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药业,值得“长期拥有”吗?说明:本人持有“科伦药业”,在此分析公司价值,旨在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记录此时的想法,欢迎探讨。
本文不作为投资建议。
好公司,好管理,好价格,科伦当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了吗?一. 科伦药业是一家好公司吗?此处好坏的衡量标准是巴菲特眼中作为价值投资者的观察视角,也就是生意模式的角度。
那什么是好公司?应该有以下表述:长长的雪坡厚厚的雪。
巴老反复强调生意模式的重要性,好的公司首先要有好的生意模式。
好的生意模式有哪些特点呢?第一就是足够长寿,至少应该现在看不到生命的尽头,而且不应该有衰弱的迹象。
如果不能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科伦药业的“三发”从目前看,从需求上看,应该都是满足长长的雪坡这一点的。
相比很多科技类公司,比如科大讯飞、手机产业链等,十年之后不敢说是怎样的,也许很牛,也许没了说不定。
当年谁能想到诺基亚就会被搞死呢?谁能想到摩托罗拉、北电、朗讯等都被华为搞成这样的呢?这里有“生意模式”这个因素,这也是巴老很久不碰科技股的原因。
当然华为今天庞大的人员队伍我觉得也走到了所谓的“无人区”,多年依托的“通讯设备制造”这个核心现在也快触碰到雪坡的尽头了,如果没有“云”和“端”,5G之后,通讯设备只剩下维护的需求了,进一步的发展需求可能很微弱很遥远了,而多年建立的依托此核心业务的庞大队伍该向哪前进呢?这不是华为人员不够优秀,而是生意模式的问题,相比之下运营商虽然也下坡路走的厉害,但毕竟还是会变成水电公路之类的不可或缺公共设施的生意。
所以生意模式真的非常重要,这一点也很难理解。
我在华为的同学几年之前就说华为作为通信行业不好了已经,我还极力反驳来着。
当然现在“端”这一点和之前的生意模式还不太一样。
扯远了,回到科伦,从这一点来看,大输液、抗生素、治疗药都是多年以后必然存在且增长的需求,看不到很强的变革。
即使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有大发展,改变的也是医院、医疗方式,科伦提供的需求不存在被替代的可能。
所以雪坡足够长。
第二就是厚厚的雪,我的理解就是利润丰厚的意思。
科伦的雪够厚吗?我觉得从生意的角度看说不上多厚,但是科伦的管理层比较优秀,大输液的经验证明其比较擅长通过成本控制和规模,使红海竞争的行业变得相对利润还可以,使这个行业变得“我能挣些钱”,但“别人进来未必能挣钱”。
大输液和抗生素都属于此类行业,开始的时候,好像谁都能做,但都挣不了太多钱。
这类行业感觉就是差异化不大,所以“成本”和“规模”就成了非常关键的因素。
至于科伦的第三发,本来就属于做好了利润丰厚的行业,但做好也不容易,科伦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所以从这一点看,虽然和茅台差一些,但也属于还可以的,毕竟大输液也有50%的毛利,治疗药物的毛利就更高了。
芒格曾说过大概“巴菲特管理公司的秘诀就是,把当期利润/现金全部拿走,然后要求产品涨价”的话。
个人理解就是公司的成长/扩张不需要过多投入,所以喜诗糖果、茅台都属于这一类公司。
科伦药业从属性上看没有这么强的属性,但我个人观点,目前大输液基本具备了上述生意特征,只是当期利润全拿去给第三发用了。
第二发目前看还有周期性的行业特征,全产业链目前基本成型,后面应该不会有过大的投入了,所以以后看应该也能自给自足并给第三发提供弹药。
第三发目前仍要不断投入,何时能够自给自足和产生回报,目前我个人感觉还不明确,明确的是每年10亿+的研发投入和必然增长的销售投入。
