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

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

“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

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3、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对象分析】(一)学生的情况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是活泼好动,求知欲最强、自我实践强烈的年龄,他们刚刚升入初中,第一次从地理的角度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研究方法是新的,内容是亲切的,需要探究的领域是无限的。

这一切都能激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极大兴趣。

本节课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通过多种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

(二)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具备有目的收集资料的能力。

2、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并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3、各小组组长有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其他同学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有一定的自律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演示实验法等。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参与为标志;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中根据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本课目标,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媒体】1、多媒体课件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图、色、声、像”功能,形象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地球仪和地图册,配合学生的学习。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视频: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地球在运动。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第一节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提问: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学生:是球体(球形)。

(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是圆的。

老师要纠正:“圆”和“球体”有着本质的区别。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课堂活动1忆历程──认识地球活动: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古人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直觉臆想证实教师多媒体展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多媒体视频: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教师看看完后,你有何感想?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学生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

(教师可播放视频);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教师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那么,地球真实的形状是怎样的?学生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教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设计意图: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同时,使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学以致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地球的大小: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教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请同学们看课本P18图2-6“地球的基本数据”,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学生回答、明确:平均半径、地球表面积、地球赤道周长。

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

活动:请大家练习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以小组合作形式: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设计意图: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三]地球的运动课堂活动3 看演示──研究地球的运动多媒体视频:“地球的运动”教师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学生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教师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设问: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如何?学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教师大家转动手中的地球仪,看看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学生(转动手中的地球仪)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教师你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学生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教师除了日月的东升西落外,地球的自转还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学生昼夜更替教师多媒体演示“昼夜更替”教师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

那么,地球在公转运动时的规律又是怎样的?教师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设问: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何?学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教师请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自转公转旋转中心方向周期现象活动:讨论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经历了哪些过程?(引导学生看课本P18阅读部分内容)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运动过程的各个阶段。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观察地球运动演示,明确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的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将观察的结果采用列表对比法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

三、总结梳理归纳方法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了解了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了用哪些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学习了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的规律。

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板书设计】第一节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1、认识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2、地球形状二、地球有多大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三、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条件实际出发,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多次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

从教学的实践过程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1、开发式的地理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主要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如合作学习体现在交流、讨论、实验等教学环节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2、在课堂小结的教学环节中,我安排学生在本组中互相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品尝收获的主动性;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尝试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初步形成对地理学习的好奇性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举例说明地球是球形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参与活动的程度也不一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活动问题的设计等方面都要分层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个别学生要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并给予他们个别辅导,使他们有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信心、更主动地参与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