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之利与弊一、利率市场化的积极影响:1.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增强相关金融机构的储蓄能力、盈利能力等综合能力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后对我国银行、大多数金融机构的利率限结构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活期存款利率、小额存款利率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大额期储蓄利率大幅度的飙升。
其次有利于提高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水平。
中央银行必须随时关注和认真研究金融市场的运作和变化,并通过调节再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方式,借以影响基础货币和市场利率,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实现金融宏观调控。
只有利率市场化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效果才能真正地显示出来,其政策操作水平才能受到检验并得到提高。
再者有利于各类金融市场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发挥。
一旦放开贷款利率,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限制就只剩下准入资格的限制,其交易规模就会进一步扩大,市场机制就会进一步完善并发挥作用,其他市场利率也会跟着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同业拆借和回购利率的放开促进了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外币存贷款利率的放开,则促进了外汇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住房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扩展,促进了住房信贷市场的差别化发展和规模扩张。
3.提高信贷质量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
4.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
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
更好地把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利率市场化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创造价值,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5.有利于信誉好的客户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先前迈进一步。
6.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或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
7.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
8.加速银行升级它有利于推进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
因为贷款利率放开以后,商业银行的激励和约束、利益和责任都会增强,既可以推行不同的贷款组合方式,也可以按客户的风险等级实施不同的利率,进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形成较为合理、规范的市场行为和资产结构。
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
9、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
10、提高了信贷市场等金融机构的效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水平高低反映了资金的稀缺程度。
当一国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交易主体决定,即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利率水平对居民的投资、消费决策及一国的汇率、总产出水平等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利率政策也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动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利率市场化后,各大银行以及金融机构都将以更快的速度,面临更大的压力来对利率市场化进行反映,因此,利率市场化大大提高了信贷市场等金融机构的效率。
11、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金环境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良好运行,央行对经济调控的货币政策将更为有效,真正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体制,可以如实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都将得到改善。
当国内资金市场资金不足时,资金价格上涨,外部资金注入,资金的增多使利率下降。
反之,国内资金过剩,利率下降,国际资金撤出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资金进市场的各种利率的变化幅度,减小利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金的进入,有利于润滑中国资金流动。
12、提高了信贷市场等金融机构的效率。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水平高低反映了资金的稀缺程度。
当一国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交易主体决定,即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对居民的投资、消费决策及一国的汇率、总产出水平等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利率政策也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动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利率市场化后,各大银行以及金融机构都将以更快的速度,面临更大的压力来对利率市场化进行反映,因此,利率市场化大大提高了信贷市场等金融机构的效率。
13、倒逼实体经济走内涵式道路金融资本的获利本质源自对生产资本所创造经济剩余的再次分配。
这意味着实体经济在开展资金融通活动时将存在成本压力;同时,实体经济的最终利润则表现为经济剩余扣除借贷本金和利息的余额。
这种倒逼效应将促进企业关注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并在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剩余最大化。
14、促进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面对处于稀缺状态的货币资本,企业在融资前必然会开展“成本—收益”的比较。
根据价值转型原理,处于高位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通常具有明显的获利优势。
因而该类型产业的较强获利能力,最终导致货币资本流向它们。
高位资本有机构成产业,主要表现为高科技、创新型的特征。
二、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1、对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直接加大企业管理风险,具体表现在:1)利率管理风险2)财务成本不确定性风险3)投融资及运营的风险4)破产重组风险2、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危机表明,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对计算机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了收益递减规律——经济系统会存在远离平衡的状态)。
3、导致不良的市场竞争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
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
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
4、破坏银行系统的稳定性,破坏经济金融利率市场化利率不稳定,导致大量的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向非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增加,无论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或下降,各种市场经济变化,甚或是银行客户变更还贷或取款时间等,都可能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种不稳定会造成投资者对市场的把控不及时,导致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从而增加银行系统的不稳定性,破坏经济金融。
利率水平先高后平的趋势会影响社会融资增速,削弱投资能力,导致经济下行加剧。
同时会加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借贷成本,加剧高利贷盛行程度。
导致企业非金融债务总额居高不下,企业债现金流派息风险集中,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行5、利率市场化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目前,利率还低于市场真正形成的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还将继续升高,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利率与汇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利率的升高将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压力。
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影响主要通过国际资金流向和经常项目两种途径实现。
通过国际资金流向的途径方面,当我国的利率上升,就会吸引外资的流入,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大,从而使人民币的汇率上升。
在通过经常项目方面,人民币的汇率上升将会使更多的资金由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转向储蓄,投资和消费减少导致物价的下降,抑制进口对外汇需求减少,促进出口,外汇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
6、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目前东部的投资环境及金融市场都比西部地区发达。
全国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都位于东部地区,这些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该地区的繁荣,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利率市场化以后经济资源必定会流向东部金融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西部地区将会出现资金减少的状况,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现象,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继续增大。
7、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会出现改革不确定性风险1)经济结构扭曲诱发利率市场化负面效应扩大2)创新的金融产品加大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距离3)信用扩展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4)国际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国内不敏感行业风险并存5)国内宏观调控的利率规则推进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8、利率市场化会冲击银行传统的信贷利率模式的盈利方式利率市场化下将使银行传统的信贷利率差模式的盈利方式受到冲击。
从大部分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倒闭增加的情况。
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数量越来越多,这是对传统信贷盈利模式的带来的挑战之一。
另外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传统模式的挑战之一就是在于可能恶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毕竟全国性银行对中小客户提供零售金融服务可能是成本高昂的,中国银行业缺乏多层次体系,因此利率市场化需要“草根金融”的发育。
9、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骤然增加。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更是面临增大的风险,不仅面临着传统的信用风险,而且利率风险也加大了,流动性管理更加困难。
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以前,在管制利率体制下,各商业银行都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水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种情况下利率风险并不明显,商业银行基本不用考虑利率风险问题。
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会逐步增加,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也逐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头寸的影响,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经营策略的影响。
10、利率市场化会使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
11、弱化基础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传统基础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特征,诸如农田水利工程、道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其正外部性特征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备受重视民生的政府器重。
但是资本逐利性最终决定资金的流向,在完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资金难以眷顾重要基础产业的发展需求,最终导致基础产业发展缺少必要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