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示例: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高约35米,东西宽约63米,正面立有红柱12根,面阔11间,正殿为九五开间,面积约2377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宫殿中最大的一座,同时也是当时北京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太和殿的屋顶为重檐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的最高级形式。
大家看,那个神兽的形象,名字叫鸱吻,据说它能呼风唤雨,兴风作浪,可以灭火,用在此处具有镇火的作用,可以保护大殿。
中国的古建构件妙就妙在它既有实用性,又极具装饰性和审美性。
在太和殿顶部的垂脊上,自下而上,最前面的是仙人骑凤,紧跟其后的是10只脊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太和殿巨大的基座是用10米高的汉白玉和艾青石建造,四周为云龙望柱。
其间设有1142个螭首龙身的喷水装置,降雨时形成千龙吐翠的壮观场面。
石阶两侧置放着18座鼎式香炉,在殿前的露台上,四只镏金的铜缸,象征着“金瓯无缺”;左右两侧的龟鹤分别象征着永固和帝后的长寿;东边的日晷象征接受天时,授命于天;西边嘉量象征着皇帝公正平允。
小贴士:七大要素法进行古建筑景观的讲解
1.历史背景
即何年所建,当时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景点用途
即为何而建,为纪念名人,还是为欣赏风光;为保护文物,还是为教育后代……
3.景点特色
即建筑结构有何特点,风光有何奇特之处。
4.景点地位
即景点在世界上、国内、省内、市内处于何地位,是何级别文物保护单位。
5.景点价值
即景点有何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旅游价值、欣赏价值等。
如能介绍接待状况,游客会更有兴趣。
6.名人评论
即历史名人、国家领导人、世界名人、著名文人学者参观后有何评论,采用“名人效应法”,介绍景点受人称颂的情况。
7.有始有终
即要有开场白,欢迎大家到景点参观,并报告注意事项;也要有结束语,即感谢大家耐心听讲,并期盼大家再来参观。
案例三
我是不是在班门弄斧呢
导游员张小姐接待了一个旅游师资培训的参观团,团队成员来自各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其中有些人还是兼职导游。
上团之前,她压力很大,心里没底。
但是她又想到,虽然都是教师,但是对洛阳的名胜、风土人情不一定熟悉,只要精心准备,应该问题不大。
在带团过程中,小张从白马寺到龙门石窟讲解得头头是道,绘声绘色,团带得很成功。
【案例分析】
导游员在接待专业团队时,认为游客都是专家学者,讲解时怕贻笑大方,在具体接待时很难把握。
为了在接待专业人士考察团时能很好地与游客沟通,在讲解中满足游客的需要,就必须在接团前努力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是针对要接待的考察团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准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专业的一般了解。
比如对于古建筑考察,导游员应了解古建筑的特点是什么、本地古代建筑有什么特色、有哪些历史等。
(2)搜集有关资料,掌握背景知识。
既然考察团选择了你所在
的地区为考察对象,就说明该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导游员要搜集有关资料,掌握有关背景知识。
比如接待进行城市建设考察的旅游团,导游人员就需要了解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突出成就、具体数据以及当地政府的有关政策和当地居民的态度反应等。
(3)针对考察的具体对象具体准备。
要根据考察团的计划安排,对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考察对象,做重点的知识准备。
导游员在讲解中,除了对背景材料简单介绍外,还要对具体的对象进行详细的讲解。
例如,一个教育考察团要对某个学校进行访问参观,导游员就应该提前对该学校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出过哪些名师名生、有何重大影响、该学校的校训是什么等等。
这样,在讲解中就会更有针对性,能够引起游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