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鲁迅先生说过,一个没有伟大历史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生物之躯,一个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道尊重历史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奴隶之邦。

在党的历史进程中,涌现无数的优秀共产党人,心怀祖国和人民,为寻求信仰,坚守信仰,践行信仰,去奋斗、去牺牲、去奉献,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每个人,都有一份信仰。

在不同的时期,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信仰。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人之浮华,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怎么样才能不因物质和其他因素决定意识和行动?《信仰---我们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诠释。

1919年,一名叫陈望道的年轻人翻译出了《共产党宣言》,这本薄薄的小本子只有两万八千多个汉字,至此这种先进的思想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它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它引导广东青年澎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上革命之路,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点。

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都是在读了《共产党宣言》后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信仰的奋斗脚步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19世纪中页,在中国签订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后,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时有亡国的危险。

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救国的各种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但却始终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虽然当时只有区区50人,但通过无数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永不叛党这种内心坚定的信仰坚守,我们打败了蒋介石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949年,在新中国建立后,一群留美学生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

是什么使他们这么做,我想是内心对祖国的热爱,是一种爱国信仰支持着他们。

在战争中千疮百孔的鞍钢已是满目苍夷,一位日本人曾说过要鞍钢出钢至少要用20年。

但中国人再次展现出了信仰的力量。

已离开鞍钢两年的老工人孟泰被军代表请了回来,并由他带领鞍钢的老工人从一颗螺丝、一件零件的收集到出钢仅仅用了16个月。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张秉贵、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等无数的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智慧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

改革开放丰富了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让人民富裕起来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信仰。

靠着改革创新,建立了经济特区和各项试验的重要窗口,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质,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来说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通过改革创新来践行自己的信仰。

安徽省小岗村支书沈浩,正是因为他爱民、为民的信仰,获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大爱无私的郭明义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资助了180多名贫困学生,而自家却住在不到40平米的旧房子里。

点点滴滴,无数的普通人用普通、朴实的方式在诠释自己的信仰。

一个有信仰的人,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会表现得那么坚韧而充满力量;无论到什么困境中,都能克服重重困难赢得最后胜利;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才能有高度彻底的自觉与豪迈,这就是信仰。

在《信仰——我们的故事》影片中的一个个典型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精神和事迹也在我们的心里。

在我们今天生活的环境里,我们如何像那些先进典型那样坚持自己的信仰,如何让那样的先进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这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和平年代坚持自己信仰最关键的是履行自身的义务。

通过履行党员义务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我们的最终理想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的信心,并为实现最终理想添砖加瓦。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作为党员重在服务而不是享受。

至于先进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说到底也是党员履行义务的质量,只要我们每个党员都能高品质履行党员义务,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每个党员都可以成为先进典型,每个党员都能做出先进事迹。

“信仰不是一种学问。

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让我们向那些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践行我们的信仰,为祖国明天的更加美好努力奋斗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