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
目前,村企业组织—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大企业。 南街村在经营中实施“外圆内方”的策略,即对内实行按需分配与按劳 分配相结合的方式,从住房到油盐酱醋都实行供给制,并给予差别不大 的工资,对外实行市场经济。南街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全部实行集 体所有制,分配实行“工资十供给制” ,贯彻共同富裕的原则。工资向 一线工人、农业工人、外地工人倾斜。村集体免费向村民供给水、电、 气、食用油、面粉、鸡蛋,啤酒、节假日食品,村民免交入托入学、防 疫治病、人身保险、文化娱乐等费用,而农业税和各项提留均由村集体 负担。高标准现代化的村民住宅楼里的家电、家具、炊具、制冷、取暖 设备由村里统一配置。 南街村村民始终坚持学习《老三篇》和《邓小平文选》,唱《社会主 义好》。民兵日夜为毛主席的汉白玉雕像站岗。
第 二 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 本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本质
什么是经济制度?
什么是经济体制?
二者有何关系?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
含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的 经济基础。 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 根本标志。 当今各国的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可分为两类:
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最集中地 体现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 概括上。
二、社会主义本质
(一)社会主义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有哪些特征?
1 、 什 么 是 社 会 主 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 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 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 分化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在公有制基础上使 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实质 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 裕.
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的 基础和核心 内容是生产 资料公有制
无论怎样,南街村这些年的良好发展本身,就 证明其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对现实的南街村的 现状来说,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大力发 展社会生产力,把人民生活放在首位,实现人民 生活福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无论哪种经济制度或经 济体制,只要能够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 从中得到实惠,就是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含义:
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 即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它反映的是社会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的方式和经济 调节手段。
反映经济活动的组织与运行的不同特点。
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是人类通过自觉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 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资本主 义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生的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目标 是满足全体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为向共产主义过渡 度奠定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 说,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解放生产力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通过社会革命,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 新的生产关系,从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所以,革 命是解放生产力。 二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的、僵 化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使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 再受束缚和压抑,使有限的社会资源能够得到合理 配置,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解放生产 力的任务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改革和完善,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从总结社会主义发展 的历史经验教训入手,不断 对“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进行 思考; 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根本 任务和原则的把握,逐渐揭 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
2 社 会 主 义 与 解 放 发 展 生 产 力
决定生产关系的先进性
是形成人们在生产过程
中新型经济关系的基础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条件
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区别: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对整 个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要回答的问题是什 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对社会主义 经济关系的理论认识,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实质相区别)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 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 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 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6页,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同现存制 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 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 础上组织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区别:
2、二者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包括了生产力、生产 关系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对社
会主义的全面认识)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其包含的内容 来说,只涉及生产关系的问题,而不包括其 他方面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质的研
究,实际内容是研究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实质)
仿必须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Fra bibliotek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
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 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是否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 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 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国 现阶段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 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
第69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 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 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 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5页,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消灭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将失去其起 作用的基础,一切劳动产品将不再作为 商品来交换,对全部生产将实行有计划 的调节。 (5)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实行按劳分配原 则,而这种分配是不需要货币的中介来 实现的。
4 社 会 主 义 的 共 同 富 裕 目 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实现目 标。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是指社 会全体成员都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和 精神生活,促进其体力、智力获得全 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标 志着实现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富裕、 文明、民主。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南街村从“玩泥蛋起家”到“玩面蛋致富”,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1991年,成为省村办企业“亿元村”。2000年,产值突破14亿元,利税 6900万元,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 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 和“明星村”称号。王宏斌是党的“十四大”代表和临颍县委副书记。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 1、从社会主义产生的基础和根源,恢复了科 学社会主义的本义;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2、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来揭 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分别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 的根本目标
具体来讲:
1、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 本原则 3、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3 社 会 主 义 与 消 灭 剥 削 和 消 除 两 极 分 化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要消灭剥 削和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 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则,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一个渐进的过 程。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采 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因 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 分化的根本途径。
2、区别:
它们是不同层面的范畴。经济制度反映一个社会生 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 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 态。 因此: (1)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 制; (2)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 体制; (3)一定的经济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有不同 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人类通过自发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 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联系: ( 1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 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 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 济制度的要求; ( 2 )经济制度也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 制反映出来,通过经济体制的运作和改革使经 济制度得以巩固、发展和完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1)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生产过程中劳 动者在联合劳动的基 础上形成和发展平等 互利的相互关系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3)实行按劳分配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4)社会生产的 目的是满足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