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外饰设计入门基础
内外饰入门阅读
目
录
前言…………………………………………………………………………………….3
第一章 设计流程 …………………………………………………………………….4 第二章 零件设计中的工艺要求……………………………………………………...8 第三章 内饰单件设计的注意事项…………………………………………………..15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的几率; ⑤图纸中,标注更方便、更有序; 2. 定位选取的原则: 在零件设计中,如果想达到1中陈述的作用和目的,就需要用RPS定位, 但特别小的零件、与周围没有配合关系的零件可以考虑不用定位; 3. RPS的形式:
3.1 定位柱形式;主要应用 于较小的零件,配合零件、 限制零件某个方向的运动等; 如下图所示;
家指正!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第一章 设计流程
1. 收集前期资料: 包括:客户提供的设计定义、要求、构想、标准、市场定位、参考车等 资料,清楚并进行分项整理,特别是参考车的详细信息,包含样件、图片、 优缺点及需要借鉴的具体信息; 如果是对现有车进行改型,还要收集现有车的具体信息,哪些需要新开发 哪些需要借用,并且要了解基础车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下一步的设计中想办 法进行优化和改进; 总之:要对你即将进行的设计进行详尽的前期收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2.新车定义分析(设计构想): 根据客户提供的开发信息,对新车与参考车进行对比及新车可行性分析: 包括分块及结构的可行性、空间的大小、功能实现的可行性等,进一步确定 要设计车零件的大体定义及结构形式、位置,并把构想形成文件进行评审; 3.爆炸图及明细表: 制作爆炸图时要罗列内饰件的详细信息,包括:结构形式、材料定义、
如图:内孔的脱模要沿¢9到¢10的 方向取得,孔内零件配合以¢9为尺 寸基准进行设计;
内饰A面 内孔脱模方向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1.2 外形尺寸以大端为准,脱模斜度向尺寸缩小的方向取得,保证零件 与周围的配合间隙,同时要保证零件的工艺美观要求;
如右图所示:零件两个表面的 尺寸分别如图,与之配合的零 件设计时要以¢31为基准进行 配合设计,零件的脱模方向要 如图所示的由¢31到¢28的方 向取得;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3. 零件设计中的拔模角度要求 3.1 无皮纹的外表面及零件的翻边 和配合边,一般要3°以上的拔模 角度,如果实现困难,最小1.5° 但翻边宽度要窄;带普通深度皮纹 的件外表面,一般需要5°以上的 拔模角度,每0.025mm皮纹深度要 取1°以上的拔模角度;(如右图 所示) 5°以上 3°以上
第四章 内饰设计中的RPS系统……………………………………………………...21
第五章 内饰常见零件设计时的间隙及阶差………………………………………..28 第六章 外饰零部件设计参考……………………………………………………….43 第七章 外饰常见零件间的间隙及阶差…………………………………………….60 第八章 座椅、安全带设计参考…………………………………………………….63 附录1-内外饰零件的常用材料……………………………………………………….67 附录2-内外饰常用材料的密度……………………………………………………….68 附录3-塑料对照表………………………………….…………………………………69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第四章 内饰设计中的RPS系统
为了装配、尺寸控制、提供生产效率的需要,近几年RPS系统被广泛 的应用到了汽车产品的各个环节,现在的内饰设计,RPS系统也受到了 广泛的关注,逐渐应用到了每个零件的设计当中;因此,在汽车内饰设 计时,考虑RPS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本章主要就内饰设计中 的RPS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1. 定义: RPS的全称:reference point system ,即中文中的定位系统,源自于德 国大众汽车公司; 2. 定位系统的作用: ①产品装配工艺的方便性,有定位时,使产品装配更方便,效率更高;同 样使检查更方便,给检具提供一个基准; ②必要配合尺寸的保证,如配合间隙、配合阶差等; ③零件本身公差精度的保证,如零件的边界尺寸,开孔尺寸和位置精度等; ④降低零件的成本,可以有效地降低装配过程中因操作问题造成零件报废
3.5 零件常用的卡扣座的外 表面要有1°以上的拔模角; (如右图所示 )
1°以上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第三章 内饰单件设计的注意事项
