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和南海战略稳步推进,相关国家忧其利益受损,极力介入南海事务,企图搅乱地区局势,致使我海洋资源受掠、南海主权受侵、国家安全屏障受险。
可以说,南海争端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是“亚洲四大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南海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主要围绕南海问题的复杂成因、当前南海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应对南海问题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南海问题;成因;现状;对策南海,又称南中国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世界上一些重要的战略航线的必经之地。
随着南海问题的持续升温,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南海问题的热潮。
南海问题形势复杂,研究南海问题的成因、当前现状及应对策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南海问题的成因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围绕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及部分海域的管辖权形成了六国七方的争端局面,近年来,域外大国以南海争端为借口插手南海事务,以谋取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
可以说,南海争端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被称为“亚洲四大热点”问题之一。
南海问题的出现,成因复杂,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自然资源丰富。
南海石油天然气储藏量超过 200 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矿物资源丰富,含有锰、铁、铜、钴等 35 种金属和稀有的锰结核;岛上生长的植物耐盐、耐旱,生长茂密;鱼类资源丰富,有 1 500 多种,特别是马鲛鱼、石斑鱼、金枪鱼等,产量很高,经济价值极大,是中国渔民远海捕鱼的主要品种;海鸟种类多样,栖息繁衍在各个岛屿上,多年以来,南海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
然而,在 1968 年,南海的风平浪静被一份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勘探报告打破了,南沙海域成为东南亚国家目光聚焦地,海上岛礁不断遭到周边国家蚕食。
可以说,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南海争端产生的直接原因。
2.国际海洋法不健全。
二战后,在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独立运动此起彼伏,广大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一系列反对海洋霸权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斗争。
1982 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深海大洋海床底土及其资源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确认了 12 海里的领海和 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制度,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内资源拥有主权权利。
但“专属经济区制度”忽略了一些海洋国家对某些海域的历史性权利因素,客观上导致了海洋邻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
近年来,中国周边海上邻国伺机扩大海洋权益,疯狂抢占南海岛礁,严重威胁到了中国周边安全,成为中国地缘安全环境中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
3.地缘战略意义独特。
南海是东西交流的主要航道,有着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作为西欧—中东—远东海运航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是国际海上交通运输最繁忙的交通线之一,也是我国联系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及欧洲国家,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南沙诸岛,是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道要冲,扼制整个南海地区海上交通线,对马六甲、巽他和望加锡等海峡产生重大影响。
每年,全球有半数以上的超级油轮都要经过南海水域,据统计,每年经过南海地区的油流量,是苏伊士运河的 5 倍、巴拿马运河的 15倍。
日本和韩国 90%以上的石油进口、中国台湾地区 98%以上的石油进口都必须经过该区域,我国现阶段有近 9 成的能源进口都得经过南海海域[1]。
控制了南海岛礁,就意味着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香港到新加坡,从广东到马尼拉,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及欧洲的海上航线。
可见,在保障全球能源运输方面及军事战略意义方面,南海有着重大的地缘战略价值。
4.国人海洋观念淡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长期受“陆权至上”观念束缚,海权意识淡薄,与“泱泱中华帝国”意识极不匹配。
中国陆地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约 300 万平方公里,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洋是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
然而,数千年来,在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里,海洋文化没有合适的位置。
在扞卫国家安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封建统治者始终坚持“重陆轻海”。
“安土乐业”“固守陆地”心理使整个民族形成了一种内向型思维特点。
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大多来自海上,在被动挨打中,国人深感:“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强于世界者必先胜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
二、中国南海问题的现状南海,又称南中国海,遍布大小岛屿,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岛。
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群岛,经过 1974 年西沙海战,由解放军控制,中沙群岛仅露出水面的黄岩岛,故西沙、中沙群岛(黄岩岛之争后)为中国大陆实际控制;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控制。
而南沙群岛的情况复杂得多:越南非法占据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非法占据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非法占据南沙西南部海域。
