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的过程(不同角度)(P1)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P1)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特点(P5)1综合性:表现在手段、对象、数据统计及分析2连续性3追溯性环境优先污染物(概念)(P8)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水体污染分类(P34)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物质造成的污染。
水质监测方案(地面水、水污染源)(P41-47)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河流断面布设、监测垂线布设、采样点位确定)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
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
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
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另外,有时为特定的环境管理需要,如定量化考核、监视饮用水源和流域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还要设置管理断面。
采样点的确定设置监测断面后,应根据水面的宽度确定断面上的监测垂线,再根据监测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
根据水面的宽度监测断面垂线的设置垂线上采样点的布设q采样点的设置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1)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监测12次,采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2)对于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监测次数不少于6次。
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
流经城市或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全年采样监测不少于12次。
采样时间为每月一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
底质每年枯水期采样监测一次。
(3)潮汐河流全年在丰、枯、平水期采样监测,每期采样两天,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应采集当天涨、退潮水样分别测定。
(4)设有专门监测站的湖泊、水库、每月采样监测一次,全年不少于12次。
其他湖、库全年采样监测两次,枯、丰水期各1次。
有废(污)水排入,污染较重的湖、库应酌情增加采样次数。
(5)背景断面每年采样监测一次,在污染可能较重的季节进行。
(6)排污渠每年采样监测不少于3次。
(7)海水水质常规监测,每年按丰、平、枯水期或季度采样监测2~4次。
水样的保存方法(目的和方法)(P53)化学试剂保存法目的:让水样从采集到分析测定时间内,不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变化。
清洁水样72h,轻污染水样48h,严重污染水样24h。
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率。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物的氧化还原作用;用H3PO4调至pH为4时,加入适量CuSO4,即可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
水源地不可用CuSO4等化学试剂(2)调节pH:测定金属离子的水样常用HNO3溶液酸化至pH为1~2,即可防止重金属离子水解沉淀,又可避免金属被器壁吸附;测定氰化物或挥发性酚的水样加入NaOH调至pH为12时,使之生成稳定的酚盐等。
(3)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测定溶解氧水样需加入少量MnSo4溶液和KI溶液固定(还原)溶解氧等;测定汞的水样需加入HNO3(至pH<1)和K2Cr2O7(0.05%),使汞保持高价态;测定硫化物的水样,加入抗坏血酸,可以防止被氧化;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则需加入少量硫酸锰和碘化钾固定溶解氧(还原)等水样预处理(目的与方法)(P56-65)目的: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化合物。
了解各种具体消解目的与方法、富集与分离方法分类水样的消解(1)湿式消解法:1、硝酸消解法:对于较清洁的水样,可用硝酸消解。
2、硝酸-高氯酸消解法:硝酸和高氯酸都是强氧化性酸,联合使用可消解含难氧化有机物的水样。
3、硝酸-硫酸消解法:硝酸和硫酸都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其中硝酸沸点低,而硫酸沸点高,二者结合使用,可提高消解温度和消解效果。
测定水样中易于硫酸反应生成难溶硫酸盐的元素(如铅、钡)可用。
4、硫酸-磷酸消解法:有利于测定消除Fe3+等离子的干扰。
5、硫酸-高锰酸钾消解法:常用于消解测定汞的水样。
6、硝酸-氢氟酸消解法7、多元消解法8、碱消解法(2)干灰化法步骤:水样→蒸发皿→水浴蒸干→马弗炉→灼烧至灰白色→冷却→HNO3溶解样品灰分→过滤→滤液定容→测定不适用于处理测定含挥发组分(如砷、汞、镉、硒、锡等)的水样。
(3)微波消解法用微波作热源,从样品和消解液内部进行加热并伴随激烈搅拌,加快了样品分解速率,提高了加热效率,并消解在密封容器中,避免了易挥发组分的损失和有害气体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富集与分离(一)气提、顶空和蒸馏法气提、顶空和蒸馏法使用与测定仪挥发组分水样的预处理。
采用向水样中通入惰性气体或加热的方法,将被测组分吹出或蒸馏分离出来,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二)萃取法1、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是基于不同物质在互不相容的两种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进行组分的分离和富集。
2、固相萃取(SPE)法固相萃取法的萃取剂是固体,其萃取原理基于:水样中欲测组分和共存干扰组分与固相萃取剂作用力强弱不同,使它们彼此分离。
(三)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将水样中一种或数种组分吸附于表面,再用适宜溶剂加热或吹起等方法将欲测组分解吸,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四)离子交换法该方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
离子交换剂分为无机离子交换剂和有机离子交换剂两大类,广泛应用的是有机离子交换剂,即离子交换树脂。
(五)共沉淀法共沉淀是指溶液中一种难溶化合物在形成沉淀(载体)过程中,将共存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载带沉淀出来的现象。
共沉淀现象在常量分离和分析中是应避免的,但却是一种分离富集痕量组分的手段。
1、利用吸附作用的共沉淀分离该方法常用的载体有Fe(OH)3、Al(OH)3、MnO(OH)2及硫化物等,由于它们是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非晶体形胶体沉淀,故富集效率高。
2、利用生成混晶的共沉淀分离当欲分离微量组分及沉淀剂组分生成沉淀时,如具有相似的晶格,就可能生成混晶共同析出。
3、利用有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分离有机共沉淀剂的选择性较无机沉淀剂好,得到的沉淀也较纯净,并且通过灼烧可除去有机共沉淀剂,留下欲测元素。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2)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铬(六价铬、总铬)测定原理(P89)铬是生物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铬的毒性与其存在价态有关,六价铬具有强毒性,为致癌物质,并易被人体吸收而在体内蓄积,通常认为六价铬的毒性比三价铬的毒性大100倍,但是,对鱼类来说,三价铬化合物的毒性比六价铬的毒性大。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我国和其他国家普遍采用的标准方法ICP-AES法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总铬硫酸亚铁铵滴定法:适用于铬含量较高的水样。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酸碱指示滴定法(P93)溶解氧测定原理(碘量法)(P96)碘量法: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溶液和碱性碘化钾溶液,回实验后通过滴定法,以淀粉为指示剂,然后计算溶解氧的含量。
清洁水可用碘量法。
修正的碘量法:受污染的地表水和工业废水。
氟化物测定原理(离子选择电极法)(P102)氟离子选择电极法:选择性好,适用浓度范围宽,0.05-1900mg/L 。
总氮的测定方法(P110)其测定方法通常采用过硫酸钾氧化,使有机氮和无机氮化合物转变为硝酸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或离子色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3)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定义(重铬酸钾法的流程、原理)(P113-114)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 L 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 表示。
重铬酸钾法:标准方法。
在强酸(浓硫酸)溶液中,重铬酸钾法在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中还原性物质(氧化回流装置见图2.42 ) ,过量的重铬酸钾法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红棕色即为终点。
高锰酸盐指数(定义、应用)(P117)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称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mg/L 表示。
该指数常被作为反映地表水受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
生化需氧量 生化需氧量定义(P118)定义: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5天培养法流程、原理、计算方法(P118-120)五天培养法:水样或稀释水样充满溶解氧瓶,暗处20 ℃条件下培养5天,求出培养前后溶解氧差值,即BOD 5表2.2 由高锰酸盐指数估算稀释倍数乘以的系数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定义。
(P149)一次污染物: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常见的有:SO 2 , CO, NO X (NO, NO 2),颗粒物,其中包括毒重金属,3,4-苯并芘(BaP)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大气正常组分之间的反应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主要种类:臭氧,醛类,过氧乙酰硝酸酯,(光化学氧化剂),硫酸雾,硝酸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