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之美研求之乐_丘成桐

数学之美研求之乐_丘成桐

收稿日期:2010-07-28*本文是本刊编辑部根据丘成桐院士在杭州由浙江省科协等单位举办的"科学会客厅"的主题演讲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题目和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1风詹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纽约时报》给我“数学皇帝”的评价,我是并不在意的,我一辈子对权力的兴趣不大,我对做科学、对学问的追求倒是很夸耀,一辈子随着我自己的意思去寻求数学的美,数学的真。

今天讲的事情,也就是讲我40年来追求学问的过程,我自己感到是很夸耀的,不是出了名,而是在学问上得到很多信息,想跟诸位尤其是年轻的学生,能够有一些交流。

我这个演讲刚开始的时候是应香港中文大学李校长的要求,他说现在的同学不大喜欢研究,我就选了这个题目来讲讲我自己几十年来的经历,我自己觉得自得其乐。

从我最小的时候讲起,我的家在香港的一个郊区叫元朗,那时候比较偏僻,离市区比较远,五六十年前,都是农田,我在农田边长大,在沙田的山丘和海滨游戏,我和很多同伴一起,觉得很有意思。

在田野和山水之间,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我很喜欢大自数学之美研求之乐*丘成桐(哈佛大学数学系,美国)第26卷第6期2010年11月科技通报BULLETI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6No.6Nov.2010“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首先必须成为科技强国,而数学是科学之母,中国只有成为数学强国,才能成为科学强国。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中国强大起来。

”—————丘成桐作者简介:丘成桐,1949年4月生于广东汕头,后全家移居中国香港。

1966年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1969年提前修完四年课程,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陈省身教授所器重,破格录取为研究生,两年后即提前获得博士学位。

丘成桐主要研究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和相对论,现为哈佛大学Willam Casper Graustein 讲座教授,是当代数学大师。

他发展了强有力的偏微分方程技巧,使得微分几何学发生了深刻的革命。

他解决了Calabi 猜测、正质量猜想等众多难题,影响遍及理论物理和几乎所有核心数学分支。

年仅33岁时,他就获得代表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菲尔兹奖(1982年),是MacArthur 天才奖(198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Crafoord 奖(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奖(1997年)等众多大奖获得者。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筹资上亿成立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1994年),北京晨兴数学研究所(1996年)和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2002年)三大学术机构,并不取分文报酬担任主任。

他发起办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极大提升了华人数学家在国际上的声望。

他培养的50余位博士多数是中国人,有许多已经是国际上非常杰出的数学家。

由于对中国数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了2003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2003年他担任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杰出学者讲座教授。

1987年至现在,清华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至现在,北京大学名誉教授;2002年至现在,浙江大学名誉教授。

曾在1994年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Crafoord 奖;199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等。

中图分类号:G25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119(2010)06-0795-06科技通报第26卷然里的自然环境。

在这段时间我唯一的负担是我父亲对我的严格教学,要我读书,读古文,古诗词,也要求我练字,也因为没有练好,我现在写的字还很难看。

我喜欢读西方的作品,但是我喜欢的不是父亲叫我看的书。

与很多年轻朋友一样,我也喜欢看武侠小说,从梁羽生到金庸的作品都看了一遍,金庸的小说50年代刚开始写,由于这些小说过于昂贵,只能从邻居家借来,邻居比较有钱有书,所以借到手以后很高兴。

可是我父亲觉得文字不好,比不上《史记》这些古文,所以我只能躲在洗手间里偷偷的看。

除了武侠小说以外,我很愿意读古代的武侠小说,薛仁贵征东、征西、七侠五义,但是有一些是黄色小说,就偷偷地看。

名人的作品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也是公开地看,因为我父亲自己也看。

可是麻烦的是他要求我看书的时候,将要我把书里面的诗词背下来,他会说你记的那首诗,虽然看的时候很过瘾,但是背一首诗的时候很难,这是很麻烦的事。

尤其是他常常问我诸葛亮战周瑜的文章背了没有,现在记得比较多,当时觉得很为难,因为都不记得。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我很喜欢看,一直到我父亲去世后,才将这两本书仔细的看了一遍。

由于我父亲53岁去世,此前整个家庭,一家十口的生计,只靠父亲维持,所以父亲去世以后,家里面很穷苦,甚至连读书都没有能力读,交学费发生了很大的问题。

因此和书里面的情节开始共鸣,开始分享到书中曹雪芹深入细致的文笔,将不同的人物情节描写出来的很多细节,整个思想的过程,对我来讲是很重要。

我父亲去世以后,我有空就看很多著名的著作,想象到当时作者比如说曹雪芹他的学问和他的表情,有时候想想创造同样的杰作是一种多么好的事情。

我很早就喜欢数学,想象伟大的文学家能够造成多大的构造,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段时间,就是我父亲去世到我从不喜欢看诗词,到开始能够喜欢它,同时引起共鸣这段时间,也是我个人感情培养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我认为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最重要的,没有转变很难做出一个伟大的学问来。

我在前面引一句话,是清朝学者汪中在《汤山情怀录》讲的:古言东吴,难掩我情。

还有《琴苑要缘》里面讲,伯牙是古代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家,他刚成年学弹古琴,三年就成功了,可是他高尚的境界没办法达到他老师对他的教导,所以成连老师带他到海上,海岛风浪很大的地方,经过几年,觉得整个环境让他感觉到很悲哀,同时将他整个心态完全改变,他仰天长叹,先生将移我的情。