南海争端争执的焦点就在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岛礁最多、分布最广、争议也最多,因此南海问题集中体现为南沙群岛及其海域争端。
南沙群岛 ( 古称“万里石塘”西方称 The spuyslyis-iands) 位于北纬 3°37至 11 ° 55 ′,东径 109 ° 43 ′至117° 47′,南北长大约 550 海里,东西宽约 650 海里的海域;西起万安滩,东至海马滩,北至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总面积达万平方米海里 ( 约合万平方公里 )。
南沙共有 230 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其中能露出水面的有 36 个。
陆域面积合计约2平方公里,即使最大的台湾驻守的太平岛,面积也只有平方公里。
在南沙又可分为东、西、南、中 4 个岛礁群。
南沙海域西接印度洋、南抵大洋洲、北通东亚,组成了四通八达的海上航运线。
南海是全世界唯一存在岛礁、海域、大陆架主权和主权权益的多边交叉争议、并且争议面积最大的海域。
目前,中国南海呈现“五国六方”占据状态和“六国七方”争端。
所谓“五国六方”占据,是指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在内的“五国六方”占据状态。
在南沙群岛中,属于中国控制的只有 9 个,其中中国大陆占 8 个,台湾占 1 个,而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所占的却多达 45 个。
截止目前,在南沙群岛中,我国海军仅守卫着永暑礁等 8个岛礁,国民党海军则驻扎在最大的岛屿 -- 太平岛上;越南已占据了29 个岛礁,菲律宾占据了 8 个岛礁,马来西亚也占据了 5 个岛礁,文莱占据 1 个岛礁。
南沙群岛 230 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都不在中国大陆的实际控制下,除了太平岛,其他都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侵占。
所谓“六国七方”争端,指的是南海周边的六国七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在南海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上存在的分歧和争端。
南海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几个声索国,围绕南沙群岛部分岛礁领土争议和海洋管辖权争议,形成的一个地区性的海洋争端。
其核心是领土归属争议。
就当前形势而言,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局势整体上没有大的改变,虽然南海问题在不断升温,但总体而言是可控的。
三、南海问题的对策及思路南海问题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必须直面的重大战略问题。
如何有效化解海上分歧、管控危机、促进合作共赢,应在吸取以往实践经验基础上,着眼长远、胸怀大局、综合施策,确保我南海正当权益及国家战略安全。
(一)着眼长远发展,制定完善南海总体战略“谋全局者,谋万世”。
习主席谈南海主权问题时明确指出: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这为我们应对南海问题指明了方向。
进入 21 世纪,美、俄、日、加、澳等海洋大国相继制定了国家海洋战略和政策,对我国发展海洋事业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国家发展与海洋越来越密不可分,已将海洋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在海洋立法、海权维护、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在面临南海问题挑战和危机时,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措施。
因此,必须着眼长远发展,深入思考如何“跳出南海来解决南海问题”,尽快制订与海洋强国战略相匹配的“南海战略”,规划出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为涉及南海事务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提供有效指导。
(二)强化顶层设计,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
未来,我国应加快海洋事务管理机制的改革步伐,加强涉海部门内部协调和整合,成立由国安委牵头,外交、公安、海洋、军队等单位参加的海洋发展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国家海洋发展事宜,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南海事务,优化事务机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管理和制度体系,加以强制推广落实,提升综合管理水平,解决阻碍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现存的体制障碍。
要形成“大海洋”观念,从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角度把握海洋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以适应21 世纪全球海洋竞争的新形势,争取我国在海洋上的有利态势和战略利益,才能积极应对南海方向面临的严峻挑战。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制,强化涉海法理维权人才队伍培养,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我国南海权益,完善涉海司法和仲裁体系机制。
(三)开展谈判磋商,倡导外交双轨思路“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同时良好的南海安全局势也有利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我们可借鉴陆上领土争端经验,逐步扩展至海洋岛礁问题解决。
对美日等域外国家,应坚定南海政策的立场,同时加强与其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合作,形成政治互信、经济共赢、外交互助的良好局面,使其在南海问题上,更多考虑大国间的政治和经济等全局利益,促使其减少甚至不干涉南海事务,争取不把南海问题变成域外问题,避免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军事化,有效解决南海问题中的外部“绊脚石”。
对越菲等南海周边国家,坚持在恪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基础上,早日制定《南海行为准则》(COC),同时大力倡导“双轨思路”,通过共同开发推动与东盟相关国家达成谅解,进而为解决南海争端创造有利条件。
(四)深化务实合作,形成互利互惠局面“合则强,孤则弱”。
当今世界,无论中国与美日等国,还是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均已渗透至方方面面。
因此,在解决南海问题时必须将经济考量纳入其中。
一方面,加强资源合作开发。
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积极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开发的合作机制,在不同的国际市场梯次中实现进一步的合作。
另一方面,巩固地区经济贸易。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序推进,将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经济发展依赖程度更高,民众对经济发展所获得的幸福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