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填空题。
1、元代的戏剧类型分为:杂剧、南戏。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
3、中国古代最早白话小说:宋元话本。
4、说话艺术包括四大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
5、元曲四大家以及代表作:白朴《梧桐雨》、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马关王(郑)”6 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荆刘拜杀”7、马致远的雅号:曲状元。
他的《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8、“曲中李杜”:张可久、乔吉。
9、元末最具艺术性的诗人:杨维桢。
10、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
一“唐王归茅”11、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一“公安三袁”12、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
一“三个杨台”13、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其中《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15、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
其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16、《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玉仃、吴江派:沈璟、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
18、临川派:汤显祖、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
19、冯梦龙整理的两部民歌集:《山歌》、《挂枝儿》。
20、桐城派:方苞、刘大魁、姚鼐。
21、阳羡词派:陈维崧、曹贞吉、万树、蒋景祁。
22、浙西词派: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23、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恽敬、李兆洛。
阳湖三家:张惠言、恽敬、李兆洛。
24、南洪北孔:洪昇、孔尚任。
25、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儒林外史》。
26、元曲分为:杂剧、散曲。
“元曲双璧”:马致远、张可久。
27、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
(①历史剧:《单刀会》、《哭存孝》、《西蜀梦》、《陈母教子》:②爱情风月剧:《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③社会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绯衣梦》)。
28、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王世贞的《鸣凤记》。
29、元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30、清代讽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绝妙佳作有:《司文郎》、《考弊司》、《叶生》、《王子安》。
T“考王司叶”31、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三国演义》说:“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32《三国演义》在语言上的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33、元末南戏的着名代表作是:《琵琶记》,作者:高明,它被推为“词曲之祖”。
34、兀代北方戏剧圈的中心:大都、真定、东平、平阳。
35、《聊斋志异》最突出的艺术—。
36、四大悲居寸:《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赵汉窦梧”—“赵汉逗我”37、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一“西倩拜墙”38、关汉卿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39、元代后期的戏剧理论着作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戏剧史着作有钟嗣成的《录鬼簿》。
40、“元文两大家”:姚燧、虞集。
4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42、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43、“六才子书”为:《庄子》、《史记》、《离骚》、杜甫律诗、《水浒传》、《西厢记》《西厢记》。
—金圣叹44、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45、派别及人物:格调说:沈德潜。
一肌理说:翁方纲。
一神韵说:王士禛。
一性灵说:袁枚。
—复社:张溥、张米。
—阳羡派:陈维崧。
—茶陵派:李东阳。
46、清代初被誉为“岭南三大家”是: 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二—47、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48、“京华三绝”为: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49、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50、“乾隆三大家”是:袁枚、赵翼、蒋士铨。
“后三家”:舒位、王昙、孙原湘。
51、桐城派“三祖”:刘大櫆、方苞、姚鼐。
一“姚方刘”—“要放牛”52、属于世情小说的作品:《金瓶梅》、《红楼梦》、《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
53、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
54、“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后七子”指: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一“李何徐边康王王,李王谢宗梁徐吴”56、“江左三大家”是: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57、汪中的《哀盐船文》被杭世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钧”。
58、清代《水浒》续书三种:陈忱的《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俞万春的《结水浒传》。
59、清初传奇的三大流派: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吴伟业为代表的文人派;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
60、“南洪北孔”:洪昇、孔尚任。
其代表作分别是:《长生殿》、《桃花扇》。
61、李玉的传奇《一笠翁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一“一人永占”。
62、“笠翁十种曲”:《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唇中楼》、《奈何天》、《玉搔头》、《比目鱼》、《凰求凤》、《巧团圆》、《慎鸾交》。
63、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三四春和”6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65、《儒林外史》中的“四大奇客”:荆元(琴)、王太(棋)、季遐年(书)、盖宽(画)。
66、南朱北王:朱彝尊、王士祯。
一南施北宋:施闰章、宋琬。
一国朝六家:朱彝尊、王士祯、施闰章、宋琬、查慎行、赵执信。
67、“骈文八家”:袁牧、邵齐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麟、洪亮吉、曾煥、孔广森。
一《国朝八家四六文钞》68、《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章回体小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二、名词解释。
1、杂剧:是指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演变的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指明代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是指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是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是指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散曲:是指与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8、诸宫调:是指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
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9、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10、传奇:是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
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
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11、临川派:是指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
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时人称他为汤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
汤显祖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
他强调“曲意”,主张“意趣说”,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
此派的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等。
12、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是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政治问题剧。
“四剧”皆有梦境,故有“临川四梦”之说。
13、吴江派:是指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
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 ,语言“僻好本色” 。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 ,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 ,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 、“摹拟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等。
14、南洪北孔:是指清初剧坛出现的洪昇和孔尚任两位着名的剧作家。
洪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洪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故两人有“南洪北孔”美誉。
15、“一人永占”:是指清初剧作家李渔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似剧的简称,四剧均为当时着名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