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刘冬梅北京玉渊潭中学王海臣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增大,板块多样,布局新颖,与老教材相比,很少有干瘪的纯知识性的叙述。
但是也许正是新教材的这些优点使教师感到了棘手。
因为面对这样的教材,你根本无法照本宣科或放任自流,必须下一番苦工夫,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教法,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围绕新课程教学目标,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课堂改革实践呢?一、要注重课程意识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传统课程观要发生重大变革。
所谓课程应理解为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的组合,这就决定了课程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应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通过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能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应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劳动。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课程可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有关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将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对生态系统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正确认识到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的一员,人不能脱离生态系统而单独存在,进而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即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观念;用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用人类对自然的自觉调节取代自然本身的自发运演;用保持自然统一的情感取代瓜分自然的劣径;用对自然的权利观和义务感取代对自然的统治与掠夺;用适度消费取代无度消费;用节制生育取代放任生育;用经济的有机增长取代经济的盲目增长的生态观,使学生对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难得出教师的角色也应改变,即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教师应放下尊严的架子,应从讲台上走下来,应与学生成为朋友,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要使学生在学生与学生间的研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过程。
三、要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
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等,从而克服只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以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材料,如“蜣螂出口澳大利亚”,“渡渡鸟与卡伐利亚树”,“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生物间捕食关系场景”的描述,“达尔文对‘猫与牛’的描述”等,引发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圈的稳态及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之后再通过对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等补充材料的剖析,强化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为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教学奠定基础。
显然,这种教法是对传统学习方法的一种挑战。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教师“讲”得少,学生“想”得多。
从追求教科书的结论到注重学生知识的建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讲明自己的观点,决不能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受。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
而今天,新课改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
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例如,对“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应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有哪些,比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
然后再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
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例如,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蝗虫用什么部位呼吸、鼠妇的生活习性、影响开花的环境因素、植物吸失水的条件、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等实验,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设,找出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然后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手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力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摸索出科学实验的方法、技能和手段。
其次是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自己实验观察,自己分析归纳,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例如,探究蜗牛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小龟爱吃什么?蜗牛是否有感觉?马铃薯如何繁殖?等等。
常言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在新课标教学中,主张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告诉给学生,单纯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要能够引导学生将他们的问题转化为探究性小实验,而此时教师只起画龙点睛、引导启发者的作用。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和互相取长补短,创设出实验设计的氛围,展示科学的问题情境,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这也正是新《标准》所倡导的。
学生有极大的潜力,他们的自学能力及互助精神是不容低估的。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引导他们学会从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能主动对事物与事物现象进行研究,经过探究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既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要尽快的弄懂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强化新课标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新课改新理念河南省登封市嵩阳中学王怀敏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几学年薪课改教材教学的的体验,本人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感受,望与大家共同切磋。
1.“以人为本”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多样思维的人,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作为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不仅要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他们将来终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能力培养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知识点多,教材容量大,对学生知识掌握要求高,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使本来生动有趣的历史变得枯燥乏味,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逐渐产生厌烦情绪,随着这种负面情绪与日俱增,逐渐丧失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而新课改正是针对这种弊端,降低了知识难度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的新教材图文并茂,与原有的教材编写相比可读性、欣赏性、趣味性极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尽可能多的手段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使教师由传统的“独角戏”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
3.新课改并不否定教师的讲有一种误解似乎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不需要教师的讲。
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观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里克特说过“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让你的学生因你的讲解而喜欢上科学,你应该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变得更加强烈”。
教师的讲关键在于怎样讲,教师的讲解如何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产生想象、有利于学生理想情操的熏陶,那么这样的讲解也是无可厚非的。
4.变苦学为乐学兴趣对一个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抓住了这个关键,要想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感到学习历史很轻松、不难,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在历史课堂上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而不是在受苦受罪,真正做到变苦学为乐学,那我们的教学目的就算真的达到了。
5.充分体现师导生学新课改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就感,教师起到导的作用。
这样的课看似轻松,实际却不是这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备课,对教材及学生的各方面彻底吃透,才能在课堂上自如地驾驭教材,对学生导的到位,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要走到前台去。
6.要充分利用活动课新课改安排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历史短剧、实地第二历史课堂、小制作等,特别作为历史许多学生认为离我们很遥远,对我们现实作用不大,我们可以通过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登封作为著名的“文物之乡”,历史遗迹很多,况且新课改教材中也多次提到我们登封有关的东西,如禹都阳城、嵩岳寺塔、元代郭守敬观星台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生生的历史实物资源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