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华东版][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华东版][试题]

浦东新区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所有回答必须按规定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概无效。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并留下了足够的答题空间,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错位。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该答案的选项字母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没有分数。

)1.中国的农耕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大约在A.10万年前后B. 1万年前后C.5千年前后D. 2千年前后2.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炎黄”概念形成并载入文献始于A.夏朝B.西周C.东周D.秦汉3.右图是我国唯一纪念刘备、诸葛亮君臣合祀祠的照片,该祠坐落于今天的A.西安B.洛阳C.成都D.南京4.东汉建立伊始,令刘秀深感不安并急于解决的是A.国困民穷B.王国坐大C.豪强膨胀D.宰相擅权5.北宋中期,造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重要原因是A.垦荒造田B.榷场贸易C.修筑长城D.官俸兵饷6.右图是辽国贵族大墓中的壁画《备茶图》。

据此推测,该墓最可能发现于A.河西敦煌B.燕云诸州C.开封郊外D.临安附近7.中国疆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下列地区最早纳入中国版图的是A.西域B.台湾C.西藏D.东北8.英王伊丽莎白一世曾敕令:“在每个星期天和圣日,除少数例外者,凡六岁和六岁以上者,每人都应戴一顶完全在英国织造的帽子,如有违犯,每次罚款3.4便士。

”此命令折射的政策是A.重商主义B.殖民扩张C.自由贸易D.闭关锁国9.以下倾慕中华的人物,按生平时序排第三的是A.利玛窦B.哥伦布C.伏尔泰D.马可·波罗10.若以“市舶司”“十三行”“鸦片战争”“北伐战争”等概念来介绍某城,此城是A.南京B.武汉C.上海D.广州11.15世纪末,在英国逐渐诞生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新贵族。

他们主要“新”在A.生产方式B.生活方式C.社会地位D.宗教信仰12.下列战争以右图描绘的史事为借口的是中国官兵扯下了“亚罗号”上的英国国旗A.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19世纪80年代后,一个包含以武力、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控制世界意思的新造词汇,逐步流行于欧美。

该词汇是A.垄断B.工业化C.法西斯D.帝国主义14.郑观应是晚清“商战”理论的代表,最能践行并验证其理论的是A.安庆军械所B.轮船招商局C.北洋舰队D.京师大学堂15.独立后的美国确立了联邦体制,这一政治架构的理念主要源自A.卢梭B.霍布斯C.伏尔泰D.孟德斯鸠16.观察右图,浮雕上的军人形象源自A.北洋军B.护国军C.国民革命军D.工农革命军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八一南昌起义》浮雕17.吴淞铁路是1876年英国人擅自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当时的筑路情况多次刊登于A.《时务报》B.《申报》C.《国闻报》D.《民报》18.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在当时,对此观点反响最为热烈的是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立宪派19.右侧漫画《望“风”而起》描绘了1911年的中国时局。

画面中的“风”来自A.北京B.上海C.南京D.武昌20.“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接受和实践此提议的是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慕尼黑会议D.开罗会议二、综合题(60分)(一)历史上的“黄金期”纵观中国历史,国祚绵长的大一统政权,在立国不久或经历几代人努力往往会进入历史的“黄金期”。

21.请将下列“治国之策”与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相对应。

(8分)治国之策(1康乾盛世(A)(2光武中兴(B)(3贞观之治(C)(4文景之治(D)22.国家稳定、边疆巩固是国祚绵长的前提。

请将下列治国安边的措施填入下表(填写字母)。

(7分)与吐蕃和亲(A)设河西四郡(B)设伊犁将军(C) 建台湾府(D)创刺史制度(E)置安西都护府(F)置北庭都护府(G)(二)英国工人队伍的变化材料一到1700年左右,英国发达的手工业和手工工场制度,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工人。

随着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这些工人在新技术和机械化生产的竞争中失败,沦为工业化时代的首批工人;而落后的手工工场最终被新兴的工业工厂所取代,一些传统的手工工场主为了谋生,只能沦为一般的工人。

19世纪初,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普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只能往城市和工业区转移。

材料二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政府颁布了多个劳工法令,以保障劳工的合法利益,稳定生产秩序。

19世纪末,英国开始实行事故保险。

20世纪初,英国大力发展社会保险制度和保健事业。

此外,英国政府每年设立专款用于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待遇,并提供场地、生活保障和亲属关怀等方面的配套服务。

无数法国、荷兰、普鲁士等国的熟巧工匠纷纷涌入英国,形成了蔚为一时的人才环境。

——以上译编自《D.G.Richardson,The Labour Supply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218 问题:23. 依据材料,指出英国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

