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麦肯锡咨询面试经验汇总贴肖承浩 2012-07-16 14:48:35同行热帖•[普华永道会...]非常详细的普华永道PwC本科和研究生薪...•[普华永道会...]2014普华永道暑期实习•[中国专利信...]专利审查协作中心薪酬待遇•[尼尔森公司]尼尔森应届生薪酬待遇揭秘6.1 麦肯锡精彩面经分享马拉松归来~~刚刚进行完McK的面霸之旅,虽然是第一次面试经历,不过这样一番折腾,自觉都快成面霸了。
在回来的火车上,信号拉拉差,反正没事干,决定积攒 rp,乘热打铁,写写面经,也算总结经验,回头再战….(我承认第一段看完我就可以直接被淘汰了。
)基于本文的初衷除了找回自己的中文,更重要是记录这个过程,以便后人及后几参考,决定采用流水账形式。
第一部分,面试前首先当然是投简历啦,没什么好说,要注意投的时候资料完整,即使你觉得很简略的几行实习证明,也起码证明你简历的真实性,事实上,根本没人有兴趣你的实习鉴定是什么样的,重要的还是简历。
我投的时候因为还没收到美国的实习证明,就没附上,之后HR基本第二天就来信说要加上缺的材料。
之后因为网申的账号已经进不去了,我就投了email,一次加上之前投过的材料,重投了一次。
在这部分里面,我特别注意了将附件统一文件名,在email里申明之前缺材料的原因,写了一份附件的清单附上注明是英语、德语或者中文。
一个礼拜不到就收到消息,约时间面试。
收到确认信,关于MDay (Marathontag就是面试的那天,马拉松我没跑过,无从比较,但是体力确实要跟上)的流程,酒店地址,前一天自愿的非正式晚宴的邀请,(说是自愿,大概没有人敢没有理由的拒掉,不过其实对于放松心情还是挺管用的) 还有就是笔试的练习题了。
消息插播,准备的3个礼拜过程中,经历了另外两个企业的电面,主要关于简历的,虽然最后也不是Ha ppyEnding,但是对于练习面试德语有一定效果,至少在后面MDay的简历部分比较自信。
个人觉得,这个部分,练习很重要,当然也可以找朋友练,不过石狮子嘛,有多少效果很难说。
第二部分抵达刑场先说一下面试前一天的情况,从家里出发的时候,因为西装等诸多细节问题(比如黑西装上下黑的颜色要统一,比如女生高跟鞋的鞋跟要么新换,要么买新鞋,又或者穿裤装遮住),耽误很多时间,所以有点忘掉了练习case的感觉。
虽然很多人说,完全没必要注重细节,但是我觉得态度很重要,咨询公司看不看中我不清楚,不过个人以为没有这点认真,那面试就不用去了。
火车下来,基本在酒店的门口坐上出租车。
我承认个人的方向感差到一定境界了。
此处就省略一万字。
住的地方挺大,虽然我一进去就开始挑人家的毛病,没办法,沉浸case中,要找出问题在哪里嘛。
关于酒店本身,必须得说,漂亮是漂亮,不过可以看出在德国不算高级的级别,对外价好像是500欧不到一晚吧,床不错,上网挺贵,这10块钱收的实在没意思,收入没多少,到显得小气,下次告诉 hilton,看能不能给我个最佳意见奖,好在我带了自己的网卡。
把衣服拿出,烫好,跑了个澡,基本就可以去吃饭了,路上跟出租司机聊这间餐厅,还有科隆等,只为增加谈资。
吃饭很讲究,光是酒杯面前摆了一排,气氛很轻松,除去其中一位竟然不晓得吃了什么调料,眼睛踵成了鱼泡泡,现在还在医院躺着。
本来就只有7人的队伍一下又少了百分之十几。
(这个地方,McK派给我准备面试的consultant说大概会有十几个人,不晓得为什么只有7个,我也吓一跳,不过还是决定不问了,万一踩到地雷。
)每个人的简历都牛的像神,亚洲没什么稀奇,问题往往是从你去过几大洲开始-_-,气氛也跟在四大的人不大相同,不会因为是女生,就一上来被忽略,但是不要被假象欺骗。
(详见下文)这顿饭吃到11点,席间收到第二天出席人员名单,但是具体面自己的三个人,未知。
回家做功课。
10个人里有一个是女的,也是FES的,于是,我决定,这个人一定会面我(当晚只有HR和我是女的),研究好这些人的简历,另有一人在西安实习过,觉得也会轮到,结果证明就是他成为我的悲剧。
又把官网的case看了一下,准备了自己的简历问题,主要根据那三方面能力举例,(画面感很重要,虽然准备了,最后还是觉得叙述的不理想,不过这个地方语言很重要,所以不是短期可以改变的。
有兴趣的学弟妹从现在就开始训练吧,我是无法从头再来了)时间顺序的叙述或者什么长处短处不会有人问的。
第三部分预备~~跑~起得比较晚,就没去吃早饭 (喝咖啡的同学请注意,喝完记得刷牙),酒店check out,拎着箱子,打的去公司。
到了那里,跟面我的第一位女士同电梯(十个人的脸请记熟了),因为箱子发出了很大噪音,只好想办法化解尴尬,假装跟同行的聊天。
八点半,进来两partner,风格完全不同,简单介绍了自己,之后各位小罗罗也进来了,介绍,然后就是带着各自的第一轮候选人上刑场。
第一轮Engagement manager,女性,30岁左右,MBA因为是第一轮,比较照顾心情,所以会自我介绍一下,然后让你再介绍一下自己的简历,说是按时间顺序,但是怎么组织,自己考虑啦,无非是能让他有共鸣,感兴趣的部分。
这个部分到了后面几轮是没有的。
介绍一下你经历的一次比较困难的场景,自己在其中的角色,主要考察achieving这个能力,叙述过程中,很多时候会被追着刨根问底,比较容易急躁,会觉得是不是自己答得不到点子,但是据说每个人都是这种待遇。
进入case阶段,因为是第一个,case比较简单,公司是类似TUI之类的旅行社连锁,产品包罗万象。
问题是,销售额降低,发现不同的分店降幅不同,请问可能的原因。
(此处省略一万字)总的来说,进行还算顺利,因为是很基础的case,所以基本没有什么遗漏,也能注意到条理等方面。
对McK有什么问题,因为是女的嘛,当然问最经典的家庭事业问题,问的时候注意方式,就是联系自身,让对方觉得不是因为是女的而下意识提出的问题,然后要让问题有来回。
