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目录第一章总体概述 (9)第1节编制依据 (9)第2节工程概况 (11)2.1 工程简述 (11)2.1.1 道路工程 (11)2.1.2 排水工程 (12)2.1.3 引道工程 (13)2.1.3 施工现场现状 (14)2.2 工程工期及质量要求 (15)2.3 地质概况 (15)第3节工程特点 (16)第二章施工部署与施工方案 (18)第1节简述 (18)第2节施工准备及人员、机械组织方案 (18)2.1 施工技术准备及组织 (18)2.2 施工机械、材料及人员组织方案 (19)2.3 现场准备准备及组织 (21)第3节施工段及施工阶段划分 (21)3.1 施工段划分 (21)3.2施工阶段的划分 (24)3.2.1划分原则 (24)3.2.2施工阶段的划分 (24)第4节施工安排及施工方案 (24)第5节施工程序总体设想 (28)第6节项目管理目标及计划 (30)第7节施工疏解方案 (30)7.1 交通现状 (30)7.2 基本目标 (30)7.3 交通组织原则 (31)7.4 疏解方案 (31)7.5 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措施 (32)第三章施工进度计划和各阶段进度的保证措施及违约责任承诺 (33)1.1 工程总工期 (33)1.2 工期保证措施 (33)1.3 各阶段进度的保证措施 (35)1.4 违约责任承诺 (36)1.5 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及横道计划 (36)第四章材料供应计划、周转材料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及其保证措施391.1 施工材料供应计划表 (39)1.2 资金使用计划表 (40)1.3 投入周转材料计划表 (42)1.3 材料供应及质量保证措施 (43)1.3.1 材料供应保证措施 (43)1.3.2 材料质量保证措施 (44)1.4 资金使用保证措施 (45)第五章劳动力、机械设备及检验设备投入计划 (46)1.1 劳动力投入计划 (46)1.2 施工机械设备及检测设备投入计划 (48)1.3 劳动力投入保证措施 (51)1.4 机械投入使用及质量保证措施 (52)第六章施工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布置 (53)1.1 施工平面布置的原则 (53)1.2 施工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布置 (53)1.4 施工围蔽 (54)1.5 施工用水方案 (54)1.6 施工用电方案 (55)1.7 施工临时排水、排污等设施 (56)1.8 临时用地计划表 (57)1.9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58)第七章关键施工技术、工艺及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61)第1节工程实施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61)第2节测量放线 (63)1.1 测量工作程序 (64)1.2 控制系统的建立 (64)1.3 平面控制系统 (64)1.4 高程控制系统 (64)1.5 放线控制 (65)1.6 放线方法 (65)1.7 保证测量准确度及精度的措施 (65)1.8 内业计算 (66)第3节水泥搅拌桩施工 (66)2.1 概况 (66)2.2施工方法及安排 (67)2.3搅拌桩施工工艺 (68)2.4施工技术要点 (69)2.5质量检查 (70)2.6桩顶碎石垫层施工 (71)2.7砂垫层施工 (72)2.8土工格栅施工 (73)第4节排水工程 (74)3.2 管材要求及运输堆放 (74)3.2 排水管施工方法和工艺 (76)3.2.1 施工程序流程图 (76)3.2.2 沟槽开挖及支护 (77)3.2.3 基础及垫层 (81)3.2.4 双壁波纹管安装 (81)3.2.5 管道修补 (82)3.2.6 管道与检查井连接 (83)3.2.7 闭水试验 (85)3.2.8 回填土 (86)3.3 质量标准 (87)第5节道路工程施工 (90)4.1 概况 (90)4.2 路基土方挖填 (90)4.2.1 施工工艺顺序 (90)4.2.2 测量放线 (91)4.2.3 表层处理 (91)4.2.4 路基挖填 (92)4.3 水泥稳定石屑基层施工 (93)4.3.1 施工工艺流程 (93)4.3.2 主要施工方法 (93)4.4 沥青砼结构层施工 (95)4.4.1 施工工艺流程 (95)4.4.2 施工方法及工艺 (96)5.5 人行道块料铺设 (99)5.6 侧石、平石施工 (101)第6节引道工程施工 (101)5.1概况 (101)5.2碎石桩施工 (102)5.3挡土墙施工方法 (105)5.4引道土方填筑施工 (106)5.5引道路面稳定层施工 (106)第八章安全文明措施 (107)第1节安全施工措施 (107)1.1 安全生产体系 (107)1.2 安全保证措施 (108)1.2.1 安全管理制度 (108)1.2.2 施工用电 (109)1.2.3 防火防雷安全 (111)1.2.4 中小型机具 (111)1.2.5 易燃易爆物品的保管及使用措施 (112)1.2.6 安全管理网络 (113)第2节环保施工措施 (114)2.1 环保组织管理体系 (114)2.2 环保具体措施 (116)2.2.1 现场卫生 (116)2.2.2 管线、树木及房屋保护措施 (116)2.2.3 噪音控制 (117)2.2.4 空气污染(防尘) (117)2.2.5 水质污染 (117)第3节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18)3.1 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118)3.2 文明施工管理具体措施 (119)3.3 与地方关系的协调方案 (121)第4节雨季施工措施 (122)第5节交通疏解方案 (123)第八章质量保证与承诺 (124)1.1 工程质量目标 (124)1.2 严格按ISO9000质量标准施工 (124)1.3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124)1.4 质量保证措施 (131)1.5 施工期间对隐蔽工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133)1.5.1 隐蔽工程质量检查工艺流程 (134)1.5.2 岗位责任制 (134)1.5.3 技术保证措施 (135)1.5.4 工程质量检查及验收制度 (135)1.5.5 工程质量奖惩制度 (136)1.6 土工试验及材料检验 (136)1.6.1 土方试验 (136)1.6.2 材料检验 (141)1.7 成品保护的措施 (144)1.8 对施工范围管线的保护措施 (145)1.9 质量违约承诺 (146)第九章新技术应用与承诺 (147)1.1 新技术应用 (147)1.2 新技术应用保证措施 (148)第一章总体概述第1节编制依据1.1 金沙州M、N线市政道路及排水工程土建施工招标文件。
