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话细节
灵宝市第二实验小学卢战卫
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班主任工作既有规律可循,又无一成不变的模式。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在班工作细节中努力做到:“柔”、“理”、“情”、“严”、“励”。
“柔”是温柔的“柔”。
现在的不少学生好象已经形成了一层保护膜,经过小学班主任的“锻炼”完全可以抵挡住老师的尖牙利齿,成为了难于处理的“老油条”。
古时的那句“以柔克刚”我觉得用在班上是再好不过了。
记得第一次接手这个班,就有几个“大将”捣蛋。
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出是一种挑战,同时也作好了挑战的准备。
当时,我很气恼,很想批评他们一顿,但我不想一开始就与他们对立,使工作被动,最终忍住了,只是以微笑面对他们的错误。
接下来还有几次的挑战,我都视而不见。
快下课了,我分明看到他们眼睛里有失望的眼神。
我觉得我第一关算是通过了,也胜利了。
犯错是小孩的天性,同时也是他们的权利,我们有权利去大声责骂学生的天性吗?的确,有时学生犯的错误非常令人发火,但他们真的不懂,他们只是小孩,没有经验,没有成熟。
况且,象成熟的自己不也经常犯错吗?如果受到领导的大声批评或者责骂,我肯定受不了,甚至会有种逆反的心理。
大人是这样,小孩就更加了。
所以,对于我们班,我选择的是“以柔克刚”的方法。
“理”是道理的“理”。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方式就是给学生讲道理,以理服人,并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性。
诗人但丁指出:“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
”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
班主任要做到以言动心,首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懂得教育的艺术。
针对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说话,可引起学生思考,打动学生心灵,同时,在讲道理时还必须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切忌动辙发火。
因为语言是最危险的武器:刀剑刺的伤口要比语言刺的伤口容易治愈。
我对学生说的最多的事是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班级管理是每个同学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别看学生年龄小,但很多道理都懂。
只是理解能力不够。
在讲道理方面我不把他们当学生,什么事情都讲个“理”字。
但我在讲道理时通常是转化成故事或比喻的形式。
比如,我看到班级像一盘散沙,没有一点凝聚力,不知道班级团结的重要性。
我就用纸、沙、胶水的比喻。
当纸上
放满沙子时,手一动,风一吹,沙子都会掉下来,然后问他们有什么方法可以不让沙子掉下来。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我把纸比作班级,沙子比作每一个学生,胶水比作班级团结的心,用胶水先涂满在纸上,再放上沙子,它们就组成了一张砂纸。
砂纸不但沙子不会掉下来,而且还可磨平一些坚硬的物品。
由这个比喻来让学生懂得每个同学拥有团结的心,齐心协力,团结协作是多么厉害呀。
象我们班出现同学们互相针对、互相辱骂的现象,我就对他们说山谷的故事。
告诉他们对山谷大声喊我爱你,山谷回音也会是我爱你。
如果大声对山谷说我恨你,山谷回音也会是我恨你。
通过故事或比喻让学生理解道理,比直接用生硬的语言要好得多,而且也容易记,更便于学生去发挥。
记得有几个家长和我聊天,都说到我说的故事和比喻。
全都是学生回家对父母说的,通过学生的嘴巴也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
对于学生,我认为学习不是第一位,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为人处事,学生学会这些,学习成绩也不会是老师要他学,而变成学生自己要学习,行为习惯也不会要老师操心。
当然,这是个长久的过程。
“情”就是感情的“情”。
学生和大人一样也需要感情的滋润。
有些故事、有些事情、有些文章你加入感情就会完全不一样。
人是感性的动物,大人是,学生也是。
班会课上讲要孝顺父母,我先有感情的朗读一些文章,再讲一些故事。
我讲母亲怀孕十个月的艰辛时,我告诉他们我以前在学校做过的一个实验。
让每个同学在肚子上绑上一个鸡蛋,让他们好好的保护好,时间为一天,一天之后我查看了结果。
结果可想而知,鸡蛋全部破碎。
然后,我再说母亲怀孕的辛苦和伟大,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每次我们班扣了分或学校安排什么工作下来,我都和学生讨论该怎么去做。
并且强调班级管理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扣了分,我们每一个人脸上都无光,都有责任。
通过多次的强调,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做自己的事情总比做别人的事情要自觉得多。
所以班级管理有同学主动要求承担责任。
我们班有同学看到我们的走廊墙壁老是扣分,就主动的要求个人承包。
我及时的表扬,收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对待学生,“情”很重要。
有一次,批评学生扣分的事情,讲到动情之处,我的感情爆发出来,学生很沉默,情绪也很低落,有些学生甚至哭了。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效果,一种成绩。
“严”就是严格的“严”。
学生犯了我认为不可原谅的错误时,我也会发火。
比如上别的课课堂纪律不好,故意捣乱,我肯定会狠狠的批评他们,但事后,说句自私的话,不要把别人的错误来伤害自己。
我平静下来时,就会和学生平等的谈谈。
蹲下来去看学生犯的错误,其实自已当学生时也犯过,是那么的可笑,那么的幼稚。
教学生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他们是老师,学生
犯了错误,自己该怎么办?然后用他们的方法去解他们心中的解。
即使一定要用惩罚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惩罚是促进他们的成长,是为他们好。
就象快期中考试时,我让他们背数学概念,给了他们4天的时间,时间到背不了的罚抄两遍。
很多同学没有背完,要我给时间让他们抄写或者重背。
我说不可能,规则是大家定好的,要罚写不是我的错误,是你们自己没有花时间去背,自已所犯的错自已要学会承担,所以我不会给你们时间。
学生基本就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抄写。
当然,不可能全部的学生都会这么听话,以点带面难,但以面带点就容易多了。
原则一定要坚持。
“励”就是鼓励的“励”。
对学生一定要多鼓励,少批评,不要用老眼光去看待学生。
一次上课铃响了。
我又开始了例行的“监督”工作,同学们都很快地跑回教室。
过了一会儿,上课的老师也进了教室,第二遍铃响过后,我的目光刚要移开,突然看见我班一个颇为顽皮的男同学跑进教室。
我当时就想:“这小子肯定是课间跑操场上玩去了,才会上课迟到!这是我亲眼所见,准没错!”一下课,我就走进教室,把他叫到讲台前,严厉地批评他上课迟到。
平日里大大例例的他这下可急了,我分明看见眼泪在他眼圈里转。
“您冤枉人,我根本没玩,下课,同学们围看姚老师问问题,然后姚老师又叫我帮她把作业本抱办公室去,这才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我怎么忘了,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我和姚老师商量好让他当数学课代表的呀!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道歉。
他却气乎乎地走了,以后几天都不怎么理我。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同学,这是深刻的教训。
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
我们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间间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处理。
有一位同学跟我说了这么一件事,说他以前的班主任特会批评人。
一次上这位老师的课,后面的同学问他几点了。
他回头说:“没带表,别问了。
”结果被老师看见了。
下课把他带到办公室,从上课时讲话说到纪律散漫,又说到学习不刻苦,成绩不理想,拿出期中考试成绩单分析了他在班里、年级中的位置,说很危险。
又说到他不关心集体,逃了两次值日,最后还想起他吃午饭时总剩饭,不爱惜粮食,这位学生说当时他真想从办公室的窗户跳下去,无奈之情溢于言衷。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
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注意到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
正了,就应该原谅,而不应总挂在嘴边。
批评更应就事论事,今天的事就说今天的,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落出来说,学生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老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老师切忌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说出一些过火的话。
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就是一个小流氓的坯子!”“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学生的主体性。
有时,教师一句伤学生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了。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