人员常常需要和策划人员、设计人员配合工作,且策划人员也需要撰写一些方案,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文案和策划就是一回事,甚至常常把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这也和发源于中国的"策划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