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作。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江苏常熟人(一说富阳人)。
分前后两段。
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色。
元代的绘画,水墨山水画是主流。
黄公望在从事山水画创作以前,曾游历了不少名山大中川,长时间生活在山林之中,深入观察、研究山水的特色。
他住在江苏松江时,在松江通海的地方,看激流轰浪,风雨交加,也不在乎,住在常熟虞山的时候,经常观察虞山早晨和黄昏,阴天、雾天与晴天的不同景象,注意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山色变化。
这一些,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这幅7米长、30多厘米高的山水画长卷,向来被认为是黄公望的山水画的代表作。
创作这幅画时,他年近80,费了几年时间才画成。
值得高兴的是,经历了630年漫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件著名的山水长卷的一部分。
它能流传到现在,有一过不平凡的经历。
这幅画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画家辗转收藏,后来,到了一个姓吴的收藏家手里。
他临死时,嘱咐家人将《富春山居图》等书画烧掉,作为他的殉葬品。
幸亏他的儿子不忍这幅名画成灰,从火中救出此画,保存下来。
但画的开头和中间部分已被烧毁。
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成为前后两段。
后一幅《剩山图》于1956年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1956年10月间,上海中国画院举办宋元清名画展览时,第一次和人民群众见了面。
展开局部的《富春山居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两岸的秋天景色:几十个峰峦,形状各异的数百棵树木,姿态万千。
山间江畔,有村落、有亭台,有小桥,有渔舟,有飞泉,有茂林,雄秀苍莽,动静结合,幽雅兼蓄。
全卷用笔洗练、流畅,气韵高远,具有雅洁淡逸的绘画风格。
这给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带来民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