(4分)24. 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工场”和“工厂”的异同?(6分)25.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英国工人队伍的变化?(10分)(三)晚清外交的变局材料一乾隆五十年,我为上国,率土皆臣,无所谓外交也,理藩而已……国朝尚遣使册封朝鲜、琉球、越南等国矣,此自抚其藩属,非外交也。

——《清朝续文献通考》材料二南京条约之所以为不平等,主要是三项内容:一、割地(第三款);二、赔款(第四、六、七、十二款及第五款后半部分);三、赦免“汉奸”(第九款)。

——《天朝的崩溃》材料三通商五口留驻外国领事后,1844年后清朝正式确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负责执行对西方的外交。

1860年,外国公使正式入京。

次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接管礼部和理藩院的夷务(改称洋务),这是清朝第一个正式外交机构。

1866年,五口通商大臣改名南洋通商大臣,归属总理衙门。

不久,在总理衙门下又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

——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材料四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以全力应对列强要求。

部门官佐逐渐专职,有品秩。

关税、邮政、游学、机器、商务、军火、新军等事务,划归税务处、邮传部、学部、农工商部和海陆军等部门。

外务部专注驻外使领馆的派设与管理。

——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问题:26.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方式和观念。

(4分)27.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清朝外交发生的变化。

(6分)28.根据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晚清外交与时局变迁的关系?(15分)浦东新区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卷答案一、选择题(40分)1.B; 2.C; 3.C; 4.A; 5.D; 6.B; 7.A; 8.A; 9.A;10.D;11.A;12.B;13.D;14.B;15.D;16.C;17.B;18.B;19.D;20.A。

二、综合题(60分)21.BDCA(8分)22.BE;AFG;CD23.原手工工场工人;部分手工工场主;农村劳动力(农民);外国熟巧工匠。

(4分)24.相同:都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或采用雇佣和分工协作方式。

(2分)不同:前者是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较小,缺乏规章制度,管理较松散等;后者以机械生产为主,规模较大,有严格规章制度,运用科学管理方法等。

(4分,比较任2方面)25. 水平一:在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关原理辩证阐释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社会经济发展是推动工人队伍的壮大,而人力资源的集中(如劳动力的丰富和工人阶级为争取权利的斗争)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也应该看到,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人阶级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之一,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形成,难以根本消弭。

(9—10分,概括任一)水平二:结合材料史实,能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关原理加以辩证说明。

从英国国内工人队伍聚集形成的方向和趋势,可以折射出英国圈地运动、资本主义制度优惠的人才政策,以及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多重推动影响。

在工人的压力和斗争下,英国的劳动保障得以改善,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来自手工工场工人、工场主、农村劳动力和外国熟练巧匠多源汇聚,形成的工人阶级队伍,又进一步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继续发展、为城市化提供市场,推动英国社会人口的合理流动。

(6—8分)水平三:结合材料史实,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关原理从单一方面说明阐释。

(4—5分)水平四:简单罗列史实。

(1—3分)。

26.朝贡或理藩(册封、安抚藩属)(2分);天朝上国或华夷之别或歧视外国。

(2分)27.由朝贡体系变为条约体系;从自主的通商夷务转变为迎合列强的洋务;外交对象从周边邻国扩展到西方各国;外交事务从地方官员负责,转变为设置中央机构统管;外交机构从兼管到专管;人员从兼差到专职。

(任三,6分)28.最高层次:能依据材料提取信息,将中国近代外交置于晚清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从东西方交往与冲突,博弈与交融视角诠释和提出较深刻的观点。

(13—15分)·在西方殖民侵略和工业化的双重冲击下,固守天朝上国的清廷被动调整与变革,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对外政策也要适应现实需要:既要满足列强侵略者的要求,也要不断调整以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从清廷外交的调整中,透视出清廷逐步从闭关锁国向开放通商,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如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时的局部调整,向变革制度的清末新政的全面变化)。

第二层次: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结合晚清具体的时代变迁与外交进展双向关系展开论述。

(9—13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因为鸦片战争失败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被迫接受条约体系的西方外交,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处理外交,中国社会被迫开放,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清廷被迫创设总理衙门应对西方列强,也推进了洋务运动,西学东渐进一步展开。

·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服务洋务的外交无以应对。

八国联军侵华后签署《辛丑条约》,适应侵略者要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扩大外交对象,外交人员更为专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末新政。

第三层次:能从材料中提取显性的信息,仅从单一方面指出推动外交进展。

(4—7分)·仅罗列晚清时代变局与对外交关系。

第四层次: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或复述教科书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