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与大陆贸易逆差分析

台湾与大陆贸易逆差分析

台湾与大陆贸易逆差分析长期来祖国大陆对台湾贸易存在高额逆差, 已成为两岸贸易发展中最显著的特征。

截止到2002 年底, 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累计已达1826.77 亿美元, 显示出海峡两岸贸易往来严重失衡。

从两岸贸易发展总体进程来看, 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主要经历了四个形成与发展阶段。

大陆对台贸易呈现顺差时期(1970 年- 1979 年);大陆对台贸易逆差数额小然波动幅度较大的阶段(1980 年- 1986 年) 。

大陆对台贸易逆差快速增长时期(1987 年- 1993 年) 。

大陆对台贸易逆差增幅趋于减缓时期(1994 年- 至今) 。

一、变动特点综观两岸贸易发展的全过程, 可以看出, 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发展总体上呈现以下一些特点:1、大陆对台贸易逆差额与台商在大陆投资同步增长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的发展历史显示, 对台湾贸易逆差增长与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发展基本呈正比例变动关系。

上世纪80 年代以来, 祖国大陆经济保持快速发展, 加上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 大陆逐渐成为台商投资的热土。

截止到2002 年底, 台商在大陆已设立企业55691 家, 合同台资金额614.7 亿美元, 实际投入台资金额331.1 亿美元, 台湾已经成为大陆吸收外资的第五大来源地。

随着台商投资的快速增长, 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也在迅速增加。

从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发展与对台贸易逆差的变动曲线可以看出, 两者的变动走势有着较强的趋同性。

例如,1993 年台商在大陆投资金额增长199%, 同期,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的增幅也达到122%, 显示出投资增长对贸易发展的带动作用。

2、大陆对台贸易呈现逆差的产品较为集中从大陆对台湾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 对台贸易逆差商品主要集中于大陆自台进口的前四大类产品, 即机电类商品、塑料橡胶制品、纺织及其制品以及贱金属及其制品, 该四类商品的逆差额基本占历年大陆对台贸易逆差总额的90% 左右。

3、大陆对台贸易逆差地区主要为沿海四省市地缘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是大陆对外贸易发展较为突出的特点。

东南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

在大陆对外贸易中, 每年排名前10 位的省市占大陆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0% 以上。

这些特点在大陆对台贸易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从大陆对台贸易的地区分布来看, 沿海四省市即广东省、江苏省、福建省及上海市是大陆对台贸易的集中地。

上述四省市自台湾进口额都明显地大于对台出口额, 四省市的对台贸易逆差额占大陆对台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为89.8% 。

其中, 广东省为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地, 其对台贸易逆差占大陆对台贸易逆差总额的60.86% , 其次为江苏、福建、上海, 所占比重分别为11.6% 、9.5% 、7.87% 。

除此四省市外,其余省市对台贸易金额都相对小得多, 对台贸易逆差也不甚明显。

对台贸易逆差主要集中于四省市, 缘于上述地区是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主要地区。

据台湾方面统计,1991 年至2001 年, 台湾对广东、江苏的投资占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4.31% 、36.77%, 仅此二省就吸收了台商投资总额的71% 。

据外经贸部统计, 上述地区分别居大陆吸引台商投资排名的前四位。

二、逆差产生及增长原因( 一) 台湾当局实施限制性大陆经贸政策导致大陆对台贸易形成巨额逆差在两岸经贸交流中, 台湾当局一直实行“宽出严进”的大陆贸易政策, 严格限制大陆产品进口。

尽管台湾当局对此政策曾进行过多次调整, 但到台湾加入世贸组织以前, 台湾的10610 项进口产品中, 仅对大陆开放5640 项, 占台湾开放商品总数的53.2%。

两岸加入WTO 后, 为应对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及缓解岛内工商界的压力,台湾当局有限度地对大陆经贸政策再次进行调整。

2002 年2 月15 日, 台湾“经济部”公告开放2058 项大陆商品进口, 其中包括工业品1223 项、农产品835 项。

至此, 台湾允许进口大陆农工产品达7698 项, 占台湾开放商品总数的72.6% 。

从形式上看, 台湾当局减少了对大陆产品进口限制, 但是, 由于台湾当局采取的是“台湾优先、适度放宽“的大陆经贸政策, 对大陆开放的产品主要是大陆竞争力不强, 或岛内需求不大的产品, 而大陆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家电、通信、视听、成衣等机电及轻工产品类别则未开放或开放品种较少。

另外, 与台湾相比, 大陆部分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开放幅度较小, 迄今仅开放1312 项。

除对大陆农产品进口实行数量限制外, 还对大陆农产品进口范围进行限制, 即大宗产品及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允许进入岛内。

( 二) 大陆对台湾积极开放的经贸政策使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在两岸贸易间接、单向开放的局面下, 大陆对台多种优惠贸易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对台湾贸易顺差的形成及发展起了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 三) 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对大陆对台贸易逆差增长有着重要影响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带动了两岸贸易强劲增长, 同时也加剧了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的持续增加。

受两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两岸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生产技术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别。

