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中写作方法的渗透港馨小学张雅香关于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惜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关于写作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论述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强调读写结合。
”提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阅读对写作裨益极大,这方面,许多名人均有切身体会。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鲁迅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上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崔峦同志也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这些都说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多读”作为手段和途径的。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并不是泛泛而谈,它需要找到一个由“读”到“写”的切入点。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具有典范写法的文章或段落就是这个切入点。
因此抓住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和写作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但如果这些文章只是在阅读课上读一读而不能继续延伸,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运用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写作兴奋点萌动于具体可感的情景中,学生必然会爱写,并希望写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同样,知文者不如好文者;好文者不如乐文者。
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兴趣。
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在为文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呢?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启蒙阶段,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生活阅历少,领悟能力低,我从段落教学开始入手,在其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
一、段落教学中抓住经典词语渗透写作方法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载体。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是个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63年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谈到:“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
”词语又是构成段落篇章的基本单位,炼词又是写好作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著名诗人“贾岛”的“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的典故吧。
这些古人为一诗而字斟句酌的行为向我们又一次说明了作文教学当中词语选择的重要。
然而,学生对于词语的感悟与积累的最佳环境就是阅读教学的同时,干巴巴孤立学习的词语是苍白得没有色彩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当中,词语的教学不可小视。
1、“换词比较法”理解词语的精确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用词语的精确,进一步感悟文章语句的内涵,经常采用“换词法”,让学生从对比中了解词语的不同,句子含义的不同。
例如,我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这样处理“盛产”一词。
(1)这个词你们还认识吗?出文稿,指生读词(2)出文稿,指生读句子(3)师引:如果老师将这句话改为这样,对比着读一读,谈出你的看法。
出文稿,学生自渎谈理解。
生答:盛产说明产得又多又好,生产没有说出多不多。
最喜爱说明人们对葡萄的感情,而葡萄成熟了没有表明人们到底喜欢不喜欢它。
(4)师引:刚才你们说“盛产”是产的又多又好,那么你认为“盛产”的“盛”在词语中又应选择哪种解释呢。
出文稿,学生选择。
生答:第一种,兴旺(说明:词义理解是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而从字典中选择字义又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也是学生真正理解词语的一个检测)。
(5)师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盛产水果,我们顺义也是个好地方,这里盛产()。
出示演示文稿:生答:燕京啤酒汇源果汁牛郎山二锅头(说明:这是学生理解词语后的再运用,实际上也是作文教学的一次小小的练习。
什么事物可以用到这个词。
)2、“形象表现法”体会词语的精确有些词语,学生不仅要明确其义,还应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触动,更形象直观的进入学生的认知领域,深刻的领悟到词语用得恰到好处。
从而引导学生更精确的运用它。
例如,我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这样处理“五光十色”一词。
(1)、师引:刚才提到它的颜色是五光十色的,你们愿意把五光十色换个词吗?(生答: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出文稿,词语解释对比,找异同。
(生答:相同点是都描写了颜色多。
不同点是五光十色不仅说了颜色多,还说出了颜色的鲜艳,有光泽。
)(2)师引:了解了三个词语意思的不同,老师愿意带着你们去欣赏一下五光十色的葡萄。
出文稿及相关图片:红的像宝石白的像珍珠紫的像(水晶)暗红的像(玛瑙)淡绿的像(玉)(选用葡萄与珠宝的对比图,让学生在对比中再现五光十色描绘的情境,再次感知葡萄的光泽美,以及长势旺盛。
不再换词)(3)师引:理解了五光十色,你能用五光十色说句话吗?(教师引导说完整,并与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区别开来)(如需要提示,引导学生背诵《我最喜欢春天》一文中的经典语句——红的像火焰,黄的像……)(4)这个五光十色用得多恰当呀,我们在写作文是也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时文章更形象。
让我们齐读,再次感受葡萄的美。
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词语的方法很多很多,词语的理解会对学生感悟文章推波助澜,并从中自主地进行词语积累。