二.科伦的管理够优秀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科伦早些年出过信批问题,为人诟病。
早期的投资者也在科伦上市的八年抗战中颇多微词,被“火车晚点”情况伤害不浅。
那我们如何评价管理层呢?我个人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诚信,领导人抱负和格局,坚定的执行力,面对困境的韧劲,企业文化。
诚信不是看其是否优秀,而是不诚信就是第一条排除标准。
诚信不诚信主要看其说和做是否一致,科伦从上市一来就公布的三发战略一直坚定执行,虽然有些预测最后都没及时兑现,但就诚信考察,应该是过于自信而非故意欺骗。
领导人的抱负和格局是非常重要的,这往往决定了企业能走到多高的高度。
科伦敢想敢干,就没想着舒舒服服挣钱过日子就满足了,否则光搞大输液能活的很舒服。
但科伦就没想安心只做大输液的一哥,甚至从其抗生素和研发新药的角度看,也没有把目标瞄准国内一哥这个目标,而是从全球的角度去看的。
这个目标很远大,当然也不容易。
我个人非常非常钦佩这样的企业家,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中国必然会诞生众多全球视野的企业家,能坐上这些舵手的船,是我辈的幸运,往前推上一代人20年前,时代不会给我们这样坐船的机会。
科伦上市的八年内,大输液遭遇了“限抗”,川宁遭遇了“环保”问题,新药方面国家也有了“一致性”评价等变革,面对这些问题,科伦能坚定的走下来,还是体现了管理层坚定的执行力和面对困境的韧劲。
关于“企业文化”这一点,对于科伦个人理解不深。
“科学求真,伦理求善”,感觉科伦应该是一个有“利润之上”追求的公司。
但应该没有华为的狼性,或OV的本分这么深入的企业文化。
科伦的创始人之一从科伦离职,少帅上位,这个感觉也是有利有弊,不了解实情也不太好评判,但内心感觉科伦的企业文化中“家族文化”有点强,但这个还要观察,而且这也说不上好坏,毕竟目前还是老帅挂帅。
总的来说,科伦的管理层我觉得诚信,有想法,有能力,值得信赖。
三.科伦的价格目前值得买吗?脱离价格谈价值都是耍流氓。
那科伦去年下半年涨了大概50%左右,现在还值得买吗?那需要看看科伦大概值多少钱。
科伦的价值我觉得不属于那种很好分析的,一眼能看出胖瘦来的,但还是自己尝试着分析一下。
科伦的业务包含三发,按照三发独立分析更容易一点。
先来看大输液。
大输液主要包含12大输液产品,在国内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一哥地位,另外可以期待的是肠外营养和哈萨克斯坦以及俄罗斯等海外销售,另外石四药可以协同。
大输液从态势看,价格在底部,市场份额应该可以通过缓慢蚕食小企业的份额来提升,另外通过玻璃瓶到更高价值的袋装的份额比例替换几个方面,个人预判应该有每年大约10%以上的增长,15%的增长率也不奇怪。
来看看历史情况:2010年输液36.4亿,毛利42%=15.3亿,净利大概6亿;2013年输液57亿,毛利28.5亿;净利大概11亿;2016年输液60亿,毛利大概32亿,净利不知道,大概12亿左右;个人预估2017年12~14亿的净利润,5年之后大概率增长到20亿左右。
大输液的利润增长对于新增投资很少,基本不需要额外增加多少研发投入和销售支出。
所以这块挣得我觉得应该都是真金白银。
至于肠外营养和海外拓展,石四药的协同,我觉得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差了不影响大局,好了会有更好的估值表现。
所以单就大输液来看,个人愿意给300亿的估值。
至于这个怎么算的,我也没细算,就是大概觉得差不多这个数,20亿*15倍PE,或者15亿*20倍PE,都差不多。
再来看抗生素产业链这一发来看,这相对估值更难一些。
毕竟这块投入了70亿,但从盈利来看还一直没有兑现,所以这块的估值就更有主观成分了,确定性更差一些。
