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范文

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范文

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范文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部署,采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结构调整步伐。

23省政府先后成立了**省产业结构
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两个领导小组,开展了百名专家调研,制定下发了全省上业结构凋契规划和义施入案,纵织实施了“龙虎计划”、“百家优势企业活动”、名牌战略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等活动,并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

结合**实际,相继制定民《**省地方钢铁产业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产业政策及有关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结构凋整的意见等有关件。

去以来,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十*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组织实施“十五”计划,又制
定下发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意见》、(关于加快主要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省公司制企
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远作实施办法》、《**省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省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规划指导意见》、《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配套文件,为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到**年,**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6亿元,是1995年的1.76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国第13位上升到11位。

二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22.2:46.4:31.4调整到**年的16.1:50:33.9。

第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林牧渔业稳定增长、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等主要农产品产只属全国前列,乡镇企业保持快速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第二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医药、机械、食品等支柱产业及纺织、轻工等优势产业在改革调整中不断提高,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交通通信、商贸、旅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第二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省有关部门认为,**产业结构虽然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山矛盾和问题。

具体表现为“三低”:一是产品档次低。

主要工业品种初级品多,动密集型产品多,而市场需求旺盛的精深加工和名优新特产品少。

全国260种最具竞争力的居民主要消费品中**仅有3种,新产品产值率仅为3%,低于全内2.1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度低。

一产内部种植业比重过大,约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8%。

二产中采掘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高达64.5%,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仅占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0.7%。

第二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新兴服务业发育缓慢
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强。

二是整体竞争力低。

重点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始得比较早,从70年代末就围绕建设能源重化工某地着手结构调整。

选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

1996年省委七届二次全委会通过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是振兴山西经济的关键。

经过二十年的调整,山西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0.7:58.5:20.8调整到1998年的
12.9:53.5:33.6。

但山西产业结构目前仍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产业素质低,产品低级化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支柱产业单一化,煤炭、冶金所占比重过高;三是与沿海发达省份比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优势逐渐消失,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经济增长点,国内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

河南省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顺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变化为二一三,1992年进一步调整为二三一。

特别是“九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稳定实现了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万吨的目标。

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和畜牧养殖业比重进一步上升。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产业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较快,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6:47:30.4。

当前河南
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