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态心电动态血压的应用

动态心电动态血压的应用

动态心电与动态血压的应用一、动态心电图的回顾与发展1、心电图先驱 A. WallerWaller是英国杰出的生理学家,1856年6月12日, 出生于法国巴黎,先后在法国、德国、英国就学,主攻生理学,在圣马丽医院教授生理学16年。

1902年任伦敦大学生理实验室主任。

1922年3月11日逝世于伦敦。

1887年, Waller应用毛细管电流计,在体表记录出首例心电图。

2、心电图之父 Willem EinthovenEinthoven1860年5月21日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10年后返回荷兰。

1885年任Leiden大学生理学教授,直到1927年9月28日逝世。

1913年,提出著名的“Einthoven三角”理论。

同年创造并确定心电图标准双极肢体导联记录系统。

1924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鉴于他对心电图理论和记录技术的开创性功绩,Einthoven 被誉为心电图之父。

3、动态心电图发明的漫长历程Holter技术问世三步曲(1933-1961年):动态远距离刺激及生物磁学;无线电心电图(远距离接收);动态心电图。

1933-1961年,历时28年的研究,动态心电图技术最终问世,Holter 给全人类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产,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Norman Jefferis Holter(1914-02-01—1983-07-21)。

1914年,N.J.Holter出生于美国西部Montana(蒙大拿州)的一个叫做Helena(海伦纳)的小镇,在当地从小学读到高中,1931年,Holter进入洛杉矶初级大学(Los Angeles Junior College)化学系学习,1934年毕业,获得化学AA学位,而后进入洛杉矶加州大学卡罗尔学院(Carroll Colleg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Los Angeles),1937年获得文学学士学问(Bachelor of Arts)。

同年还曾经短期到德国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Germany)学习,之后入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学习,1938年获得理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1939年进入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研究生学习,1940年他又获得加州大学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断学业应征入伍,参加美国海军。

Holter没有进过医学院,但对生物医学却有着卓越贡献:早在1936年,Holter 在加州大学卡罗尔学院攻读文学学士期间,就协助Lawrence Detrick博士进行青蛙肌疲劳试验,1939年他又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Josep A.Gengerelli博士共同开展“间接不接触性机械活电刺激青蛙肌神经”研究,这样开创了生物磁学(Biomagnetics)开创了生物遥感和遥测技术(Biotelemetry),1954年发明了无线电心电图,1961年发明了动态心电图。

Holter在物理学很多方面也颇有建树,二战期间,为了对付德国和日本潜艇,他在美国海军曾经主持对潜水艇航迹追踪研究,颇有建树。

二战以后,他参加过美国原子弹和氢弹的多次试验,1951年,Holter的民间研究所根据追踪到的大气资料分析,居然发现了前苏联正在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秘密,令当时世界为之震惊。

他也是声学物理学家,研究成果在美国声学杂志发表,并写入高级物理教科书。

终其一生,他没有进过医学院,但是他对医学贡献良多;他没有获得博士头衔,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世界公认的伟大的科学家。

4、心电技术的里程碑—植入式Holter5、Holter与起搏器现代起搏器已具有植入性Holter功能,其能将随访期的各种心律资料汇总、分析、列表、制图,提供给医生,医生据此可对病人心律失常评估及相应处理,对心律(率)及传导系统功能的观察与评价。

6、动态心电图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在197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的Holter应用,李天德教授撰写了第一部有关Holter的专著,对中国动态心电图的起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产高质量的动态心电图仪相继问世,并向世界多个国家出口。

7、动态血压的发展简介1961 年美国Skolow 首先提出动态血压监测的设想,认为多次测量比偶测的血压更有意义。

1969 年英国牛津大学的Stot 和Bevan 等设计了动脉内直接测压的方法.虽然1962年Hinman等最早应用的半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由袖带、充气球、传感器和记录仪组成仪器,但患者需定期充气测压,不能连续测量夜间血压,限于当时对血压认识和仪器的不完善等因素,此项技术未得到推广应用。

从1968 年至1975 年,Scheider 等增加有程序的电子定时器和电脑装置,使半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发展成为自动无创性血压测定仪。

1987 年动态血压监测仪产品进入市场,如1989 年美国Suntech 公司制造AccutrackerII型动态血压仪,利用心电图导联同步原理,充分利用R 波的域值及复杂的后信号处理以消除环境噪声影响,较精确地测定出患者正常活动时的血压。

尔后,各厂家生产出不同型号的仪器达5 0种以上,如美国伟伦公司制造成柯氏音法与示波法相结合的新一代24 小时动态血压仪,测量方法:听诊法/示波法,准确性符合美国先进医疗设备协会(AAMI )标准。

无锡中健科仪有限公司首创的C13 2300 全同步心电血压二合一仪,将24 小时全信息动态心电加心率变异性与24 小时全信息动态血压加血压变异性合二为一,进行同步观测。

