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
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④三纲充满专制等级意识,应当扬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3)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4)特点:外儒内法
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及其影响
措施:(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大一统政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给后世专制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这是专制政权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后来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影响:
(1)积极意义: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局限性:①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它的负面作用在古代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4、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家体系,即理学。

程颢、程颐兄弟是北宋时期儒家理学的代表,合称“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天理的核心是“仁”,从而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朱熹是南宋时期儒家理学的代表,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王守仁(王阳明)是明代儒家心学的代表人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心学。

他宣扬“心外无物”,认为心即理,心是万物的本源;提出“致良知”(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强调“知行合一”。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5、朱熹的主要观点:
(1)理气论:认为理先于气,理是万物的本源。

(2)修养论: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民爱物,仁者的境界是获得精神自由的同时,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要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个人学习并实践,强调格物致知(格是研究的意思)。

(3)政治理论:强调要“正君心”,才能正纲常,最后才能达到国治、天下平。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6、程朱理学的特点、内容及实质:
(1)特点: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2)内容: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或“天理”,“理”是世界的本源。

“理”在社会是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通过“格物致知”贯通“理”。

“存天理,灭人欲”。

(3)实质: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或“天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依此为理论基础,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思想,而“天理”在人间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

可见,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适应了地主阶级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的需要,是宋、元明清时期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

7、宋明理学的评价
(1)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8、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观点。

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痛恨男尊女卑现象;强调个性发展。

黄宗羲:反君主专制,倡君臣平等,倡法治;主张学校决定是非,限制君权;倡工商皆本。

顾炎武:反君主专制,倡“众治”;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趋时更新”;认为天下唯器;具有朴素辨证的观点。

9、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进步之处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2)经济上:认为农工商皆本。

(3)学术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10、明清之际思想活跃但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的原因
活跃的因素:
(1)经济、阶级因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他们要求反对思想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2)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进步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3)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明末清初处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的动荡年代。

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景象的原因:
(1)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缺乏民主思想产生、发展所需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实行文化专制,缺乏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

11、评价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一方面,这些大胆言论,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

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他们汲取儒家的民本思想等有益营养,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是儒学的新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