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电机与电器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专业名称电机与电器(电机设计与制造方向)
专业代码580104
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
三年制,专科
就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初始就业岗位为电机产品生产加工及设备的维护保养、电机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电机产品工艺编制及现场技术管理、电机质量检验、电机产品质量分析及控制、电机产品加工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及电机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积累工作经验后升迁就业岗位为电机产品及加工工艺设计师、电机产品制造技师等岗位。
根据就业地产业发展需求及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还可在相近的维修电工技师、电机控制技师、等岗位就业。
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及新能源制造类企业,培养能从事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产品检测、营销、售后服务,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一)基本素质
1. 具有一定的政治、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素质;
2.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 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身体素质;
4. 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
5. 具有自主学习及自觉掌握新技术的素质;
6. 具有专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素质;
(二)专业知识和能力
1.专业知识
(1)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及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
(2)掌握以电工、电子技术为主的技术基础知识和电机专业理论知识;
(3)掌握电机产品CAD制图、电机制造工艺设计、电机产品试验的基本知识;
(4)掌握常用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
(5)了解PLC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的基本知识;
(6)熟悉电机产品的有关标准;
(7)熟悉电机产品生产设备及其发展。
2.专业能力
(1)能阅读电机产品图及工艺图;
(2)能进行产品的测绘、计算机制图;
(3)能编制电机制造工艺文件并分析加工工艺方案;
(4)能对电机产品进行检验、维护和质量分析;
(5)能设计专用工夹模具、正确使用设备和工艺装备;
(6)能安装、调试、改造、维护电机生产设备;
(7)能收集有关专业信息、使用国家技术标准;
(8)能进行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
职业证书
专业技能证书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需取得由人事部门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中级维修电工、电机制造工艺中级(与行业合作)方可准予毕业;推荐高级维修电工、中级AutoCAD证书等。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等模块课程。
基本素质模块课程:包括入学教育、军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
专业基本能力模块课程:机械制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工材料等课程。
专业专项能力模块课程:电机与拖动基础、电机制造工艺与装备、电机试验、微特电机、电气控制与PLC 、电力电子与变频技术、机械工程学、电机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等课程。
专业综合能力模块课程:毕业设计、岗位实践等课程。
拓展课程模块课程:基本素质拓展课程4学分(按学院文学、体育、艺术等公共选修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任选二(自动检测技术、设备安全技术与环境保护、企业管理、电气CAD)。
本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之比为1︰1。
二、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三、教学进程安排及说明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
一、专业教学团队
1.专业教学团队数量与结构
本专业生师比应达到16~20∶1,其中专兼教师之比约为1∶1。
专任教师主要来自电器
技术、电机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机制等机械制造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专任教师80%以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45%以上为高级职称,85%以上应具有“双师”素质。
兼职教师90%以上应具有中级以上的技术职称,主要承担专题技术讲座、专业课程及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教学指导工作。
2.专任专业教师素质
专业课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双师”素质,熟悉电机设计与制造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具备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有较高的岗位技能水平,能结合该职业岗位领域对应的核心课程开展课程建设,有较高的技术应用水平和科研能力。
3.企业兼职教师素质
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企业中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90%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
兼职教师的沟通表达能力要强,能在生产实习、实训、专业工程实践等方面发挥优势,并能与专任教师相互合作,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科研教改等工作。
二、教学设施
1.校内基础实验实训基本要求
根据与本专业方向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应建有机械制图与AutoCAD实训室、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普通机加工实训室、电机原理实验实训室、电机工艺实训室等各种必要的基础实训室。
2.校内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校内实训基地应具备进行电机产品加工操作实训、钳工与电机拆装实训、AutoCAD实训、电机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电气控制CAD实训、单片机与PLC实训、以及校内工厂生产性实习等基本实训条件。
实训室在设备和工位数量上,至少应保证1个完整的教学班同时进行实训的需要,并建议各实训室开辟学习讨论区和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便于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开展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活动。
校内实训基地应具备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的功能,以及满足对外技术服务的需求。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必备条件,应选择专业对口性强、管理规范、合作时间长、岗位需求大、能提供安全保障和能共同承担管理责任的企业,基地应拥有各类校内基地不具备的大型、精密的专用设备,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完善的技术文件,能与校内实训条件实现功能互补。
校外实训基地除了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外,还应具有师资培训、提供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员工培训的功能。
每家校外实训基地应能一次性接纳10名以上学生进行一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校外实训基地总体接纳生产实习学生人数应超过本专业在校生总人数,接纳顶岗实习的总规模应大于
当年本专业毕业生人数。
4.信息网络教学条件
学校应建有统一的校园信息网,并建立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使学生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以及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信息,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对通用性较强的课程可选择普通规划教材,但为适应和满足本院校专业的教学特色,应尽可能采用自编教材,特别是各种实训实习指导书更是需要根据本校的特点进行编制,以便满足教学的需要。
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并设立精品课程展示与学习平台。
图书馆馆藏专业图书文献资源结构合理,专业图书比例60%以上,能满足专业教学、教改、技术服务、科研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专业教学应根据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灵活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尽量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推行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将关键能力融入到教学体系中。
在教学方法上实施讲练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产任务掌握知识、技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生产型设备运用以及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培训的条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班级的人数都在45~50人左右,因此建议除少数公共课程课采用合班上课外,专业课应尽量采用单班上课,对操作类实训教学每班次至少应安排2位指导老师。
五、教学评价、考核建议
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建议实行“八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阶段考核与综合测评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课堂考核与技能比武相结合,课内作业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综合评价学生。
将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严格按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标准进行考核。
其中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成绩占50%,学习态度及平时成绩占20%,期末综合测试占30%。
六、教学管理
应经常性地开展专业调研,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定期制(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健全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对学生建议采用学分+技能证书的管理模式。
严格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并实行重修管理制度。
教师承担课程教学时按照ISO9000质量要求必须编写授课计划、教案及
多媒体课件、布置和批改学生作业,老师之间要互相听课,相互学习,院系两级督导进行教学质量动态监督。
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可通过专升本的形式接受本科专业学习,或通过套读成人本科的形式接受本科专业学习,通过社会培训提升专业技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