从此以后伯牙弹琴就达到了成连要求的境界。

讲这个东西,就是一个人的感情,一个人的境界是可以变动的。

这一段话对我深有感触,我很早就读了这句话,立志要做大学问也不过是一刹那间的事,往往在感情最澎湃的时候不能自己,却能够把学者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所以我想,怎么样将自己的感情培养出来,表达出来,才能够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我父亲去世以前,我学了不少知识,也读了不少好文章,但是都不能触动我的内心,就像我刚才讲的伯牙也学得很好,但是他的境界还没有达到他老师所需要的。

但是我父亲去世以后我感触很深,我从此读《红楼梦》和《六朝》等古文,对我有很大的感触。

比如司马迁的自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当时我不愿意念得很深,可是我自从感觉不一样之后,我很怕这些文章不能背下来。

我现在写文章有时候还会用到一些古代文章里面的写法,这些文章对我有深深的影响,文天祥讲“风詹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足以描述我当时读书的情况。

除了中国文学外我也读西方的文学,也是我父亲让我念的例如歌德的《浮士德》,这本歌剧是描述博士浮士德的苦痛,与《红楼梦》相比,一个是天才的苦痛,一个是凡人的苦痛,描写的普通和细致,可以说是到了忘我的境界和动人的深沉,所以作为一个读者也能够感受到这种深沉和移动。

由于我父亲的去世和阅读的文学的书籍,这大半年的功夫,使我做学问的兴趣突然变得更为浓厚,再无反顾。

我希望我能做一番好的学问,成为一个好的学者。

其实每个人都有悲哀失败的时候,有人发愤图强,有人就放弃理想。

举个例子,黄仲则是清代的诗人,他的诗很感人,但思想颓废,人人觉得很暗淡,所以他不能成为成功的学者。

我们再来看古代的司马迁,他是我崇拜的史学家,受到汉武帝的酷刑,他虽然讲“身毁不用矣”,但是作为一个古代学者,他在受到酷刑之后还完成了传颂千古的《史记》,他甚至在他的自传里面说,自周公死后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死了以后到司马迁的时候也是500岁,“有绍明世,正易转继春796第6期丘成桐.数学之美研求之乐秋”,我司马迁可以继承周公到孔子,孔子到我今天,我有义务继承传统,所以他虽然受到很大的挫败,反而使他的志气更为宏大。

五十年来我研究学问,无论处事为人,屡败屡进,与我学习有很大关系。

在我家庭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我一生从没有放弃过追求至真至美的努力,所以可以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来解释,我在最困难的境界,我要坚持自己的志愿,我要追求数学的美,数学的真。

也希望能够服务人群。

我从中学到大学,常常想起韩愈的讲话,“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就是说遇到困难,我也会继续下去。

这是我喜欢《左传》里面的两句话,我看《左传》很多,有两句话是鼓励自己的。

秦国和金国打仗,金国国君,打仗的时候,他坐在马车上,被打伤了,血留在鞋子上,可是他并没停止打鼓,因为他是将领,余病矣,就是讲我受伤了,其他赶马的马夫,从一开始打仗以后,就用他的两句话勉励自己:“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就是说左边的车轮全部红了,都是我的血,我也不能讲不行,整个军队的耳目都在我们的车子上,我们车子的旗,我们车子的鼓,要金队跟着我们车子走,假如我们车子因为你受伤退下来,我们整个军队就完了,“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就是就算血流在齿轮上我们也不敢言退。

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坚持到底,就算受了伤还是要继续做下去,只要我们的前途,我们走的方向有出路,一定要走下去,尤其是很多大众,依靠你向前走,就不能够放弃。

2寻求数学之美数学之真做研究方面的事情影响到我很多。

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的学问叫做微分几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当时因为几何学家应该从分析着手研究几何,同时应该重微分方程研究,我认为微分方程研究已经相当成熟。

可是当时的几何学家都认为微分方程没有前途,微分方程只是做工程的人才会有兴趣,他们认为微分几何是很高尚的行业,所以他们拒绝研究微分方程。

可是我自己觉得他们的看法不重要,我要将这两个主要的理论结合起来,就是将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结合起来,表现出他们内在的美。

这个看法当时所有主要的几何学家都反对。

我在柏克莱校园,我跟随Morrey教授学微分方程,当时并不知道他是这个学科的创始人,我从他那里学习了基本的技巧,对我是很重要的一年。

第二年我才开始跟陈先生学微分方程。

毕业以后,我的学生和朋友,有相当多的科学家都受到我的影响,Schoen是香港大学的教授郑绍远是我的中学同学,Taubes是哈佛大学的教授,我们一起合作,将几何方程研究开始一步一步的推向深入,中间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到现在是整个数学系里面重要的学科。

这里面有很奇妙的经验可以讲,每一个环节都花上很多细致的推敲,要将整个环节构造起来,经过十多个好的数学家的努力,就像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一篇一篇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大著作。

正如曹雪芹说的,“字字拿来皆是血,十年身骨不成行”,十年功夫我们基本上将学科建立起来。

我们这么多朋友创作的几何分析,花了很多功夫,不敢说以血书成,但确实是经过很多的努力和很多学者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一个美丽的童话,一个是强有力的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