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读 药用石斛有多少种

必读 药用石斛有多少种

必读药用石斛有多少种
本文主要介绍药用石斛有多少种?在我国有石斛74种,世界上有40种石斛有药用价值。

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我国大部分分布于西南、华南、台湾等地。

石斛兰的主要品种有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紫皮石斛、鼓槌石斛等。

可入药,名为石斛,对人体有驱解虚热,益精强阴等疗效。

铁皮石斛种类,全世界就有1500多种,我国约有76种。

铁皮石斛是名贵药材,价格不便宜,医院所开的为铁皮石斛,是石斛中最为名贵、药用价值最高的一个品种,而普通种类的石斛药效相差甚远。

石斛可分黄草、金钗、马鞭等数十种,铁皮石斛为石斛之极品,它因表皮呈铁绿色而得名。

真正的铁皮石斛价格不菲。

市面上石斛的种类很多,而且大多都称自己是霍斛或叫铁皮枫斗。

事实上,只有质量最好的霍山石斛才称为铁皮枫斗,其价格每克都在十块钱以上,甚至更贵。

质量稍差一些的有耳环石斛,再差的就是金钗石斛,不过依然价格不菲,一般每克一块到几块不等。

淘宝很多称铁皮枫斗的,价格却很便宜的,一般都不是正宗的铁皮枫斗。

安徽省霍山石斛,属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悬崖峭壁之间,终年饱云雾雨露之滋润,受日月阴阳之精华。

以基入药,具有生津润喉、清热消炎、清音明目、防癌抗癌之功能,是驰名国内外的珍稀名贵中药材。

历史上医家称“霍山石斛”干之而不槁,嚼之且无渣渍,味浓厚而无脂膏,养胃益液,却无清凉碍脾之虑,确为无上妙品。

以之代茶,生津润喉、嗓音不衰;取之提炼,抗菌防癌,
延缓衰老。

因此功效奇特,市场稀缺,素有“千金草,软黄金”之称,被誉为中华几大仙草之首。

安徽省霍山县的霍山石斛胶质饱满,无论功效还是作用都是铁皮石斛中的上乘之品。

但由于其产量稀少、不易种植,市面上只有类似于福临门等少数老品牌才能买到正宗的霍山石斛。

霍山药用石斛
霍山石斛,又名霍石斛,霍斛、大别山石斛。

《本草纲目拾遗》曰:“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形较钗斛细小,色黄,而形曲不直,有成球者,彼土人以代茶茗,云极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气力,或取熬膏饷客,初未有行之者,近年江南北盛行之,有不给”。

《本草纲目拾遗》又引《百草镜》曰:“石斛,近时有一种,形短只寸许,细如灯心,色青黄,咀之味甘,微有滑涎,系出六安州及颍州府霍山县,名霍山石斛。

最佳。

金钗石斛又名:金钗石、扁金钗、扁黄草、扁草。

为多年生草本,最早记载石斛产地的《名医别录》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

”《新修本草》、《本草图经》及以后诸家本草均沿用《名医别录》的记载。

茎丛生,上部稍扁而稍弯曲上升,高10~60cm,粗达1.3cm。

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用于热病伤津、口渴舌燥、病后虚热等功效。

紫皮石斛:紫皮石斛是以齿瓣石斛为代表的一类兰科石斛属植物;又名齿瓣石斛,为兰科植物齿瓣石斛。

产云南东南部至西部。

生于海拔达1850米的山地密林中树干上。

分布于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越南。

模式标本采自印度东北部。

铁皮石斛:石斛可分为黄草、金钗、马鞭等数十种,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为石斛之极品,铁皮石斛因表皮呈铁绿色而得名。

铁皮石斛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以其茎入药,中药名:石斛,属补益药中的补阴药,《中国药典》: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铁皮石斛等少数品种之嫩茎,扭成螺旋状或弹簧状,晒干,商品称为耳环石斛,又名枫斗。

一般生长在海拔100-3000米高度之间,常附生于树上或岩石上,喜温暖。

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寒。

对生长的环境条件要求苛刻。

虽然铁皮石斛的药性功能冠盖石斛之首,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铁皮石斛,基本都为人工栽培品种。

铁皮石斛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补五脏之虚劳、抑制癌细胞增生有恒好的作用,尤其用于治疗各种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

黄花石斛: Dendrobium tosaense Makino 与以上二种主要区别特征:茎高10~15cm,每茎具叶3~4枚。

唇瓣卵状狭倒卵形,长约17mm,宽约8mm。

药帽圆球形。

分布于安徽、湖北、浙江、福建、江西、台湾等省。

马鞭石斛 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

其主要区别特征:总状花序有梗,具2~8朵花;唇瓣近圆形,唇盘上有一圆形紫色斑块,边缘具复流苏。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环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

其主要区别特征:花淡紫色或粉红色;唇瓣圆形,黄色,边缘具流苏;茎下垂。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广东、广西等部分地区将兰科植物流苏金石斛Ephemerantha lonchophylla (Hook. f.)P.F.Hunt et Summerh.的干燥茎混作石斛药用,称有瓜石斛。

应注意鉴别。

该植物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