1. 确定零件的结构形式,自身的结构、固定、定位以及与周围零件配 合时的配合结构等,要有一个清楚的规划和构想,并且要以工程能 够实现为首要目标,同时考虑尽量满足造型; 2. 确定零件的拔模方向,并根据提供的CAS面进行调整到最佳状态, 然后根据调整好的拔模方向检查CAS面是否满足拔模要求,并对以 后的CLASS-A面进行同样的检查校核; 拔模方向的确定原则: 首选与X、Y、Z三个坐标轴平行的方向,简称单维拔模方向; 次之,与一个坐标平面成0°角,与另外一个坐标平面成整数值夹 角,简称二维拔模方向; 最次,空间方向,与三个坐标平面都有角度,但尽量使三个夹角都 是整数值,简称三维拔模方向; 注:拔模方向最好选择前两种类型,第三种尽量避免出现;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3.2 加强筋一般取0.5°以上的拔 模角,相对2.5mm厚的零件,筋的 根部厚度一般1mm,最大不超过 1.2mm,端部厚度不小于0.7mm, 如果不能满足该项尺寸,考虑调整 拔模角,但最小不小于0.3°,同时
调整筋根部的厚度,使加强筋既满
足拔模角度的要求又满足厚度的要 求;(如右图所示)
5mm以上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4.2 滑块的滑动方向选择与滑动结构与本体面的夹角有关,一般本体平面 与卡扣配合平面在0°以上才能顺利滑动,滑动方向要在本体平面及卡扣配 合平面的夹角范围之内;(如下图所示)
滑动方向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4.3 滑动距离的尺寸选择 一般滑动距离空间要在实际作用滑块尺寸的2倍以上,如下图所 示(以卡扣座为例);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1.3 一般情况下,脱模斜度可以不受制品公差带的限制,但高精度 制品脱模斜度应在公差带范围之内; 2 .脱模角度大小控制原则: 零件精度越高,脱模斜度越小; 尺寸大的零件,应采用较小的脱模斜度; 零件材料的收缩率越大,模具在零件内部,脱模斜度相应加大,模 具在零件外部,脱模斜度可以相应减小; 增强塑料选用大的脱模斜度,含有自润滑剂的塑料可以采用相对小 的脱模斜度; 零件壁厚越大,应相应增加脱模斜度; 塑料较硬、较脆、刚度大的,脱模斜度应加大;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固定及定位的形式及 布置位置、大致数量等详 细信息,完成的基础上编 制内饰开发车的明细表; 爆炸图形式如下图所示: 注:根据具体情况,3 (爆炸图和明细表)可 以在2(设计构想)之前 做;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4. 工程分析及间隙阶差图: 给造型提供工程支持,包括件的分块,位置,尺寸等,并提供给造型必要 的布置分析做参考; 根据CAS面,分析内饰结构的可行性,空间大小,确定零件的结构位置、 边界,整个外表面的拔模角度以及可预见性的工程建议,以确保工程的结构 能够实现; 在现有CAS面的基础上,根据前期定义及分析制作内饰的间隙阶差图表;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9. 固定结构布置合理: 固定结构不但能起到固定零件的作用,还能起到其他方面的作用,如 定位、保证配合间隙、控制面差等作用,所以在布置固定结构是一定要 布置合理,并且选择合适的类型; ①塑料卡扣,尽量均匀布置,特殊情况下(如空间不能实现、有其他 的目的和作用)做调整,塑料卡扣一般间距200mm,熔焊结构柱一般 80mm~100mm; ②与零件一起成型的卡扣,要求配合牢固,同时要考虑变形量,过盈 量,小卡扣一般过盈量为1.5mm~2mm,尺寸较小的卡扣可以控制过盈量 在1mm左右; 10. 定位可靠、布置合理: 定位时主要考虑强度,布置合理达到一定的作用和目的,实现既定的 功能,详细定位系统请参考第四章;
2007-04-09
共 70 页
¢9
第二章 内饰设计的工艺要求
内外饰入门阅读
前注: 本章所介绍的拔模要求只适合注塑工艺成型的塑料 件,对其他工艺的拔模情况不具有参考意义; 一.工艺设计中脱模的原则 1.脱模方向原则 1.1 内孔脱模以尺寸小的一端为准,以保证与内孔配合零件的尺寸及 配合间隙,脱模方向为尺寸扩大的方向取得;如下图所示: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前 言
本讲义主要介绍了内外饰设计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为刚入职装饰件 的同事及其它们部门需要了解装饰件基础知识的同事提供一个借鉴和参 考,让新同事更快更好的投入到设计工作中来! 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外籍专家的大力支持,汇入了装饰件设计室 广大同事的经验和宝贵意见,同时,将我个人的一点工作心得和工作经 历提供给大家借鉴,可能其中的想法和建议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望大
2007-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3.3 零件的分模线要放在料厚表面或者看不见不影响外观质量的地方;
如右图所示,分模线一 般放在看不见的地方, 以免04-09
共 70 页
内外饰入门阅读
3.4 零件表面开孔时,给 0.5°拔模角,也可以是0° 拔模角,分模线优先要放到 料厚表面上;(如右图所示)
2007-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