继上世纪80 年代台湾产业结构顺利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及技术密集型转型后,90 年代中期台湾又基本完成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型, 形成了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进而进入了新经济发展时期。

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台资大规模地向海外转移, 尤其是向大陆转移的过程中实现的。

台湾传统产业及部分高科技产业移至大陆生产, 使两岸逐渐形成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产业分工合作格局。

在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中, 台湾基本处于大部分产业链的中上游环节, 其比较优势侧重于产品与技术研发、中高端产品制造及上游原料与零组件生产。

由于大陆承接了台湾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传统产业, 高科技产业中的低端生产环节,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 大陆已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 四) 台湾进口需求及其结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陆产品进口台湾岛内进口贸易增长缓慢,对大陆产品相对需求较小。

台湾是一典型的海岛型经济体, 受岛内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 其经济发展对进口贸易有较大的依存度。

但是,90 年代中期以后, 受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大量向海外转移、投资与消费不振、岛内市场狭小等多种因素影响, 岛内进口贸易发展较为缓慢。

据台湾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以来岛内进口贸易基本维持在1100 亿美元左右。

从1995 年到2001 年, 岛内进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仅为0.6%。

而同期, 大陆进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则为11.2% 。

2001 年大陆进口贸易额为2435 亿美元, 大体相当于台湾当年进口贸易额的两倍。

从市场需求结构来看, 近年来随着岛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台湾进口需求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根据台湾统计, 按照贸易产品类别划分, 台湾进口产品主要分为资本设备、农工原料及消费品三大类。

1995 年这三大类产品进口占台湾总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6.3% 、72.0% 及11.7%, 2001 年则分别变动为25%、65.7% 及9.2% , 这一变动趋势表明台湾产业结构的升级及调整, 使岛内对机械、电机设备、电子产品及精密仪器等资本设备品进口需求增大, 而传统产业外移则使农工原料进口比重下降。

近年来, 受台湾岛内政局不稳, 经济低迷及两岸政治关系恶化等因素影响, 岛内消费严重不足, 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进而使消费品进口有所减少。

由于大陆对台湾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农工原料, 部分消费品及部分资本设备, 台湾上述产品进口结构的变化, 则对大陆扩大对台湾出口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

台湾进出口产品要素构成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也导致两岸贸易失衡。

若按投入要素密集度类别分析台湾出口产品结构, 可以看出, 在按劳动密集度划分的产品出口中, 高劳动密集度产品在台湾总出口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中、低劳动密集度产品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在按资本密集度所占比重分类的产品出口中,高及中等资本密集度产品出口呈增长趋势, 低资本密集度产品出口比重趋于下降;从按技术密集度划分的产品出口来看, 高及中等技术密集度产品出口保持增长态势, 低技术密集度产品出口呈下降趋势。

上述变动趋势显示, 台湾岛内产业结构调整,使其出口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度较高, 而劳动密集度较低的产品上, 即台湾出口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因此, 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 出口额也在迅速增加, 进而对大陆保持较大的贸易顺差。

综上所述, 从政策层面上看, 大陆单方面对台湾积极开放市场, 增加台湾产品进口以及对自台湾进口产品实施税收优惠等经贸政策推动了两岸贸易的发展, 促使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不断增加。

在这一前提下, 台湾当局对大陆产品进口的种种限制性政策, 则加剧了两岸贸易的严重失衡。

从市场因素来看,近期, 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特点、台湾需求结构的调整、两岸在经济技术发展上的差距、以及市场竞争机制影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则使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变动呈增长的趋势, 且扭转这种局面仍尚需时日。

三、负面影晌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不仅对两岸经济发展有一定积极影响, 同时也对大陆的贸易发展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主要表现如下:1、大陆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增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 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台湾也在调整其出口市场结构。

美国曾一直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台湾对美国有着较大的贸易依存度,80 年代中期, 台湾对美国的出口依存度曾高达40% 以上。

由于生产成本和汇率的优势, 长期以来台湾对美贸易有着较大的贸易顺差。

随着“新保护主义”在美国兴起,台湾与美国间的贸易摩擦日趋白热化。

美方不断要求台湾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和提升台币币值, 以缩减美国对台贸易逆差。

在美国的重重压力下, 台湾为了经济和政治的双重目的, 不得不采取开放市场的措施,缓解与美国的贸易矛盾。

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大陆转移, 进而使台湾原本对美国的直接贸易, 变为将输往美国的商品在大陆加工后, 转由大陆对美欧等国际市场的出口。

随着台湾产品对大陆出口增多, 台湾将对美国的部分贸易顺差也转移到大陆, 因而减少了台湾与美国的贸易摩擦。

与台湾相比, 大陆与美国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

从1993 年至2001 年, 大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扩大了4.5 倍, 除2001 年略有下降外, 其余每年皆在增长且增长幅度较大。

其中固然有大陆出口水平提高的缘故, 但与大陆台资企业出口增多也不无联系。

由于大陆台资企业利用了台湾与大陆的双重优势, 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产品竞争力增强, 进而导致大陆与美国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