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成就,识记文体常识。
2.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提高古诗诵读。
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一、【知识链接】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学法指导(一)文体特点: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著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二)理解文意:1.通读全文,查阅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在课本上批注不理解的字词。
2.概括段意,梳理行文思路。
三、课堂探究(一)把握主旨(写什么)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故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小序有什么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3.品读全诗,找出小序和诗歌中相呼应的地方。
(1)“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2)“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第二、三段(3)“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第四段4.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节诗的内容。
江边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倾听歌女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湿青衫。
5.诗人用哪句诗把自己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他们有什么共同命运,是什么作为桥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原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如今“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如今“谪居卧病、飘零天涯”。
他们共同的命运都是昔“盛”今“衰”,才华超群:琵琶女用如泣如诉的演奏向人们倾述了坎坷的人生,白居易用高超的文学笔法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
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二)体悟写作特点(怎么写)1.《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描写的句子是“__主人忘归客不发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__”来进行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江州司马青衫湿__ ”来描写琵琶女琴声的动人。
2.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直接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音乐。
第一种,用摹声的手法。
如“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
第二种,用比喻的手法。
以声喻声,如用“急雨”之声、“私语”之声、“莺语”之声等;以形喻声,如“银瓶乍破”、“刀枪鸣”、“铁骑突出”、“裂帛”等。
第三种,直接描写。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等。
3.用四字句概括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
舒徐流畅一一逐渐沉咽一—一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4.本诗前后贯穿了四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请一一找出,并就其中的一处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烘托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处处传达出诗人凄凉愁煞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悲伤感情基调。
(2)“别时茫茫江浸月”,描绘了分别时的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3)“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演奏的效果。
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4)“绕船明月江水寒”,渲染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三)理解与迁移作者与琵琶女素不相识,难道仅仅因为琵琶女动人的琴声就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由衷慨叹吗?在中国文学中,自屈原的《离骚》起,就有“香花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手法,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使男人联想到自己的仕途穷通,所以诗人有此感叹。
正像《唐宋诗醇》评论的那样:“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
”后来这两句诗,已经脱离了本诗的原始意义,具有了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应用。
三、收获与感悟1.学习收获2.疑惑之处四、【延伸阅读】:白居易与《琵琶行》赏析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与元稹友谊甚笃,称“元白“。
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
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
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
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
“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
当胡锦涛总书记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来勉励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我想起了白居易;当温家宝总理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来警戒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民生疾苦时,我又想起了白居易;当连战先生北大演讲用“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来寄语肩负民族希望的莘莘学子时,我还是想起了白居易。
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
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芒。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乐而相识、相知、共情的佳话。
高山流水觅知音,说的是古代一个叫俞伯牙的琴师,遇上了樵夫钟子期。
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从此以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坏了曾经心爱的琴,并且终身不再弹琴,来纪念这个知音。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的确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不论今古,不论中外,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心境相似,都能产生共鸣。
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临别时的踏歌,让李白感受到友谊的温暖、深厚。
琵琶女所弹出的音乐是在倾诉‘平生不得志’,也好象在述说‘心中无限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
这句诗能成千古名句,是因为它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
当人们吟诵这诗句时,总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