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哈尔滨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本科教学工作、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毕业应修读的学分、授予学位名称,课程结构与学分,各学期周数分配表,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表,教学计划总表六个部分。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有一定实践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
(二)具体规格
1.热爱祖国,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的品质。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并有较好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二、学制、学位及学分
(一)学制
实行弹性学制,教学一般安排在四年内进行。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学习情况在四至六年内修满学分,修满学分后,准予毕业。
(二)学位
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只能授予一类(文、理、法、教育、历史、工、农、管理、经济、艺术)学士学位。
(三)总学分
各专业培养方案原则规定的总学分为170±5学分;总学时约为2700±100学时。
(四)学分及学分绩点计算
1.学习成绩的学分计算,理论课一般18学时计1学分,公共体育课和实验课36学时计1学分。
军训及军事理论课共计3学分,实践环节累计10学分,社会实践4学分,毕业论文(设计)4学分。
2.学分绩点包括课程学分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
学分绩点的计算限于专业核心课程(或称为学位课程),其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修读及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不计学分绩点。
计算公式如下:
10
50
-⨯
=考试成绩学分数课程学分绩点 若某门课程考试成绩低于60分则学分绩点计为0。
修读全部课程学分之和
之和修读全部课程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
专业核心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5(含2.5)以上,方可授予学位。
专业核心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5(含3.5)以上,可在总学分中增计2学分。
此外,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奖,或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获得专利,以及参与顶岗实习、乡村支教、重大社会公益活动等,一次可增计1学分,增计累计不超过2学分。
增计学分可用以冲抵专业选修课学分。
三、课程结构 (一)课程总体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
(二)各类课程结构
1.公共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及军事类等课程,47学分。
(1)思想政治理论类
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安排在2-6学期,要求必修16学分,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应课程可以免修,其他专业不得免修。
(2)外语类
外语课程安排在1-4学期,要求必修16学分。
大学英语由公共英语教研部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学生高考英语成绩或入学后英语水平测试成绩,根据不同专业类型进行分级、分类教学。
大学俄语、日语开设学期及学分与大学英语课程安排相同。
(3)计算机类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安排在第1、2学期,要求必修8学分。
课程实行分级教学,侧重于基本技能训练。
由计算机科学学院制定分级教学大纲并组织教学。
(4)体育及军事类
体育课程安排在1-4学期,要求必修4学分。
军训及军事理论课程安排在第1学期,学生必须完成军事训练2—3周,计1学分。
军事理论课2学分,由军事理论教研部组织实施。
以上各类公共必修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公共必修课课程设置表
2.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学生获得毕业和学位文凭所应必修的学科专业课程,应使学生掌握所修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设定为70学分。
在专业必修课中应确定一般不超过10门课程为核心课程,40学分左右;其它专业必修课10门以内,30学分左右。
师范专业必修课70学分,分为“学科专业必修课”和“教师专业必修课”,其中教师专业必修课10学分,此类课程要着重体现教育部《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育信念与责任”、“知识与能力”、“实践与体验”三大培养目标和六个课程学习领域的内容。
课程设置见表2。
表2 教师专业课程设置表
其他类型各专业的专业必修课70学分,要根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执业资格认证所规定的要求,设置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按专业或专业方向以模块化形式构建的课程群。
根据不同专业培养需要,由教务处统筹、各相关学院承担,数学类、大学语文等专业必修课实行分级、分类教学。
数学类课程设置“高等数学1、2(108学时, 6学分,第1、2学期)”、“线性代数(54学时,2学分,第3学期)”、“概率论(54学时,2学分,第4学期)”。
艺体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1、2(72学时,4学分,第1、2学期)。
3.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至少应选30学分。
要根据特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系列课程,以供学生根据不同专长、爱好、志向自由选择。
要求学生必须修读一个专业方向以上的系列选修课。
师范专业选修课分为学科专业选修课和教师专业选修课,学科专业选修课22学分,教师专业选修课8学分。
教师专业选修课以教育部《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议模块(见表3)为基础,各专业可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增加教师教育选修课程。
师范专业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表见表3。
表3 师范专业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表
注:部分师范专业的专业实习应落实在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中。
4.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体素养类四个系列。
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的相关课程。
鼓励文科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系列的课程,理科学生选修人文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本专业学生不可再选修本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
5.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指教育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公共必修课实践、毕业论文(设计)。
列入培养方案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
师范专业的教育实践累计为一学期18周。
分成在校技能集训(4周)、实习基地实习(10周)、返校总结验收(4周)三个阶段,学分依次为2分、6分、2分。
在基地实习包括见习、班主任实习、“影子教师”(学生“如影随形”般随学科优秀教师系统参与教学研究等环节)、备课、说课、讲课、社会实践调查、教育论文写作等环节。
其他类型专业实践可比照师范专业基本设置适度灵活执行。
由学校组织的外语类专业“境外语言专业实践”,可冲抵相应专业实践学时学分。
社会实践4学分。
毕业论文(设计)10周,4学分。
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中的实践、调研等环节,可在18周实践期内同时开展。
四、各学期周数分配表
五、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表
六、教学计划总表
培养方案应具有科学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课表,各专业应将本科四年周期内的所有课程设置全部论证确定,并在四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严格按此计划执行。
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都要明确课程名称、开课时间、学时学分、考核形式、主讲教师等相关要素;并在“总表”后附上主要课程“质量评价标准”。
若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变更,需教学单位提出申请,主管院长和相关责任人签字,报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