第二轮principal,博士,男,主要从事process optimization关于能力的例子,这次是personal impact。
问的也很具体。
Case是catalogfirm的logistic问题,从在仓库里配货到交到邮差为止。
问题是,如何降低平均成本。
感觉考成本问题比较多,当然包括fix和var.的成本问题啦,outsourcing的问题啦,还有问到买机器的折旧如何计入GuV 啦,计算也很多。
中间会有一些考到和客户沟通的问题,因为在官网也有,所以还好,没有很意外。
这一轮之前做了狂算三个case的笔试,头脑缺氧,计算的时候有些遗漏,虽然后来还是转回来了,但是ms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第三轮在西安实习过的fellow,男,主要做工业方面据内部消息,这个人是出了名的严格考官,不会对你的想法表示肯定,一般情况只会说那先把这点放一边啦,或者还有什么方面之类的话。
从开始就会有很不确定的感觉。
这个case太恶心,关于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问题。
关于投资的地理位置,自己的竞争力等问题,会考到一些关于这个行业的知识,比如分为能源设备和能源生产啦,感觉比较生僻,但是还是可以用正常工业的眼光来看待。
考到计算的时候,图表是英文,能源行业的用词很奇怪,于是干脆不晓得那些东西是啥了。
还算到也要算出千瓦时来,后来我为了思考方便,把千瓦时说成销量,被直接鄙视,虽然原理是一样的。
当然还有一些能源替代互补的问题,干脆没了头绪。
这个case结束,立马觉得没戏了。
因为碰到不大擅长的类型,到后来也有点乱了方寸。
关于笔试前面提到在第一轮结束之后还有个笔试,这个顺序的安排呢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现在想想,估计最后一轮笔试比较好,^^. 笔试一共是26道题,三个case。
这点上中国人一定吃亏的了,如果是一个case同样的题量应该会好很多,因为每个case前面满满一页的蝇头小字读得头都大,而且呢,对于各种参数的表达,用外语理解会有偏差,做完之后,感觉大脑缺氧。
三轮面试结束,已经两点多了,像抗战多年,严重虚脱,连饭都吃不下,是不是血液都跑到脑子里了呀。
参观了公司大楼,然后回到那个房间,等待interviewer来接去刑场。
剧终宣判对我进行宣判的是那个principal,结果是三个case里面,一个比较好,一个属于平均水平,最后一个做得不好(心里暗骂那个fellow),从笔试的情况看呢,没有做到加分,所以不能进入下一轮。
鉴于不能得到,总得学到的原则,本人继续追问细节,得到的答案是按照他们的标准,结构不够清晰(我提出的问题被直接跳过)。
而且,asia house已经关掉了,-_-‘’。
退场然后出来拿箱子,很惊讶的看到所有人都拎着箱子准备滚蛋,心里好过一点,当然也没看懂。
个人小结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怎么说,本人决定要去投别的consulting了,最初投McK其实只是想找个人埋单读博(或者MBA),不过在准备的过程,还有马拉松一天,我觉得做case是件很有乐趣的事情,对于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很有帮助。
坦白说,关于结构的问题,principal的确没有说错,本人的结构条理纯粹是准备面试恶补出来的,最终证明,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也属正常。
经过两个礼拜的准备呢,觉得反正case都看了,fixed cost已经付出,不如利用一下ueberkapazitaet拉。
语言问题很成问题,无论是叙述,还是做case,因为语言造成赘述,碰到有些interviewer,只听关键词,不听你说的话,那就彻底没辙了。
所以眼缘也很重要,可是怎么才能男女老少通吃,没想出来。
这是我狗屎运这么大,第一次正儿八经的面试,也是第一次准备面试,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所谓经历是失败人才说的话,不过也是事实。
关于大麦和咨询感觉上与我想象的有点不同,咨询行业是不是都是这样我不清楚,不过觉得有点对外财大气粗,对内冷暖自知的感觉。
在feedback环节里,被告知由于来自不同的culture,所以个人部分不列入考评范围,这句话很是让我气结。
难道这是咨询人的特殊属性?以上文字纯属个人意见,如有异议,请大麦谅解。
^_^6.2 McKinsey 2009 网申~一面面经2010.01 MCK的面试是我觉得做得非常紧凑专业的,不拖沓,而且不“随意”,不会因为面试官不同就很random。
虽然只面了第一轮,还是觉得很公司很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文化和氛围相对更加aggressive 他们在选人的时候也会注意这一点。
性格上比较soft也会有点吃亏,至少我觉得是这样。
网申步骤很简单,不过需要选职位是普通的BA还是Coporate Finance类的BA。
前者跟大家了解的普通管理咨询是一个意思;后者应该是MCK的特长就是专注在金融方面的case,比如M&a 上市等等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做不同的管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