1.2金沙州M、N线市政道路及排水工程土建施工施工图纸。
1.3 金沙州M、N线市政道路及排水工程土建施工招标答疑会议纪要。
1.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5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50106-01);1.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器设备交工及验收标准》(GB50150-91);1.7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电安装规范》(GB50194-93);1.8《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02);1.9《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7);1.10《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02);1.1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1.1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规范》(GB50300-01);1.13《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02);1.14《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00);1.15《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01);1.16《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00);1.1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00);1.18《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GB/T50323-01);1.19《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01);1.20《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01);1.21《给水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J125-89);1.22《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133-90);1.23《城市地下管道探测技术规范》(CJJ61-94);1.24《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98);1.2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1.26《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JGJ/T121-99);1.2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装技术规范》(JGJ46-88);1.28《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1.29《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70-90);1.30《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00);第2节工程概况2.1 工程简述工程名称:金沙洲M、N线市政道路及排水工程建设单位: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工程地点:广州市金沙洲小区内工程设计单位: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招标代理:广州市城市建设工程监理公司金沙洲位于广州市中心区的西部,距市中心约10公里。
小区东以白沙河为界,西至南海市与广州市行政界限,南到规划城市道路,北与南海里水相接。
因广佛高速公路、环城高速公路经过本区,使本区的交通通达性大大增强。
该小区是广州市西部一个大型的生活居住区,该区总用地面积为908.29万平方米,其中城市道路占地面积166.15万平方米,实际建设用地面积约544.29万平方米,总居住人口约15万人。
本招标工程项目的范围为金沙洲小区M、N线市政道路、排水工程的施工(不包括面层细粒式改性沥青砼路面),其中M线作扇状布置,是连接U线、Al线及P线道路的区内主干道,它从U线道路起由南往东方向穿过Al线,与P线相接,斜穿整个小区,全长约1.0公里,路面宽40米;N线作扇状布置,主要作用为连接U线、Al线道路通过金沙洲大桥进广州市区。
它以U线为起点由南往北、东方向延伸,分别以单行线路往东方向连接金沙洲大桥引道及P线,往北方向连接Al线,全长约0.5公里,路宽40米。
2.1.1 道路工程M、N线标准路面全宽为40米,中间机动车道为24米,机动车道两边各有两米宽的绿化带和6米宽的人行道。
M、N线道路结构形式:M、N线道路软基处理采用水泥搅拌桩,采用“四搅四拌”的施工工艺,加固剂采用32.5号水泥,水灰比控制范围为0.4~0.5间,成桩桩径为600㎜,平均桩长为10~12米,桩顶标高为原地平整面标高。
机动车道下方软基的水泥搅拌桩的桩间距为 1.2米,其余的桩间距为 1.4米。
搅拌桩顶上填厚30㎝碎石垫层再填厚30㎝砂垫层,砂层顶面加铺一层合成纤维土工格栅。
铺好格栅网再填土填至设计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