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否则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2.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A.民众渴望社会变革的现实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3.秦法规定:“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
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
”汉法也规定:“贩卖缯布幅不盈二尺二寸者,没入之.能捕告者,以畀(给予)之。
”材料反映出秦汉时期A.注重立法规范市场秩序B.商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C.通过立法确保产品质量D.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4.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这反映了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5.下表文献中关于唐朝的叙述,表明当时A.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密B.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打破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一些城市出现手工业作坊6.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代理学以“平淡自摄”“无欲故静”的境界取代了先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
由此可知宋代理学A.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B.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C.强调坚持人格的独立性D.追求脱离世俗的自由观7.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
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
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这说明了明朝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8.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中国)则郑和之后,竞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意在A.呼吁国民学习西方人文主义B.指出明清远洋开拓的滞后性C.反思中西方易位的社会原因D.肯定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成就9.据广东《旧西宁县志》记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洋纱输入内地纱细而匀,价廉美”,“有家机织布以度活者”,“成相率相购买洋纱为趋时”,以操持旧业。
这说明A.家庭纺织业破产日益加剧B.酉方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C.西宁县自然经济最先瓦解D.传统织布业仍有生存空间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例如国学生黄斌替上海招商局制订章程监生朱纯祖中年创设米行,监生姚光第感于地方贫瘠设立机器轧棉厂。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旧式商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B.旧式士人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C.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D.传统社会秩序已发生根本变化11.20世纪20年代时,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鼎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
梁漱溟也宣称应该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发展本身的长处。
二梁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材料反映了二梁“到东方去”的认识是基于A.新文化运动启蒙B.一战的理性反思C.马克思主义传播D.西学东渐的深入12.“1939年6月,重庆只有机器工厂69家,1940年6月就增加到112家,年底更是达到185家当时资本总额已达794.8万元……至1942年底,工厂数已增为436家资本总额已增为17383万元。
”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较为显著B.内迁工厂自身的扩展与示范作用突出C.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D.民族战争为官僚资本提供了敛财契机13.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家总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
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B.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C.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D.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14.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15.下图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1950—199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1952年经济增长率迅速提升B.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推动1964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C.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推动1975年经济的恢复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1992年经济的迅速发展16.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
这一变化A.体现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B.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C.实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D.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17.在雅典,公民大会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以讨论国家重大问题。
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公民大会历时短,每次能讨论的问题数量和能进行辩论的人数极其有限,这与雅典“重大问题要获得充分讨论之后才付诸投票表决”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这反映出公民大会的决策方式A.没有真正体现主权在民原则B.未将轮而治落实在实践中C.不利于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D.使辩论成为重大决策的关键18.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特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
这主要表明罗马法A.维护公民平等B.强调法律至上C.追求司法公正D.限制公权滥用19.宗教问题是启紫思想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洛克认为人人皆应选择自己的救赎之道,教会对此没有垄断权;伏尔泰认为,现世中的人对于宗教和来世应有信其所愿的自由。
据此可知,他们A.主张宗教宽容政策B.认可因信称义理论C.都信奉唯物主义D.肯定宗教的意义20.下图反映的是1838—1856年间,英国纺织业当中女工和男工的比例情况,其说明了A.纺织业对女性工人的需求量更大B.机器生产对工人的体力和技能要求低C.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性普遍增强D.工业化使广大男性社会地位大大降低21.下表为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时间重大历史事件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40年前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850年前后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A.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阶段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C.工业革命没有增加财宫反而加刚矛盾D.此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22.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
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B.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C.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D.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23.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推行“美国优先”的理念,包含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观点:一是“美国优先”是衡量一切政策是否必要的唯一标准;二是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为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
其理念主要表明特朗普A.建立美国主导的价值观和世界秩序B.企图避开联合国追求单边主义C.追求利益最大化却不愿承担相应贵任D.掩盖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倾向24.狄更斯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
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前所未有的一场可怕的大火。
下列文学作品与此风格相似的A.《人间喜剧》B.《巴黎圣母院》C.《老人与海》D.《等待戈多》www.zxls.com/)二、非选择(25题14分,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共52分)25.(14分)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妥协是一种玫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正面临解散的边缘……尽管外界认力我们的意见力一致,事实上我们正陷于千钧一发的关头……建国之父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个国家约“权力结构”配置合理又运转正常的问题。
这个问题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卖质是如何处理“州权”问题;三是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的关系。
——根据《美国文明三部曲》等整理材料二(英国)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又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三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三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又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挥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
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度受到影响,工业化程缓慢。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体制的确立》《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又,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