抗生素包括川宁、原药、终端制剂,其中川宁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从原料、电力等成本方面,二是其环保标准较高。
根据公开的信息,川宁目前的产能大概如下:一期硫红3000吨满产,二期头孢7ACA 4000吨只产2000吨,青霉素工业盐自用,6APA 5000吨。
按照目前大概价格,各自成本可以大概估算如下:硫红价格350/kg,7ACA价格400/kg,6APA价格210/kg,大概的价格是底部回升了一些,目前国内都产能过剩,但又都受环保制约,所以后面价格走势如何我也判断不出来,所以就以当前价格大概算算。
350*3000*1000 + 400*2000*1000 + 210*5000*1000 = 29亿。
也就是满产大概30亿的营业额,但2017年上半年仅10亿,希望2018环评能过,能满产有30亿产出。
利润有多少呢?根据披露,硫红成本220/kg,7ACA大概280/kg,6APA 大概125/kg,这样算下来大概12.5亿,一年的折旧3亿+,所以大概能盈利8亿左右。
科伦自己的说法大概是保底4亿,这个可能还得看价格走势。
另外就是广西科伦、四川邛崃、湖南科伦等抗生素后端企业,由于川宁可以保证源端,所以后面估计也会慢慢产生利润,但这个过程估计不会短,所以暂且不算他们的利润,先算他们能自给自足。
所以抗生素这一发我大概给150亿的估值,这更是拍脑袋的算法,你可以当成投70亿弄半天现在有人愿意出150亿的价格来买,也可以按照一年7.5亿*20倍PE来算,就这么个意思。
这样算下来,前两发的价值是300+150=450亿,打个八折,基本就是当前科伦的价格,所以现价买不买呢?我的答案是不知道,但作为持有者,我现在不想卖,因为还有一发研发呢,值多少钱我不知道,反正算是送的。
这最后一发呢,我估不出值来,什么时候能自给自足,什么时候能产生利润我也看不出大概来,确定的是每年10亿+的投入,要按不产生价值来算,那估值应该是负的,比如10亿*10倍PE=-100亿,而且也确实在吞噬每年的利润。
但要说现在科伦给你100亿,把研发(公司)送给你,科伦肯定疯了。
所以不能按照-100亿来估值肯定。
按多少估我也不知道。
不过作为参考,我从研发队伍,研发投入,每年的临床批件、生产批件等和一哥恒瑞对比了一下。
恒瑞医药,目前是100亿+的销售额,30亿左右的净利润额,70倍的估值。
由于科伦没有销售和利润,这块没法对比。
研发队伍看,王晶翼领衔的科伦研发有大概博士100,硕士700,本科2500。
而恒瑞目前人员博士200,硕士1200,本科5500.其它5900人,其中研发人员2100。
应该是恒瑞强劲一些,但也算一个量级。
研发投入都是10亿+,恒瑞稍多,但也是一个量级。
批件情况呢?2016年报告显示科伦共申报92个项目,29项为国内首家申报,截至目前获批临床49项,待批生产36项。
涵盖了肿瘤、细菌感染、肠外、心血管、糖尿病等。
创新小分子: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物KL070002申报临床,生物大分子;A140,A157,A168 申报临床;NDDS(新型传递系统):A026-2,A029,A120 申报临床;对比恒瑞医药2016年报显示取得创新药临床批件7 个、仿制药临床批件36 个,仿制药制剂生产批件2 个,已递交9 项产品参比制剂备案材料,完成4 个产品的生物等效性试验工作。
批件情况我看的晕头晕脑的,对比完了我也没结论,感觉科伦好厉害,貌似比恒瑞差不了多少的样子。
顺便研究了一下恒瑞,发现了一个自己不解的问题,就是100亿+的销售额,毛利大概90%,研发投入10亿+,但是销售费用居然占了40%左右,销售人员7000多人。
所以再去掉税费,净利润只有20亿+了,也就是净利率率2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