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上学期地理期末备考人教版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二、试分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稻土);河网密集,湖泊众多;耕地破碎,多为水田,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水热组合条件较差;地形开阔平坦,黑土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资源:石油资源丰富,周边有煤铁资源。

影响:1、对农业:长江三角洲在良好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到三熟;河湖水面广,水产业发达;2、对商业:水运发达,商业贸易发达;3、对工业:依靠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对农业: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分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2、对工业:利用石油和周边地区的煤铁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3.全球定位系统(GPS)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地理信息系统(GIS)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荒漠化:1、分布: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包括:沙漠化-西北;次生盐碱化-华北灌溉农业区;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红色荒漠化-南方地区丹霞地貌;二、盐碱化成因:1、气候干旱,蒸发旺盛;2、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富集地表,盐碱化严重;3、地势低洼,排水不畅;4、过量使用化肥;5、沿海地区海水倒灌;三、治理盐碱化的措施:引淡淋盐;排灌结合,合理灌溉,滴灌喷灌;防止海水倒灌,营造红树林,建沿海堤坝;四、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1、地理位置和范围:位于温带,深居内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中国西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少;3、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盆地和山脉相间分布,三山夹盆地;4、河流:内流河为主,径流量少,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冬季断流;5、植被:稀少,以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五、天山北坡迎风坡:盛行西风带来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气遇天山北坡抬升形成地形雨;六、风沙活动(沙尘暴)原因: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壤以疏松沙质沉积物为主,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力大(冬季西北风)成因:离冬季风源头近;地形坦荡植被稀少,对风阻力小,风力大;七、荒漠化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2、人为因素(决定因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本);人类活动不合理(直接):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八、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合理利用水源: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利用地下水)、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防止过度引河流水灌溉);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生物措施-防护林;工程措施-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还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森林的作用-大自然总调度室:环境效益--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生态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二、热带雨林1、分布:南美洲的亚马逊;非洲的刚果盆地;亚洲的东南亚;2、雨林全球环境效应调节全球气候;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地球之肺”“蓄水海绵”“基因宝库”“医学宝库”3、雨林生态脆弱性—土壤贫瘠(砖红壤):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和养分被植被吸收;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三、亚马孙开发原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牧场;四、巴西迁都原因(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气候更加凉爽;巴西利亚位于国土中央,便于管理,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五、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六、湿地生态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七、湿地破坏的影响:气候变干,温差变大;水土流失;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灾害频发,调蓄能力减弱;八、沼泽的成因:纬度高,温度低,蒸发弱;降水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冻土广泛发育,下渗弱,排水不畅;凌汛现象,排水不畅;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九、保护湿地的措施:禁止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对湿地的保护意识;退耕还湖、还沼泽;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植被,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加强水污染的防治,提高水质等。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一、能源的分类: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沼气);非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2、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其他为新能源;3、清洁能源:天然气、水能和新能源;二、晋煤开采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大同煤田为动力煤,河东煤田主焦煤;开采条件好,煤层厚埋藏浅,露天煤矿;2、市场广阔: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3、位置适中,交通便利:铁路-海运;三条重要铁路线:大秦线(大同—秦皇岛);神黄线(神木—黄骅港);焦兖日线(焦作—兖州—日照港);三、我国能源供求面临五大挑战:1、人均资源少;2、人均能源消费量低-经济落后;3、单位产值能耗高-技术落后;4、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5、能源安全受到威胁;四、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铁路为主,公路为辅;加强煤炭加工转换,一建坑口电站,二发展炼焦业,输出焦炭;五、输煤与输电利弊对比:输煤优点:本地大气污染较轻;水资源消耗少;缺点: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运输压力大;输电优点: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交通压力小;缺点:本地环境污染严重;水消耗大,加剧水资源短缺;六、煤炭的综合利用:问题:产业结构单一(以煤炭工业为主);解决: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七、山西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采取了哪些措施?影响:(1)生态破坏: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导致地面沉降,地下水水质、水量、运动状况受到影响;(2)环境污染:煤矸石、煤泥处理不当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占用耕地;煤的洗选、煤矸石自燃、燃煤发电、炼焦等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措施:(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及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2)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重化工业,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工业和旅游业等;(3)“三废”的治理:煤矸石、煤泥充分利用,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对工业废水进行沉淀净化;(4)生态恢复:充填矿坑和塌陷区,进行土地复垦,植被再造等。

八、分析山西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原因:(1)地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再加上太行山对东南季风的阻挡,降水较少;(2)人口增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需水量大;(3)能源重化工业的发展,水污染严重。

解决措施:(1)开源:引黄入晋;(2)节流:提高节水意识,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对水污染的防治。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一、河流对聚落形成影响:1、水源丰富,提供生活生产用水;2、河流沿岸形成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3、便利的水运交通;4、利于农业生产,利于聚落的形成;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1、田纳西河水系特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汇入俄亥俄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程较长;流域面积大、;流向自东向西;支流众多;2、自然背景(1)地形:多山,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2)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冬春降水多,夏秋降水少;(3)水系水文: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较大,流量季节变化大;(4)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铜等;三、流域综合开发:流域开发核心----河流梯级开发;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灌溉、养殖;四、阿斯旺大坝利弊(1)利:灌溉、防洪、发电、养殖、通航、旅游;(2)弊:1、下游水量少泥沙减少,河流沿岸土地肥力下降;2、河流入海口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3、下游水位下降,海水倒灌,三角洲面积减少,海岸线受海水侵后退,土地盐碱化加重;五、总结流域开发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及产生的影响。

(1)毁林开荒、过度开垦、滥采乱挖矿产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2)高强度或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土地退化,农业衰落;(3)沿岸农业、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河流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4)无节制引水灌溉导致径流减少,河流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不合理灌溉还导致干旱地土壤次生盐渍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