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事件引发的道德思考
2011年10月,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
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由此发酵成了全民反思的对于道德的大讨论。
为什么大家对小悦悦事件如此关注呢?因为这起悲剧所呈现的人心冷漠、道德滑坡令我们不寒而栗。
我们也有子女,我们也有朋友,我们也有街头需要人搀扶的时候,我们也会有需要他人伸出援手救助的一天,那么在此时此刻,我们还能指望谁呢?小悦悦事件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是他给我们所有人发出了危险的信号,敲响了凄厉的警钟。
小悦悦事件让大家真实感受到了诸如“礼崩乐坏”、“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等等负面情绪。
小悦悦事件最让人心寒的是从小悦悦身边走过的18位路人,他们或视而不见,或停下观望,或绕道走开、但是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救助,哪怕拨打急救和报警电话。
18位路人为什么会如此冷漠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析。
早期中国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传统纽带,多是熟人之间交往,而现代社会的转型渐渐破坏了这种传统的人际交往关系。
小悦悦事件是因为信仰缺失,信仰的丧失致使人们对生命缺少了几分敬畏。
没有信仰,导致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持,没有统一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
功利教育使得我们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的本能,任何情况下都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行善有风险,出手要谨慎”,把此事件归于世态的炎凉,环境的使然,助人反被讹诈,使得人们面对此种情况不敢伸出援助之手。
归根结底是案件涉及人性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善与恶,触碰着人们对于“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拷问社会诚信和道德。
使得人们对碰到诸如需要救助的人的时候产生了矛盾、观望的心理。
道德行为是自觉自主的事情,在需要救助而没有实施救助的行为者并没有必须要负责的法律责任。
即使想要救助,但是如果被救者道德水平低下,救助者反倒得不偿失。
这也是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冷漠的原因。
传统道德及其实践却停留在了口头上,或仅是在书本中,随时等待被提取和利用,反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管闲事”成为了大众的口头禅。
一场五折的网购促销,能导致服务器被挤爆;一个所谓的光棍节,能导致各大娱乐场所场场爆满。
而中国的弱势群体,却很少受到关注;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却被认为是炒作。
人们在快速追求利益的路上,是否能够停下来,或许只是放慢脚步,做些所谓的闲事。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和外在的美丽相与的,还有内在的美。
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我们从小就熟记于心的名言,有多少事后被实践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大家继承、维护和发扬。
法律的制定,是遵循公平、正义的道德准则,凭着立法者和司法者对公平、正义观念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识,对人们的外部行为进行限制。
对于肇事者,法律可以限制他的权利和自由,但这种外部的限制是把双刃剑。
有的人在躯体被限制的同时,灵魂却在升华,继而恢复对道德的信仰;有的人在躯体被限制的同时,他的灵魂也腐烂在了里面,即使重新获得了自由,他还会继续践踏法律,危害社会。
只有道德,尤其是德,才是改变人心的终极武器。
盲目改变自己身上继承来的历经千年修炼的道德,急于脱掉身上这层“俗气”的外衣,不做“老好人”,只做“理性人”,努力尝试改变和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会向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受到规律的惩罚”。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很多价值关键受到冲击,此前,南京天津的事件,助人者却要承担责任,社会价值出现了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表示,现在的我们变成一个金钱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
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是人性的双重缺失。
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有社会的、制度的、也有法律的,另外中国法律应该确保救人者,使其免受冤枉。
其实现在有很多人,比如他帮助老人,他把撞倒的人扶起来,他并不想求好报,并不想贪图回报,他只是想不受伤害就可以了。
但是这样的愿望,已经变成了奢求。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批评,但是更需要动力,一起告别冷漠,这不仅仅是一种呼唤,更是需要千万人,拿出自己的行动,在别人遭难的时候伸把手,在老人跌倒的时候帮忙扶起等等。
至少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道德底线的共识,或许你无法和行凶的歹徒搏斗,但你可以打电话协助交警,这便是举手之劳的热心,多一点举手之劳,便会多一些温暖。
也许会多一些更高标准的勇敢,我们这个社会需要道德底线,逾越道德底线,就如同18位路人一样,碾过世人的心,冷冰冰的社会绝不是我们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