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上,应收账款是一种债权,应收账款质押是一种权利质押。
就担保法第七十五
条承认的可以用于质押的权利品种看,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所代表的也是一
种债权。
这些债权与普通应收账款债权的区别在于,这些债权由于有一定的书面凭证作为
记载而表征化和固定化了,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物化的性质。
而普通应收账款债权由于
不具备类似的权利凭证作为表征,在权利的公示、权利的期限及金额以及支付方式等要素
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在作为质押的标的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是,担保法第七十
五条第四款关于“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之规定,给普通应收账款债权质押的合法性
地位留下了空间。
从国外的立法来看,应收账款作为一种普通债权来设定质押,也得到许
多国家如德国、瑞士等的立法承认。
(一)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风险
市场经济中,根据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市场主体是理性最大化者,市场主体在从事市
场活动时的目的在于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构成完美的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市场信
息的完全、有效性。
然而,基于时间和其它因素的限制,市场主体并不能掌握市场中的所有
信息,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
正是为了防范并规避市场风险,信用才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信用制度的存在,使得人类的合作得以不断扩展。
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信用缺失必然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障碍。
具体到融资业务,贷款人在放贷时需要考虑放贷资金能否收回的风险。
贷款人在是否放贷、放贷额度等方面是有所选择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贷款人如何找到信用度高、能够按期还贷的借款人。
在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由贷款人逐一审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不免费用过高,放贷
后的监督合同履行的成本更为高昂。
而且,贷款人因审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及监督履行而支出的高昂费用最终会以增加贷款利率的方式由借款人承担,使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增加,阻碍
了可能发生的融资活动。
(二)担保制度对信用风险的规避
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巨大活力进而对融资的大量需求,是现代担保制度得以产生并发展
的根本原因,担保制度分为人保与物保两大种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我国“由个人
和第三方提供担保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5%;由担保物担保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4%;同时由担保物和第三方保证担保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6%”,发达市场经济融资担保主要是物保的
方式,“大约70%—80%的贷款都是有担保物的贷款。
担保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的问题,激励借款人偿还贷款。
”(P3)然而,“在当下之中国,能够为银行所接受的担保物往往只能是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和房屋,并且,土地、房屋的抵押登记、评估等各项
费用均十分高昂,不动产抵押登记手续包括抵押登记、评估及抵押的实现费用等,其成本占
到了质押成本的20%左右”(P3),如此高昂的费用使借款人不得不转向有体动产和权利的担
保方式。
动产质押限制了债务人将质押财产用于商业运作的能力,限制了动产担保制度的发展,“实践中,动产质权往往仅适用于个人消费融资的情形,而与现代商事融资几乎没有关系。
”(P20)在此情形下,权利质权的重要性得以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