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摘要:生态旅游规划的目标应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相互协调, 各利益相关者公平地分享旅游收益以及相关各方都得到生态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规划应遵循适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八大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中应当加强对生态旅游地资源的系统性研究,重视“环境教育”的地位, 完善法律法规及体制建设, 注重相关群体的利益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规划制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建设。
关键词:生态旅游问题
一.我国生态旅游规划目前存在的问题
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近年来, 随着生态旅游的升温, 一些自然保护区纷纷对外开放, 成为开发生态旅游的热点。
但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 在资源开发和规划方面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因此不少自然保护区由于生态旅游规划不当, 导致了生态旅游的/ 泛化0和/ 异化0。
据一份调查表明, 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发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 11%的旅游资源退化。
2. 生态旅游规划中缺乏环境教育的内容生态旅游对环境因素尤为敏感, 环境教育功能已经成为生态旅游产品的必备和重要的功能。
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中必需的环境保护手段和服务内容。
但是, 受规划专家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局限以及基于规划委托方利益的“短视行为”的影响, 环境教育在目前我国的多数生态旅游规划文本中并未被设置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而是偶尔轻描淡写地被提及。
关于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和实践中也并未显现出环境教育的重要地位, 导致了生态旅游地的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容易受到旅游活动的冲击和破坏。
3. 生态旅游规划制定过程缺乏当地居民的“呼声”社区居民通常对当地的具体情况最为了解, 是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时具体详细资料的重要提供者,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态度, 对参与生态旅游规划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到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 现行的生态旅游规划一般是由政府、企业委托作的, 规划专家们普遍存在“顺杆爬树”的倾向,就是说只按照领导意图去规划, 而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社区居民的意见却没有被纳入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结果会造成日后社区居民与开发商、旅游者矛盾的增多, 给生态旅游的发展埋下各种隐患。
4. 生态旅游规划目标市场定位模糊生态旅游规划应当体现市场导向, 更应当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生态旅游面向的目标市场应当属于如前所述的高端人群, 不加选择地曲意逢迎大众化旅游市场势必会使当地有限的环境承载力难以承受, 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 民俗
文化遭到侵蚀, 败坏生态旅游地的形象, 失去本来应有的高端市场。
5. 缺乏相应的法制法规的保障与制约生态旅游规划作为一种前瞻性的、特殊的旅游规划, 应当拥有独立的5生态旅游规划通则6,并明确这种规划的法律地位、标准细则、实施保障、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评审规范等,使生态旅游规划更具标准化和系统化, 这些要素的缺乏将使得生态旅游规划编制混乱, 没有实施保障, 无法与其他类型的规划相互衔接, 取得应有的地位。
二.生态旅游规划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 加强对生态旅游地资源和市场的系统性研究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之前, 一定要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调查、分析与评价, 保证规划时能够“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并且能够进行准确、有效的功能分区。
同时, 向相关企业及旅游者收集全面的客源市场信息, 以便对生态旅游地进行精准的“定位”。
另外, 当地居民通常对具体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最为了解, 规划专家们应当积极深入到社区中,虚心向他们请教, 保障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以及文化的完整性、“文脉”的延续性等。
2. 重视“环境教育”的地位生态旅游规划文本中应设立专门的章节来编制“环境教育”专题规划, 具体内容包括:a.不同客源市场的生态旅游者预先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技能的调查与评价;b.生态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对地方文化的态度以及对生态旅游的态度的调查与评价;c.生态旅游地环境教育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包括环境教育的设施及设备、人力资源、财政支持等) ;d.生态旅游地环境教育的内容及方式;e.环环境教育效果的预测等。
3. 完善法律法规及体制建设应当在目前通行的《旅游规划通则》的基础上根据生态
旅游规划的特殊性设立独立的《生态旅游规划通则》, 规定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性质、法律地位、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及人员组成、实施保障等; 制定招投标管理、质量管理和评审、监督等的规范; 明确政府在生态旅游规划制定和实施
中的法律责任;实现规划编制单位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跟踪负责制,根据环境变化及时对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 并定期对规划实施给予指导, 在实证中检验所作规划的科学性, 保证规划在实践中的顺利实施。
4. 注重相关群体的利益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利益群体主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规划专家、开发商、当地社区居民、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等, 要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平衡他们各自的利益。
在保证政府部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提高“政绩”的利益诉求,开发商的利润诉求, 生态旅游者的享受大自然, 消遣娱乐, 增长环保知识的诉求之外, 尤其是不能忽视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
5. 加强规划制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教育、培训、监管、资质和业绩公示等手段使得规划单位和规划专家们成为“诚信和负责任的规划者”, 使他们懂得,有良好的资信,才会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美誉度, 才会树立起品牌优势。
这里提出的“资质和业绩公示”(可以通过国家旅游局的网站发布) 既有利于对规划制定者的行为监督, 也便于规划委托方选择到最合适的规划单位。
此外, 要求规划单位实行规划实施中的跟踪负责制, 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规划单位共同对规划实施的后果负有法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