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章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章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宗教建筑 宋辽金的佛寺遗存比隋唐 许多山门和主殿采用了楼阁的形式。独乐寺主殿观音阁就是 一幢外观2层,内为3层的楼阁。
二、建筑概况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宗教建筑 2 出现了“龟头屋”。北宋原建隆兴寺摩尼殿用了一种特殊的 平面,即殿身四面各出一个抱厦,被称为“龟头屋”。摩尼殿 没有外窗,由于“龟头屋”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打破建筑的单 调感。
金华严寺大雄宝殿
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及月台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三、内部空间的转换
•水平方向上的变换 方式之三是内部设置扇面墙,用以划分空间或形成主景的背景, 其方法在宫殿和佛寺中最常见。
南宋玄妙观三清殿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三、内部空间的转换
•垂直方向上的变换 中国传统建筑,多层与高层建筑 较少,宋、辽、金时期,阁楼与 塔相对较多,人们考虑在垂直方 向上变换空间,以满足特定的功 能要求。例如,在供奉高大佛像 的楼阁中,往往将佛像置于高达 2层或3层的高大空间,在围绕佛 像逐层设置勾栏,作为人们瞻仰 佛像之地,进而在佛像的顶部设 置藻井,以突出佛像所在位置。 这实质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空间在 垂直方向上作组合,这在现代建 筑中早已屡见不鲜。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住宅 宋代已有了更像明清四合院的住宅,其形象在《清明上河图》 中清晰可见。其住宅单体,平面多为长方形,面阔多为3间, 进深则有1间、2间或3间。有些住宅还在屋前建敞厅,以廊与 屋相连,组成“工”字形平面。
《清明上河图》农舍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隆兴寺摩尼殿平面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三、内部空间的转换
•水平方向上的变换 方式之一是改变开间与进深的数。有些建筑,平面呈十字形或 凸字形,实际上就是开间和进深有所改变。
隆兴寺摩尼殿平面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三、内部空间的转换
•水平方向上的变换 方式之二是减柱或移柱,减柱是抽掉空间内的某些柱子,如十 架椽屋只有两排内柱;移柱是将某些柱子向前或向后移动,使 其离开常规位置。减柱和移柱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特殊的功能 要求。
北宋隆兴寺慈氏阁剖面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四、装修与装饰
•顶棚 宋辽金时的建筑,包括许多较大的殿堂,都不作吊顶,而是将 梁架暴露在外,以表现梁架的结构美。此种做法,在《营造法 式》中被称为“彻上露明造”。 也有天花,虽然遮挡了梁架,但能使空间显得更加整齐。如平 棋,以间广和步架为准,四周做桯枋,桯枋上面钉背板,大致 如棋盘。背板上可施彩画或雕刻。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一、社会背景
公元10世纪中期到13世纪末期,中国处在宋、辽、金、西夏多民族 政权的并列时代。宋代初期,统治者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均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思潮中,出现以理学为代表的 哲学派别,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 在建筑工程中产生了新的结构体系,如以应县木塔为代表的木构高层 筒体结构,成为现代筒体结构的先驱。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中国最完整 的一部建筑法典《营造法式》,它所制定的法则反映出北宋建筑已具 有较高的标准化、定型化水平。建筑艺术方面,从群体组合到个体建 筑,造型都有许多新的变化。群体不仅纵深加大,而且注意前导空间 的处理和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个体建筑平面形式多样,屋顶组合穿插 错落,立体轮廓丰富多彩。同时配以多种类型的彩画,多种手法的雕 饰,多种造型的门窗装修,共同形成了柔和、工巧、秀丽的建筑风格。 辽代建筑风格与宋稍有不同,较多地继承唐风,金代建筑风格则更近 宋代。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都城 宋代都城突破了唐代的里坊制度,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北宋都 城汴京又称汴梁或东京(河南开封),城内遍布临街店铺,形 成了按行业成街的情况。 •宫殿 汴梁宫殿规模和气势远不如唐,特别之处是广泛使用“工”字 形平面,并对金、元宫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金中都的宫室制度与汴梁的大致相同,大安、仁政二殿均呈 “工”字形。 辽仿效唐代风格。西夏宫室和平民住宅具体形象较难考证,西 夏主体民族党项族,游牧为主,住房既有木构的,也有“毡 帐”。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四、装修与装饰
•斗拱 与唐代相比,宋、辽斗拱纤细柔弱, 装饰作用日益突出,不像唐代那般 具有雄浑、疏朗的风格。从形制看, 此时期斗拱式样也较为复杂,同一 建筑中,往往能见到十几种乃至几 十种不同样式。补间铺作增多。有 些建筑还是用“斜拱”,即在华拱 沿进深方向向外出跳的同时,还向 左右45º或30º和60º方向出跳,使 斗拱更显华丽。