为日后的行文积淀。
二、段落教学中抓住句子渗透写作方法句子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又一个重点。
也同样是于阅读教学当中渗透写作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句子的认知,学生可以体会诸多的表达方法。
1、特殊句式训练。
在语文教学当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很有利于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和句子含义的整体把握,并可以为学生写作时灵活运用句子表述方法积累经验。
因此,在段落教学当中,我也有意识的选择适当的机会,选取适当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
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与陈述句的变换教学,使得学生了解了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增加了学生对于句子的认知兴趣。
在教学《小喜鹊的两个家》时,我出示了“狂风刮断了树枝。
”之后,又让学生进行句式变换的练习。
()把()。
()被()。
学生在变换之后更进一步的了解了“狂风”与“树枝”的关系。
另外句式补充训练也是锻炼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句子感知能力的一项经常的训练。
学习《账单》一课时,我结合课后的一道练习题对学生进行了句子仿写。
我是个听话的孩子。
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
()是()。
()一直是()。
学生依照例句说得很丰富。
涉及的方面也很广。
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一直”的含义,又让学生在训练中认识了生活,提升了语言的完整表达能力。
2、修辞手法的渗透。
现在的教材中经常会出现比喻、拟人、反问等不同的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更为形象的感受到了文章中相关语句所表述的意思。
这些修辞手法也同样是学生作文当中出彩的所在,让学生提早掌握有百益而无一害,但是在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当中,是不要求老师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内涵剖析的。
如何使这有用的方法为学生接受呢,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对学生进行反问句的渗透。
《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一课当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猫头鹰怎么能当劳动模范呢?”我抓住了这句话不放,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的说出:“这句话的意思是猫头鹰不能当劳动模范。
”然后我出示了两句话的对比;猫头鹰怎么能当劳动模范呢?猫头鹰不能当劳动模范。
要求学生观察,这两句话有什么关系。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了解到了“第一句话是问句,第二句话是它的答案。
”我又接着问:“这个答案是谁告诉你们的?”“我们自己读出来的。
”“是呀,像这样问出话来,他并没有回答,我们却能从句子当中知道答案,这种问句就叫反问句?”学生们对于这个定义并不理解,我并不强求,只告诉他们这只是取了个名字,继而我让学生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学生也能理解得很快,我觉得修辞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并不是什么高科技。
果不其然,在《新加坡街头见闻》一课当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中的一个特殊的问句,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反问句“既然红灯亮着,怎么可以穿过马路呢?”意思的理解很明白至于比喻句拟人句,学生就接触的更多了,但都需要老师在起始渗透时细心而且耐心。
3、关联词语的运用关联词语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教材当中也经常出现。
我就在教学当中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点播。
在教学《蚯蚓垃圾处理厂》一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1)处理猴子与啄木鸟的对话猴子说:“把垃圾堆起来烧掉。
”啄木鸟立刻反对,说:“焚烧垃圾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
”提问:从这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把垃圾堆起来烧掉是不行的,因为()因为焚烧垃圾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所以()。
(说明:在读通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锻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概括读书感悟,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2)处理穿山甲与河狸的对话。
穿山甲说:“在河边挖一个大坑,把垃圾埋起来。
”河狸急忙说:“不行!不行!这样做会污染地下水,还会散发有害的气体。
”要求:同桌对读,并向同桌说说这一回你又读懂了什么?出示:把垃圾()是不行的,因为()。
因为(),所以( ).(说明:有了刚才的练习,在自己读通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完成更大难度的填空练习,更进一步的锻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概括读书感悟,更进一步的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因为……所以……的句式是经常用到的,索性有时候我就以“因为……所以……”作为整篇课文讲授的主要渠道。
例如教学《鼠狐猴》一课时,我索性就在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说话,比比谁说得最多。
学生也是兴趣盎然,答案丰富。
因为这种动物样子像老鼠,尾巴跟狐狸的差不多,手和脸又像猴子,所以叫鼠狐猴。
因为它小巧玲珑,灵活无比,所以一逃出笼子,饲养员就很难抓到它。
因为鼠狐猴刚生下来体重才4克,所以人们觉得它小得可怜。
因为鼠狐猴喜欢湿热多雨的气候,所以在北京动物园很难见到它活泼可爱的样子。
……一个句式训练,让学生透彻了解了鼠狐猴这种小动物,其他的关联词语的运用也是学生应该了解并学着运用。
如“尽管……但是……”“虽然……但是……”教师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了解含义,并适当进行运用的指导。
三、阅读教学中抓住段落渗透写作方法无论是词语的掌握与积累,句型的理解与运用,归根结底的一个目的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写好段落,已经是达成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