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及其比较
摘要: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之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复杂,管理制度
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变革就变得尤为关键,而其中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备受关注,每年媒体都会报道大量的安全生产生事故。
事故的多发,伤亡的人数,财产的损
失等等情况更突显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本文希望通过相关的研究能够有助于企业构建安全管理模式。
关键词:企业发展;安全管理;模式
引言: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安全生产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
财产损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造成29519
人死亡。
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是仍不容乐观。
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安
全管理模式水平较低,主要依赖政府部门的强制监管,距离企业自主监管差距非
常大。
可以说低水平的安全管理是事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从
安全管理模式为出发点,探求安全管理的可行手段,提升企业应对安全事故的主
动性,对于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促使企业的良性发展
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状况
按照发展的阶段可以将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
1.传统模式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被动的应对,也就是先发生事故,暴露问题,再解决,主
要进行事故管理和经验管理。
根据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汲取前次事故的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故继续发生,非常依赖个人的主观经验,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且
一次事故之后通常只能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
2.对象型模式
安全管理模式发展到这个阶段,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要素
之上,侧重在人、设备、流程本身。
相较于上一阶段,此阶段主动性更强,着眼
于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隐藏风险。
同样存在被动滞后的特点。
3.过程型模式
这个阶段追求的是事故的0概率,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保证,采取标准化的
操作流程,对员工全面教育、对全面管理。
追求最大程度避免事故的发生。
4.系统型模式
此阶段以系统工程论为理论基础,对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
风险评估。
主张透过预防管理的机制来消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此阶段主
要是依靠企业的自我约束,主动的去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二、具体模式之间比较
企业安全管理的目的在于消除安全隐患,涉及到的内容很多,笔者认为其中最
为重要的一环就是风险的控制,四种模式的区别也就体现在风险控制能力上。
1.传统模式
这是安全管理最初级模式,是一种微观的控制方案,并无风险分类,只能针
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补救,对于存在的隐患和不确定的因素很难做到及时的响应,无论是风险控制等级还是处理效率都是最低的。
2.对象型模式
这种模式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比如对工人不当行为的及时纠正,有安全隐患
的设备及时排查,简而言之就是哪里不行管哪里,将风险按照属性进行分类在风
险控制措施上会进行一定的管理控制。
但是专注于个别对象的行为,也会导致对
于其他领域的忽视,不能有效的防控安全隐患的出现,根本上仍是事后补救。
3.过程型模式
这个模式的针对重点是企业经营流程之中所存在的管理缺陷和隐患,开始以
以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安全管理。
会依据风险按大小进行分类,来确定处理的优先级,风险控制上通常会使用工程技术控制。
风险控制能力较上一阶段提升很大。
但是问题很明显,就是依旧是要在事故发生之后的行动,仍然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还是缺乏主动性和自我排查的机制,不过此种模式的会将目标定的很高,追求零
事故。
4.系统型模式
这是一种高级的安全管理模式,着眼的是整个系统,利用科学的手法对于企
业的整体经营活动进行最为全面客观的控制,对于企业经营过程存在的各种风险
和隐患事故都要进行及时的预防和控制,力求防患于未然。
这里会将风险以企业
的接受等级进行划分确定优先级顺序,有针对性的进行管控,能够有效的控制安
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工伤事故还有各种不必
要的风险。
能够进行及时控制和预防的就一定要提前行动。
帮助企业建立更主动
更有效的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是目前效率最高的安全管理模式。
三、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的企业基本都有开展有关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内容,建立安全生产管
理制度,程度高低各有不同。
从阶段划分的角度上来看,大部分都处在过程型模
式的这个阶段。
并没有达到最佳管理模式自主管理,自我约束。
原因主要在以下
几个方面;
1.管理层安全意识淡薄,态度消极
一部分企业的负责人,没有正确认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企业的一
笔负担,没有认识到事故发生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态度上被动应付,对于安全管
理的相关方法和技术没有深入了解,也不会主动的去了解。
将安全管理的主动权
交给上级安全管理部门进行。
检查出问题再解决,或者是事故发生之后再排查。
其后果往往是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2.员工参与度不够
许多企业对于员工安全生产的宣传不足,员工基本不参与或很少参与安全生产
的相关工作,缺乏安全生产的意识。
安全管理不能做到全体、全过程、全方面的
管控,这样的安全管理流于表面,并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反倒是因为员工安全
意识的不足而产生大量的安全隐患。
3.现场管理的执行力不够
国内的不少企业其实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但是安全事故仍然不断的发生,究其原因在于在实际的工作中的执行并不到位,走过场,流于形式的情况相
当普遍。
四、对于我国企业构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建议
构建企业安全模式,应当着眼于一下四个力:
1.管理层的领导力
安全生产对于企业也是效益,这一点管理层尤其要明确。
降低不必要的损失就
是为企业争取效益。
领导干部要重视安全管理对于企业的意义。
将安全管理作为
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创新制度,加强宣传,改进技术这些实际的工
作都需要管理层的切实参与。
2.员工的参与力
安全生产事关企业兴衰,上到管理层下到全体员工都是安全管理的一份子,而员
工的参与更是安全管理模式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
这里沟通的作用就尤其的关键,在工作中要着力构建上下级的双向沟通渠道,变“自上而下”的任务布置为“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
从组织制度到奖励机制下手,提升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有助于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且有效的排除。
3.现场管理的执行力
再好的模式不过执行的不到位,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场作为企业生产
的主要场所,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
生产现场的环境较为复杂,需要捋顺操作
流程,明确这环节的人员职责以及奖惩制度。
安全预案的制定,预防机制的建立。
这些都需要严格的执行力作为保证。
4.先进技术的推动力
技术的进步为安全管理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手段,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内容复杂却又关系重大。
人工处理难免会出现遗漏,这个时候可以利用技术设备
弥补不足,提高响应时间,提升安全管理的效率。
结论
安全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偏废。
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
种多样的。
只有主动发现主动解决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企业自身也
可以得到保障。
系统性的管理模式必然会成为日后安全管理的主流,全系统风险
监控,预防为主的观念,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的改进管理的思维,
其积极作用不仅仅是在安全管理这个层面,更是对企业整体都有很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闫志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与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3):101-102.
[2]徐向荣.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21): 240
[3]张瑜照.EPC模式下水运工程总承包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难点探析[J].交
通与港航,2018,5(05):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