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复习笔记精简版商法的含义和特征营业行为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是倡导营利的功利法1、主体的创制基于营利性的目的;2、行为的设置旨在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是具有经济意义的身份法1、商法时主体法兼行为法,而民法主要是行为法;2、商法中的身份只具有经济意义,不具有伦理意义;3、商法是身份法并不否认其平等性。
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1、民法是在商品匮乏的时代发展起来的,前端条人对物的占有物权,交易量少;2、商法是在商品丰富的市场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强调债权交易,注重秩序安全和效益,最终导致经济法的产生。
四、是包含着大量强制性规范的私法1、主要表现在主体制度上,身份创制登记等;2、强制的目的不是限制交易或控制主体,也不是出于公共安全,而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
五、是最具有开放性质的国内法1、开放性使各国商法具有趋同性;2、民法具有民族性。
六、以上特点彰显了商法的独立性。
一个独立的系统而产生的商法典。
制度体系。
一般商事行为制度:如商事代理、商事债权、商事物权等;特殊商事行为制度:如票据、保险、证券等。
易习惯。
适用顺序:商事特别法>商事一般法>商事习惯法>民事特别法>民事普通法>法理商法的对象系和商事营业实施关系。
一、1、商事人格是创制人格;2、商事人格是条件人格;3、商事人格是财产性人格,以企业为核心性依托。
1、持续性营业是商事关系的核心特质,是之区别于民事关系;2、实质上为了促进交易、鼓励交易,创设了众多制度,如营业自由原则、默示承诺等,是在民法中不一定能成立的行为能够在商法中有效成立;3、商事营业具有投机性,易张扬个体自由,故也需要对其必要的限制,以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等,从反面规定保证营业的正当性。
所专门具备的诸多方法。
具体包括:条件主义方法、公示主义方法、外观主义方法和严格主义方法。
在调整对象时,商法不排斥法的方法和民法的方法,但在内容上,商法的方法不包含法的方法和民法的方法。
的系列条件,并以强制的态度要求予以全面满足的方法。
它是对商事人格的成就所作的规定。
其条件:1、是经营的基础;2、是债权人利益的保障;3、最终是为了保证交易秩序与交易安全。
力,立法要求工商管理机关对此事项采取登记并公措施的方法。
它是商事人格程序上所作的规定。
目的是产生对抗效力▲公信是社会公众普遍直销而尽皆确信的状态,是一种法律事实,有法律效力。
应以外观上表达的意思为真实意思的方法。
以表见代理、票据行为为典型。
它是针对商事法律行为所做的规定。
区别于民法以当事人内心一是为真实意思的方法。
寒,必须由商事主体承担的方法。
目的是保护相对人。
表现为连带责任、无过错责任居多。
法的主要立法技术举措,还能够事实上构成商法法理的一般表现,并因此能够作为商事立法、商事诉讼与仲裁以及商事交往活动的统一准则和查漏补缺的依据的根本性规则。
主要包括:商事营业维持原则、商事营业利益兼顾原则、商事营业国家干预原则、商主体类型严格法定原则和商事交易迅捷安全原则。
大力、全面支持工商业经营与发展的立场的规则。
一、具体表现1、主体层面:(1)奉行条件主义,但实际中却往往不那么严格,如对于不实出资要求其不足资金,而并非直接消灭其商主体资格;(2)商主体人格的独立性也体现了这一原则;(3)商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也体现了这一原则。
2、行为层面:(1)商行为的效力认定上:如票据行为的无因性;(2)默示承诺的广泛运用;(3)商事保证的条件:不要求必须书面;(4)商事留置的条件:不要求有牵连性等。
二、意义:1、是效率至上和重商主义的集中表现,推动商业发展,创造最大化的效益;2、对改变我国以农为本的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有重要作用。
自身利益的同时,依法必须兼顾交易对方利益、第三人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公益的合理需求的原则。
它主要体现了商事交易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问题。
1、营业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持续性、条件性、环节性,涉及主体众多,因此必须兼顾各方的利益。
以公司为例:大股东自身的利益需要小股东劳动者、消费者、经营者等投资股东股东公司债权人客户投机股东银行经营股东公司的社会责任有强势弱势之分,利益多元(内部利益平衡)(环境、社区)2、利益的保护本身具有层次性:自身、交易相对人、其他;3、商事债权人债务人经常转化,是相对的,但其关系确实稳定的、长期的、紧密相连的财产关系,而民事中更多的是平行的一对一的绝对权关系;4、以上一切都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促进商业发展。
民生,因此而对商事营业必须进行调控的规则,主要体现法律干预而不是行政机关的直接干预。
1、营业是与民事伦理道德相违背的,其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伤害,其影响广泛,弊端明显,故干涉是必要的;2、干涉以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为前提;3、干涉目的是不控制而是服务;4、干涉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之上,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不得滥用职权;5、排斥任意干涉、不当干涉,不能有损于营业自由与交易秩序等,要有合理限度。
下的具体形式,均应服从于立法的规定,而不能任由市民社会自由摆布的规则。
它是实现每个交易者交易安全的基础。
1、某一国商主体类型有限且特定,主体选择创制商主体时才能避免任设的盲目性;2、类型不同必要要求类型法定、内容法定;3、商法的统一性、可预见性、可操作性要求必须主体类型法定,以求稳定安全的实现交易;4、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必然要求主体类型法定。
以及迅捷等特点,使得商法制度特别是商行为制度的构建与实施,重在为商事交易提供安全保障的规则。
