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技术交底大全记录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技术交底大全记录
类管材、线缆、型材等。
(2)各类传感器、变送器、阀门及执行器、现场控制器等的进场验收要求。
○1 查验合格证和随带技术文件,实行产品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产品应有产品可证和强制性产品
认证标志。
○2 外观检查:铭牌、附件齐全,电气接线端子完好,设备表面无缺损,涂层完整。
(3)BAS 系统与变配电系统、空调与通风系统、电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的硬件接口、通讯线缆、信息传
输及通信式等必须相互匹配,其软硬件产品的品牌、版本、型号、规格、产地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产品
技术标准要求及双签订的技术协议要求。
○1 做好外观检查。外部设备、部插接件应完好无损,无变形。
○2 技术参数、性能指标等随机技术资料应齐全。
○3 缆线符合设计和合同要求,应具有产品出厂合格证、检验资料。
(4)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 处理及系统、显示系统、操作键盘、打印设备、储存设备以及操作台等
.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技术交底记录
工程名称 Xx 工程
编 号 xx-xx
分项工程名称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技术工程
交底日期 XX 年 XX 月 XX 日
施工单位 Xx 建设集团工程 xx 项目部
页 数 共 14 页,第 1 页
交底摘要 智能建筑工程中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系统检测和竣工验收
word 资料
.
d. 安装压差开关时,宜将薄膜处于垂直于平面的位置;风压压差开关安装离地面高度不应小于 0.5m;不应 影响空调器本体的密封性。
e. 水流开关的开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不宜在焊缝处或在 焊缝边缘上开安装;水流开关应安装在水平管段上,不应安装在垂直管段上。
组成的管理工作站(中央与区域分站)的设备(包括软件、硬件)品牌、型号规格、产地和数量应符合设计
和合同要求。
○1 做好外观检查。外壳、漆层应无损伤或变形。
○2 部插接件等固紧螺丝不应有松动现象。
○3 附件及随机资料、技术资料应齐全、完好。
○4 包装和密封良好,并有装箱清单。
○5 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型号、版本、介质及随机资料应符合设计和合同要求。
交底容: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用于对智能建筑各类机电设备进行监测、控制及自动化管理,达到安全、可靠、节能和
集中管理的目的。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监控围为空调与通风系统、变配电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热源和热交换
系统、冷冻和冷却水系统、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等各子系统。
一、施工准备
1. 技术准备
(1) 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
(2) 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案),并报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
(3) 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法及质量标准。
(4) 明确划分建筑物自动化(BAS)供货商与各子系统供货商之间的材料(设备)供应接口。双所供设备
必须满足系统设计要求或双签订的接口技术协议。
二、材料要求
(1)主材:中央站计算机、网关、DDC 控制器、各类传感器、变送器、阀门及其执行机构、桥架线槽、砂轮机、对讲机、专用工具等。
(2)测试仪器:数字万用表、示波器、温度计、精密压力表、标准信号发生器、兆欧表、接地电阻测试仪
等。
4.作业条件
word 资料
.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装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已完成机房、弱电竖井的建筑施工。 (2)预埋管及预留符合设计要求。 (3)设备机房施工完成,机房环境、电源及接地安装已完成,具备安装条件。 (4)空调与通风设备、给排水设备、动力设备、照明控制箱、电梯等设备安装就位,并应预留好设计文件 中要求的控制信号接入点。 (5)各系统的供电及二次线路的设计必须满足 BAS 系统检测、控制和要求,并应有双书面协议。 二、操作工艺 1)施工工艺流程 现场设备定位 → 管线安装 → 现场设备安装 → DDC 控制器安装 →校接线 → 系统连接、调试 2)施工要点 (1)现场设备定位与安装。 末端设备的定位与安装按设计和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 一般规定 a. 不应安装在直射的位置 b. 应远离有较强振动、电磁干扰的区域。 c. 室外型传感器应有放风雨的防护罩。 d. 并列安装的同类传感器,距离高度应一致,高度差不应大于 1mm,同一区域高度差不应大于 5mm。 e. 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 ○2 温、湿传感器的定位与安装 a. 风管式温、湿传感器 (a)应安装在风速平稳、能反映风温的地。 (b)应安装在风管直管段的下游,还应避开风管死角的位置。 (c)安装底座尽量采用轻质材料制作,安装处应用柔性材料及密封剂可靠密封,防止漏风。 b. 管道式温度传感器 (a)开和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不宜在焊缝处及其边缘上开 和焊接。 (b)感温段大于管道口径的 1/2 时,可安装在管道的顶部,感温段小于管道口径的 1/2 时,应安装在管 道的侧面或底部。 (c)安装位置应在流体温度变化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不宜选择在阀门等阻力部件附件、介质流 动呈死角处和振动较大位置。 (d)温度取源部件与管道相互垂直安装时,其轴线应予管道轴线相垂直相交;在管道拐弯处安装时,宜 逆着介质流向,其轴线应与管道轴线相重合;与管道呈倾斜角度安装时,宜逆着介质流向,其轴线与管道轴 线相交。 ○3 压力、压差传感器和压力开关的定位与安装. a. 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 b. 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在风管的直管段下游,应避开风管通风死角的位置。 c. 管道型、蒸汽压力与压差传感器安装。 a) 开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不宜在管道焊接处及其边缘处 上开及焊接。 b) 压力取源部件的端部不应超出设备或管道的壁。 c) 在水平和倾斜管道上安装压力取源部件时,取压点的位应符合:测量液体压力时,在管道的下半部与 管道的水平中心线成 0~45︒夹角的围;测量蒸汽压力时,在管道的上半部,以及下半部与管道的水平中心线 成 0~45︒夹角的围。 d) 蒸汽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蒸汽压力稳定的地,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或蒸汽 流动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