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章动物的排泄(内环境的控制)

第10章动物的排泄(内环境的控制)


3. 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
原尿经过肾小管分泌的K+ 、H+ 、
NH3 等最后形成终尿排出体外。 • 所谓分泌是指小管上皮细胞通过
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排放
到小管液中的过程,如H+ 、NH3 等的分泌。 • 所谓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消耗 能量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主动转 运到小管液中的过程,如某些药
1 .渗透调节的必要性
• 渗透调节:体内水和盐类含量的调节,也 就是体液渗透压的调节。
•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首先要保证体内体液中 有适量的水分、适量的盐类和营养物质。 • 如出汗排除水分和盐类,排尿等维持内环 境稳定。
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蛋白质、核酸的代谢产物。如排尿。
水生动物:氨
陆生动物:尿素
鸟类、爬行类:尿酸
HCO3
管腔:小管液
-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
细胞间液
血 液
Na HCO3 Na+ HCO3 H+ H2CO3
逆向 氢泵
Na+ H+ HCO3 H2CO3 碳酸酐酶 -
钠泵
Na
+
HCO3
-
NaHCO3
H2O + CO2
CO2 + H20
⑤葡萄糖的重吸收
– 葡萄糖的重吸收的部位仅限于近球小管(主要在近曲
3、肾脏足人体最重要的 排泄器官 肾脏的组成
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 壁脊柱的两侧,左右 各一个。
——形成尿的场所 输尿管
膀胱(600ml) 尿道
排尿的通道
皮 质
肾乳头
肾脏结构
髓 质 肾 盂
肾单位
肾 单 位 肾小管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分布在皮
分布在
皮质
质和髓质
肾小管:
1)近曲(端)小管, 2)髓袢段(粗、细) 3)远曲(端)小管
酸、氨等较少。
• 含有很少量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微量的还原糖、酮体
和胆色素。
(三)尿的理化性质
1 颜色:淡黄色
2 比重:1.015-1.025 3 酸碱度:pH在5.0-7.0之间
5.尿的形成
(1)肾小球的 滤过作用——形 成原尿 (2)肾小管 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 的分泌作用 形成 终尿
尿的形成和排泄: 原尿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
思考题
1、简述肾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2、肝在稳态中起哪些作用?
3、人是如何控制内环境的稳定的?
3.发热是一种病理反应
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干扰因素:
致热原使调定点↑ 孕激素使调定点↑
第二节、体液调节
——(渗透调节和排泄)
1.动物渗透调节的必要性,动物必须排除体
内的含氮废物
2.动物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1 排泄系统 3.2 尿的形成 3.3 尿渗透压的调节 3.4 水重吸收的控制——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 3.5 尿的排出 3 .6 泌尿系统疾病及救治
过滤的动力——有效滤
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
细血管血压+肾小球内液体胶体
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影响肾小球有效滤过率因素: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囊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血浆流量。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经过肾小管各段中,一部分(约99 %)有用的物质和部分水分又被重新吸收 入血液循环(肾小管近曲小管是重吸收最 主要的场所)。 重吸收的方式: 1 被动重吸收; 2 主动重吸收

0.0001
0.0001
0.14
6. 尿渗透压的调节
尿出体 的水内 渗量水 透增量 压加多 高;, ,体尿 排内的 出水渗 水量透 量减压 减少低 少时, 。,排