1、迅捷(效率)是商法的核心价值取向,提高效率才能实现繁荣;2、迅捷(效率)在商行为中体现得十分集中,以快速实现双方当事人的交易利益为目的;3、迅捷是商业弊端展示出来,单一的效率价值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安全,才能平衡利益,降低交易风险;4、迅捷安全共同保证商业行为的有效、高效和安全。
雇佣最早不分,三位一体,随后发展,不同的雇佣合同归属不同的法律调整:劳动法(商人—民事人),民法(民事人—民事人),商法(商人—职业经理人、经营者);即文明的发展开始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注,从而产生的劳动法、消法等,附加给强势一方以义务,法社会法化。
1、经济法不是一个发域也不是一个法律部门,而是一种辅助商法运作的方法;2、经济法属于公法范畴,涉及国家公权力等,又存在的必要性及价值,而商法是私法,也有自身的价值;3、经济法所表现的公权对市场的介入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有正当性;4、公权机关对市场的介入具有特定性和实效性,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经济法的非终极性,没有独立的价值,只具有辅助作用。
1、在中国二者关系模糊,备受争议;2、按照传统商法讲,企业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即行为和财产集合之分,但是不论是主观企业还是客观企业,都只是商客体,而非主题范畴;3、应然上讲,企业是经营的必须要素之一;4、结论:企业法是商法,我国目前将企业法作为商主体讲是不恰当的。
民法形成与古罗马,但商法直至19世纪才被法典化,之前只是零碎的规则。
但是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伴随、相互借鉴、相互交叉,联系紧密,区别明显,具体关系如下:一、 联系:1、事实层面上:民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商品经济和机场经济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故使商法的社会基础与民法具有连续性、类似性,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制度上有所变化;2、法律表现上:二者均为私法,适用主体上具有平等性,行为中体现主体的意思自治,理念上均倡导权利至上;3、法律适用上:商法是特别法,民法是一般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4、法律位阶级上:二者均是次于宪法的二级法。
商法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应采取民商分离的立法体制,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不同功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型。
论民商分立并把握,并因此才得以显现在立法上的诸多格局和模式。
这一问题,是大陆法系立法体制国家面临的问题,它直接决定着商法法律部门的独立性与否,还关系着一个民族能否彻底超越农耕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探讨这一问题的本质性原因,是民事社会关系与商事社会关系的客观分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民法与商法的深刻区别。
目前世界上有三种处理这一问题的立法模式,即民商分立、民商合一和分合折中。
法典之外,还拥有商法典,因此能够使民商两法并驾齐驱与相互照应的立法上的格局。
以法国为代表。
商法典,也无质为商法而名为“特别民事单行法”的法院结构和立法模式。
以瑞士、意大利为代表。
有大量商事单行法和民法典的法院结构和模式。
以我国为代表。
我们认为,民商二者关系是一种客观事实,我国选择折中体制,给我国农耕封建宗法文化的延绵继续提供了机会,不利于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主张采取民商分立的立法体制。
具体原因如下:1、充当这种立法体制理论及立法技术依据的是社会生活事实层面上的“民商有别”,构成这一区别的本质缘由是民事关系与商事关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自然分野与分化;2、从理论、历史、实践角度出发考察,民商分立体制本身是法律文化资源中的先进文化:(1)民商关系立法体制本质上是社会上层建筑范畴,是社会文化问题;(2)历史上重商重工经济方略的出台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工商文明化;(3)现实生活中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解放及可充分发挥,恰好是人格快乐法的要诀及一般方法。
3、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由农耕文明转向工商时,民商分立体制事实上具有法律杠杆的作用,进而使其仍具有可借鉴性乃至普遍适用性:(1)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值变为标志;(2)工商取代农耕,有较高自觉性,也有科学的介入,因为形成了欧洲大陆“自下而上”和东方日本“自上而下”的两种具体形式;(3)唯有商人阶段才是工商文明与文化的真正代表。
4、法国民法典商法典的颁布起至今民商分立已有200年历史。
1、我国商业与国家相连,由国家操纵,重农抑商传统严重,民商分离将有利于商业的快速发展;2、分立使商主体具有其行为的或权利的宪章,这比单行法更加有利于推动商业发展,解决商业纠纷;3、商法典对于我国认识商法独立性有利;4、现实上看,民法法系国家有商法典的众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商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征商事法律关系的分类多种多样,如单方/双方商事法律关系、普通/特别商事法律关系、商事主体/客体法律关系等,其中以具体/抽象意义的商事法律关系为典型。
于受到商法的规范因而具有商法的效力,同时还是商事生活法制化终极产物的社会关系类型。
合法,即不悖于社会生活秩序并正义的要求,由立法所表现出来的商事关系最为理想的运作模式。
一、主体是商人,且至少有一方当事人是商人;二、内容时商事权利与商事义务;1为满足商人营业的普遍性要求,而由商人所必须享有的最为一般的权利。
包括商事人格权和商事请求权。
2,既不违反法律禁止的标准,而由商人必须负担的最为一般的义务。
包括人格充实义务和债须清偿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