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四、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3.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折旧后的余额,即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4.国民收入(NI):广义的国民收入是指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业绩的数量指标,既可以指GDP也可指GNP、NDP、PI、DPI等;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在数量上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即狭义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5.个人收入(PI):是指经过收入再分配以后的国民收入,数量上等于国民收入减去转移支出(如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等)再加上转移收入(如政府的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津贴等),即个人收入=国民收入—转移支出+ 转移收入。
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即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7.存货投资:是指统计期内存货价值的变动额
8.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是指按产品和劳务的当年销售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9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是指按产品和劳务某一基年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0.GDP缩减指数:是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即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五、简答题
1.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一、GDP统计的是用货币来衡量的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而不是实物的数量;
二、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不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三、是GDP测算的是当期生产出来的价值,不是销售的价值,企业存货视为厂家购买自己的产品,保证总支出等于总收入;
四、是GDP只核算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不计入GDP;五、是GDP 只核算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六、是GDP衡量的是一国领土范围内或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按国土原则来进行统计。
2.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有哪几种方法?
答: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3.为什么要区别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答:名义GDP是按当期价格计算的所有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最终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发生变化都能够造成GDP的变动,而且无法辨清到底是哪个引起的。
为了明确这个问题,以基期价格计算实际GDP,由于价格固定为基期水平,实际GDP的变动就只反映数量变化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区分,我们就可以知道GDP变动中哪些来自数量变化,哪些来自价格变化。
4.如何全面认识国内生产总值?
答:研究经济问题最终是为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福利水平的最大化,福利水平的提高包括可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加、社会公平、环境的改善、政治民主、文化丰富等一系列内容,GDP作为经济指标,仅仅反映可供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数量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但是还不能够全面反映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5.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6个总量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答:GDP与GNP二者的差异来自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
GNP以人口为统计标准,是指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GDP以领土为统计标准,只要是在本国领土上不管谁生产的。
因此,其关系是: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是在国外的本国公民获得收入和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获得收入之差。
其它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为:国内生产净值(ND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从GDP 和GNP中剔除折旧就是NDP和NNP。
国民收入(NI)=国民(或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津贴=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贴。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利润税+公司和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险费)+(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利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非税支付)=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
六、计算题
1.解:该国的GNP=本国企业在国内的收入十本国企业在国外的收入十本国国民在国内的收入十本国国民在国外的收入=200+50+120+10=380亿元;
该国的GDP=本国企业在国内的收入十外国企业在国内的收入十本国国民在国内的收入十外国国民在国内的收入=200+80+120+12=412亿元。
2.解:(1)1990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
∑P1990Q1990=l.50 ×25+7.50 ×50+6.00×40+5.00 ×30+2.00×60=922.5(美元)1995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
∑P1995Q1995=l.60 ×30+8.00 ×60+7.00 ×50+5.50×35+2.50×70=1245.5(美元)(2)如果以1990年作为基年,则1995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
∑P1990Q1995=l.50 ×30+7.50 ×60+6.00 ×50+5.00 ×35+2.00×70=1110(美元)(3)1990-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名义GDP1995/实际GDP1995=1245.5/1110*100=112.2。
由此可见,1995年价格比1990年价格上升了12.2%。
3.解:(1)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支出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支出十净出口=500+(125+50)+200+0.15=875.15(亿美元)
(2)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资本折旧=875.15-50=825.15(亿美元)
(3)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NDP一企业间接税=825.15-75=750.15(亿美元)(4)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一公司未分配利润一公司所得税一社会保险金十政府转移支付=750.15-100-50-130+12=482.15(亿美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一个人所得税=482.15-80=402.15(亿美元)
4.解:⑴按收入法计算GDP,得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100+10+30+30=170
⑵按支出法计算GDP,得 GDP=C+I+G+(X–M)= =90+60+30+(60–70)=170
⑶政府预算赤字=政府支出一政府收入=(政府购买支出十政府转移支付)-所得税=(30+5)-30=5
5.解: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00=36610/16390*100=223.4。
七、案例分析题
1.答: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过度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长,认为只要GDP增长了,经济就可以得到发展,财富就可以增加,生活水平就一定可以提高,而忽视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运行模式、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⑴过度依赖国有经济,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和民营企业的力量,大量资源由低效率企业支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低下。
在高投入导致GDP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实际财富的产出比例却很低。
⑵经济增长速度高,库存也很高。
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里,未转化为实际财富。
⑶为了追求增量财富,破坏大量存量财富。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量拆除旧城区,创造新城区。
今年挖,明天填;明天填,后天挖。
创造1%的GDP,却消耗了2%的存量财富。
⑷只注重财富创造,未注重财富分配。
分配关系未理顺,市场体系下的分配方式不尽合理,严重挫伤了各方的积极性。
现在,中国的基尼系数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已达到0.5水平。
以上现象导致每年产生的财富流量增长很快,但累积的财富存量却增长不多。
所以出现经济高速增长,但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却比较慢的现象。
2.答:⑴肯尼迪所说的话大部分是正确的,因为GDP虽然是目前衡量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好指标,但并不是衡量我们生活福利的完美指标,它只是统计和核算经过市场交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许多对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的许多东西,特别是对环境质量、社会风气、收入分配状况、精神面貌、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等对人们生活福利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并没有考虑在内,这样使GDP在做为衡量社会经济福利的指标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完全性。
⑵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GDP的提高确实有助于我们过上美好的生活,因为GDP高的国家有条件和有能力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收入分配状况、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让公民受到更好的教育,从而让社会风气、人们的精神面貌等许多对人的幸福有意义的东西大为改善。
⑶总之,GDP虽然没有全部直接衡量和反映使我们生活更美好、更有意义的所有一切东西。
但它确实衡量了能使我们过上幸福和有意义生活的投入能力和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