二、动态心电图1、简介动态心电图(DCG)也称HOLTER心电图,是一种可以在活动的情况下,长时间连续记录的心电活动的方法。

它能1次记录24小时心电信息,为临床与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的最大特点是非卧床连续记录,各时段的有关情况几乎无一遗漏记录下来,而普通心电图只记录了检查瞬时的情况。

2、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1)检查有或无心律失常:(1)无症状患者:短暂的心脏停搏,可以不引起明显症状;风心病常见的心律失常为房性早搏,房颤合并心长间歇,因长间歇多发生于夜间睡眠时,故可无症状。

(2)大多数心律失常为一过性,有的只在夜间出现,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

DCG对心律失常可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心律失常的起止时间与日常生活及自觉症状之间的关系。

2)评价心律失常患者的危险性(1)冠心病但无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后的患者、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出现的室性心动过速,不论是否伴有症状,都具有较高的猝死危险性。

(2)预测阿斯综合症征及猝死。

(3)病窦综合征。

(4)预激综合征:尤其伴室性心动过速。

(5)Q-T间期延长综合征: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大约70%死于心律失常,是心律失常中晕厥、猝死的重要原因,晕厥发作时DCG多显示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通过DCG检测,可以大大提高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频度、严重性。

3) 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

主要以患者用药前后心律失常变化为依据。

3、心肌缺血的确定心肌缺血的诊断一直是心态心电图监测技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12导联Holter系统提供符合人性化设计的ST段趋势图对比扫描技术,可动态地根据ST段幅度趋势图、ST段斜率趋势图变化情况及ST段变化列表与12导联心电图进行对比观察,能全面掌握12导联ST段变化,已较好解决了心脏前壁、侧壁、下壁及间壁等部位的观察盲区,也可观察到心肌缺血发生时各联之间ST段抬高或下降形态及相互关系,从而进一步确定心肌缺血发生的部位和程度。

4、评定起搏器的功能随着永久起搏器安装人数增多,DCG已作为起搏器随访的一项检查。

它能判定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和起搏功能是否正常,可以连续记录心电图,能发现常规心电图未能发现的间歇性起搏器是否功能不良或感知过度。

对于无或有症状的间歇性起搏或感知障碍都能确切反应,同时能判断故障与症状的关系。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在心脏内植入具有自动控制室速和自动除颤功能的ICD(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治疗,明显降低了心脏猝死高危患者的病死率,ICD的检测也离不开DCG。

目前最新的全新系同步“12+1”起搏记录盒,硬件识别起搏信号,再结合优秀分析软件,真正解决了由于干扰波、融合波等无法用软件正确进行起搏分析的关键弊端,并能对单腔、双腔等不同种类起搏器进行分析。

5、HRV(心率变异)分析:1)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是指心率节奏快慢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

HRV 是分析逐个心动周期的细微的时间变化及其规律。

这种变化在体表记录的常规心电图上常难以测出或因微小而略而不计,常规心电图上习惯描述的规则的窦性心律绝不等于心率没有变异。

心率的波动并非偶然而是受体内神经体液的调控,为适应不同的生理状况或某些病理状态而作出的反应。

HRV 是指心率或心动周期变化的程度,实质上它是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张力变化而并不直接反映心脏的机能状态。

因此HRV 早己用在其他领域,例如产房内的围产期监护仪,当胎儿发生缺氧时HRV 就会下降;又例如糖尿病患者当病变累及神经系统时,HRV 下降的程度和病变程度的相关有显著性。

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当交感神经兴奋时,HRV 下降,心率加快,心肌的收缩力加强,耗氧量增加,此时心脏有病变的动物容易诱发心律失常甚至于死亡;反之当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兴奋时作用恰相反,它使HRV 增大,对心脏起保护作用。

副交感神经张力过低时,HRV 下降,也容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2)HRV的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等较好的反映了心脏迷走神经的功能状态。

其值降低,HRV缩小,反映迷走神经的功能减退,;其值增加,HRV,反映迷走神经的功能良好。

3)谱分析发现,心率变异性大体包括高频(HF)成分和低频(LF)成分,有些学者将LF进一步分为超低频和低频两种。

其中,高频成分和呼吸运动同步,HRV的HF成分反映呼吸活动最后通过心迷走神经纤维传导的调制作用而引起的心率波动变化,呼吸活动通过中枢机制与机械性影响两个途径对心率发生调制作用。

学者们认为其中的高频成分反映了副交感功能,而低频成分和高频成分的比值(LF/HF)反应了交感活动。

4)长时程时域分析正常参考值由于尚未进行大样本正常人群的HRV分析,同时由于全国各地区医院采用的仪器性能和分析软件均无统一标准,无法进行多中心协作研究。

为此,目前不可能提供有权威性的正常值。

以下为欧美HRV 专家委员会于1996年所提供的一组正常参考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