髓 皮 袢 质 、 集 合 管 髓 外 质 间 液 渗 透 压 逐 渐 增 高
7.水重吸收的控制——抗利尿激素 (ADH)的作用
肾小球 滤过
其他如葡萄糖、尿素、尿酸的 浓度都与血浆基本一致。
肾小管(原尿)
重吸收 血液
终尿
(1 )、超滤(过滤)
当血液经过肾小体时,血浆中除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外, 其余成分均可经过滤过屏障被滤至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5.1.1.滤过膜的通透性
凡是血浆中分子量大于69,000的物质不能通过滤过膜,机械 屏障作用。 滤过膜的通透性带正电荷的分子易于通过。
体核(深部)温度、
体壳(体表)温度 腋 温 36.0-37.4 ℃ 口腔温 36.7-37.7 ℃ 直肠温 36.9-37.9 ℃
体温相对恒定
是维持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实现
体温改变=总产热量—总散熱量: 产热:肌肉活动、提高代謝速率、摄
取熱的食物、疾病发烧散热量:
散热: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等。 排汗、增加血液循環、排尿排粪、摄取 較冷的食物。
下丘脑 垂体分泌 作用:主要是提高远曲小管和 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 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 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抗 利尿)。 血量少、血浆渗透压高, ADH分泌增加, 吸收水多, 排尿少。 血量多、血浆渗透压低 抑制 ADH分泌 排尿多。
尿的排出
(1)排尿途径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① 钠和氯的重吸收
– 近球小管钠重吸收量最多,约占65%,远曲 小管约吸收10%,其余钠在髓袢升支粗段和 集合管内重吸收。 – 氯的重吸收:在髓袢粗段,氯的重吸收。大 部分是伴随着钠的主动重吸收而被动重吸收 的。
② 水的重吸收
– 除髓袢升支对水几乎不能通透外,肾小管其他各段和集合管 10%在髓袢、10%在远曲小管、10-20%在集合管重吸收。
小管),它的重吸收是主动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 是与Na+的重吸收相耦联。
⑥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 蛋白质的重吸收通过胞饮方式重吸收。
– 小管液中氨基酸的重吸收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机制是相
同的,也是与Na+的重吸收相伴联的,只是其载体蛋白 不同。
⑦尿素的重吸收
– 滤液中的尿素,约有30%-40%被肾小管重吸收,尿素 的重吸收是被动的弥散作用,吸收部位主要在近球小 管,其次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肾脏:含氮废物、水、 盐;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 官。
肾脏生理功能
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器官之一 清除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如尿素、尿酸等。
清除体内不需要的异物。 维持体内适当含水量和一定的渗透浓度,即调节 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保持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钠、钾、碳酸氢盐及 氯离子等),维持酸碱平衡 肾脏还可生成某些激素,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 素等,所以肾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鸟类
哺乳类
变温动物
异温动物
恒温动物
恒温动物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稳定的体温
发热是一种病理反应。
异温动物
• 冬眠型动物在非冬眠季节中,其体温是恒 定的,而在冬眠季节体温是可变的。故特 称为异温动物。
• 诸如蜂鸟类、蝙蝠类、刺猬和某些鼠类等, 在休息状态下有时体温可降低数度 。
体温恒定的机制:
人体体温:
一个肾约有100万个功能单位-肾单位组成。
肾脏血液循环特点
1 血液供应丰富,血流量大。
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4。
2 有两套毛细血管网:即肾小球 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毛
细血管网。
3 肾血流在肾不同部位的分布差 异很大,肾皮质血流量约占 全肾血流量的94%,髓质血 流量仅占6%左右。
4、尿是怎样生成的
动物排泄系统的进化
无脊椎动物排泄废物,如草履虫等,伸缩泡调节水和废物
伸缩泡(原生动物)
水螅 涡虫 蚯蚓 昆虫
扩散作用 肾管排泄 后肾管 马氏小管排泄
排泄系统—— 肾(鸟类、哺乳等)
2.排泄系统官:CO2和水;
消化器官:肝分泌胆色 素经肠道排除;大肠粘膜 排除无机盐等; 皮肤:水、盐、尿素;
动物与环境的化学交换
消化系统:营养素 呼吸系统:气体 循环系统:运输 排泄系统:废物
细胞外液是机体生活的内环境,内 环境稳定是独立自由的生命的条件。 内环境稳定只有通过细致协调生理过 程才能得到。
体温调节 体液调节
第一节、体温调节
按照调节体温调节能力的不同动物可分为三类: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第九章 内环境的控制 -动物的排泄
一、体温调节 二、渗透调节和排泄 三、肝在稳态中的作用
重点:肾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两个很重要的概念
排泄(小便):是机体将物质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 和它不需要的或过剩的代谢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广义还包括呼出的CO2等。
排遗(大便):未经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通过
消化道排出体外的过程。
物及部分肌酐等的排泄。
成 分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尿酸 氯化物 钠 钾
血浆(%) 90~93 7~9
0.1 0.03 0.002 0.37 0.32 0.02
原尿(%) 99 微量
0.1 0.03 0.002 0.37 0.32 0.02
终尿(%) 95~97 ----------2 0.05 0.6 0.35 0.15
对水均能通透而吸收,通常滤液中的水65-70%在近球小管、
③K+的重吸收
– 绝大部分钾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回血。终尿中钾主要是由远 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④HCO3-的重吸收
– 吸收部位:80-85%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 – 吸收形式:CO2 – 吸收后在小管细胞内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生成H2CO3,重新 生成然后再解离为HCO3- ,HCO3- 随Na+ 重吸收回血液,而 H+则分泌入管腔。
(2)泌尿系统的卫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