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题《神话六则》一、文学常识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上古神话起源的时间大约为(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最初是(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
文字了同现后,散见在后世的(山海经)(淮南子)等文献典籍中。
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3、《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后期),是最古老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地理书。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内容。
它受儒家的思想影响较小,因此保留了较多的神话。
最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作者(不详)。
4、《淮南子》是(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思想接近道家,是(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
它常通过一些神灵怪异故事阐发某种哲理,书中保存了较多神话。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保留在《淮南子》中。
二、理解归类1、神话的产生: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
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
2、神话的作用:神话对于原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来,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3、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故事。
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部族始祖神话反映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民族自豪。
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把洪水看作一种自然灾害,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
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战争神话:炎黄之战。
实际是对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夸父、燧人氏等。
神话进入英雄时代。
4、神话的主题(解读各则神话)《精卫填海》是一则远古先民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黄帝大战蚩尤》战争神话写了部落联盟时期我们先祖的融合,并赋与我们的先祖各种异能。
《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以及为此而献出生命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女娲补天》是我国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
这则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劣和我们祖先敢于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
《后羿射日》是我国氏族社会后期为民除害的英雄神话。
这则神话反映了远古人民对太阳奥秘的理解及战胜旱灾的迫切愿望。
大约是人民与旱灾斗争的过程中,幻想出一位善射的神弓手后羿(羿字又作弓,像弓箭形)射杀九日解除旱灾,这里含有歌颂劳动英雄的意义,也有赞扬优良的劳动工具和巧妙的劳动技术的意义。
《姮娥飞天》反映了远古人民幻想征服月球的愿望及重生(幻想长生不老)的精神。
5、分析上古神话中女娲的人物形象:远古时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
从中可表现出女娲神通广大、化生万物,她慈祥地创造了人类,又勇敢地照顾他们免受天灾,是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心系百姓、乐于奉献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6、从鲧窃息壤、死后尸体3年不烂中能看出什么?鲧不计生死,为了拯救人民而窃息壤、触犯天庭,有一种大无畏精神;鲧后尸体3年不烂,不是因为顾及自己的生死,而是因为惦念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治水还未成功,而人民仍旧生活在苦难之中。
表现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7、试分析《精卫填海》神话故事的悲剧精神。
《精卫填海》是一则远古先民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的人。
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晋陶渊明在他的《读山海经》中将精卫一弱女子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凸显出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邶风·击鼓》《郑风·子衿》一、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二、背诵1、背诵邶风·击鼓2、背诵郑风·子衿三、古诗欣赏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①补充文中括号内的诗句。
②“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③概述这首诗所描述的主题。
④把这首诗改写成现代诗。
⑤解释下列词语镗:鼓声。
契阔:聚散,离合。
成说:立下誓约。
活:相会,借为“佸”。
《李将军列传》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与(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2.(《史记》)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3.《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史记》一书,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恢弘先河,分为本纪、(列传)、(世家)、(书)、(表),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皇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间史事。
5.《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选择题1.“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语出( B )A.司马光 B.司马迁 C.王安石 D.李广2.《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不与李广构成对比关系的人是( D )A.匈奴射雕者 B.卫青 C.程不识 D.李信3..《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和李蔡的对比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李广的( B )A.骁勇善战B.不幸遭遇C.负能使气D.爱护士卒4.《李将军列传》中引用文帝的话"惜乎子不遇时" 所暗示的一条行文线索是( C )A. 李广骁勇善战的英雄本色B. 李广爱护士卒的治军作风C. 李广遭遇不平的悲剧人生D. 李广负能使气的性格弱点5.《李将军列传》中,作者通过“上郡遭遇战”的描述,主要表现李广的(A )A. 处变不惊B. 骁勇善战C. 负能使性D. 爱护士卒三、理解归类1.简述李广的人物形象答案:射技高超,英勇善战,爱护士兵,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形象。
(意近即可)2.你是如何看待李广斩杀霸陵尉这一事件的?答案:在司马迁笔下,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
但也有自己的缺点,家居时,曾因违犯夜禁,被霸陵尉拘留,后来被召为右北平太守时,“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的小肚鸡肠,公报私仇。
这正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直书、实录”的述史精神。
四、阅读《李将军列传》压缩选段,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作者对李广的态度怎样?你是从哪些语句了解的?答案:肯定、赞赏。
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自不正,虽令不行,其李将军之谓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最早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答案:《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D)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4.下列对《李将军列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