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教育制度

第四章 教育制度

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什么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有哪些特征?制约教育制度的有哪些因素?一、教育制度制度:一是机构或者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者系统运行的规则。

两者缺一不可。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教育制度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1、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方面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系统等等2、教育的管理系统方面包括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督导机构、教育评价和考试机构系统等,以及这些教育机构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则等。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1、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2、教育制度具有强制性——对每一个人都有强制性3、教育制度具有规范性——体现了某一阶级的价值取向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度的,是有一定的规范性的。

主要表现为入学条件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日益标准化。

阶级社会里规范性表现为阶级性,教育总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

4、教育制度具有历史性——不断变化、创新三、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文化因素;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举例说明: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一般人在6岁时大脑重量已达成人的90%,余下的10%是在其后十年中长成的,6岁至16-17岁是可能接受系统科学知识,身心迅速成长的重要时期。

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把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岁,把其后的10-12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

5、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

中外教育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改革学制时,一方面是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本国具体实际来进行,同时对外国学制中的有用之处也要学习。

例如,美国经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统治后,虽然两国尚在敌对,但在建立学制时仍然借鉴了英国的幼儿教育制度。

四、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五、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它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等特征。

义务教育是教育普及化的一种普遍形式,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19世纪中后期,德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后,义务教育由最初的4-6年逐步延长到9年,更有一些国家将义务教育延长到高中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

抓住人口转变契机,合理分配资源,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与高中和高等教育。

受近年来生育率下降的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小学阶段在校生规模将出现下降趋势,初中阶段在校生规模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出现类似的下降趋势。

相比之下,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与高中、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仍相当有限。

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在稳定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基础上,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应逐步“双向延伸”——向学前教育与高中、高等教育倾斜。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双轨制)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正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即在普通中学中增加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些就业准备,在职业教育种增加普通教育课程,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在15%以下,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国家的大学生不足1000人,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国家根本没有高等教育。

到9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至少有一所高等院校,中、日、韩、美等国大学生超过了100万人。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85年-1997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世界平均从12.9%上升到17.4%,发展中国家从6.5%上升到10.3%,而发达国家从39.9%快速上升到61.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

高等教育是表征国家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教育的特点:1.、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

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

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

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是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

而事实上,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3.、广泛性。

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

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

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灵活实用性。

现代终身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

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终身教育的观念和理论是二战后成人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相对于传统的阶段性教育(重视和强调学校教育)来说,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通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阻隔,拓展到全社会。

强调其本质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同时,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的作用,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

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终身教育观念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变革:1、在教育观念上,要求我们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2、在教育领域上,要求建构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3、在教育目标上,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4、在教育方式上,要实施多样化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学习。

第二节教育制度概述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一)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国内外2、人的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三)各级学校系统——纵向1、学前教育机构2、初等教育机构3、中等教育机构4、高等教育机构(四)各类学校系统——横向1、普通教育系统2、师范教育系统3、职业技术教育系统4、成人教育系统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即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自上而下”是指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的预科阶段相下延伸,形成中等教育系统,与初等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

“自下而上”是指原来的平民子弟的初等教育系统向上延伸,与中等教育连接起来。

(一)双轨制双轨学制是指为统治阶级子弟和劳动人民子弟分别设立学校系统,他们是同时并存、互不相通的学制形态。

评价:双轨制的产生一方面保留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同时也与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特殊利益有关,更为根本的是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存在严重的分离有关,也就是说,与生产力低有关。

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因此对脑力劳动的质量要求不高。

可以说,双轨制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生产力基础。

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于是双轨制逐渐消亡。

(二)单轨制单轨制是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

该学制的特征就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评价:资产阶级学者标榜这种学制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

但是它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并不是完全公平和公正的。

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单一的学校教育系统中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

单轨制掩盖了资产阶级教育的阶级性。

但单轨制相对于双轨制而言,是个历史的进步,至少取消了形式上的不平等。

(三)分支制分支型是西方现代学制类型之一,20世纪上半叶产生于原苏联。

该学制的特征是其特点是“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是一种既有单轨型学制特色又有双轨型学制某些特色的新型学制。

评价:分支型学制既有单轨学制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又有双轨学制中学术性一轨的高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解决中等教育面临地升学与就业的矛盾,比单轨学制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一)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规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制学制方向发展(二)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官学教育系统1、中央官学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根本原因在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具体表现: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也垄断了教育活动本身。

西周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校。

(1)国学:设在周天子和诸侯国的王都内,主要视为贵族奴隶主子弟设立的(2)乡学:设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内的学校,入学对象主要是一般奴隶主和平民的子弟。

2、地方官学(二)私学教育系统春秋时期,私学兴起。

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的个体经济基础。

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

——孔子(三)书院教育系统我国古代学制特征:1、学校教育系统由官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和书院教育系统构成2、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的人才,对广大的劳动人民进行封建伦理的教化3、反映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要要求,学校教育系统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是比较明显的4、反映生产力要求的实科教育几乎没有什么位置,大量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5、女子被排斥在学校教育系统之外,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

二、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一)癸卯学制该学制酝酿、颁布在癸卯年,所以称“癸卯学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